第 / 129页
名妓受褒奖的原因(3)
令公》二首中写道:“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 下曲,唱与陇头儿。”“黠虏犹违命,烽烟直北愁。却教 严谴妾,不敢向松州。”使用对比的方法表现自己的不 满。唐朝受吐蕃侵扰,不能保护百姓,却把贱妓罚到边疆 劳军,这算什么道理!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就此称道她 的诗“有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 首,元、白流纷纷停笔,不亦宜乎?”把李、元、白非要 比下去,并非公允之见。但这番评论既同情薛涛的不幸 遭遇,又对唐代中期腐败政治表示含蓄的谴责。 对比法被人们更明显、广泛地运用于明清之际的人事 上。吴伟业《圆圆曲》、丁传靖《沦桑艳》,不是为陈圆 圆而作,书写“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斥责吴三桂假复明 之名而降清。虽然吴伟业本人不足道,但是此曲本意是明 确的。王书奴以高风亮节评价董小宛、柳如是等人,是把 做不到的士大夫比下去。陈寅恪欣赏桂剧《桃花扇》有 感,赋诗云:“殉国坚贞出酒家,玉颜同尽更堪嗟。可怜 蜀世佳公子,不及辛夷况李花。”褒奖李香君的坚贞,谴 责参加清朝科举的侯方域之流。他在失明膑足的晚年写 《柳如是别传》,发“奇女”之“幽光”,是为“痛哭古 人,留赠来者”,寓意深矣! 这种政治态度的对比,就作者来讲,有两种情况:一 是一般性地发点感慨,古人多如此;另一是怀有高度的忧 国忧民意识,借助著名沦落女子的政治气节,抒发自身的 感情,鞭挞无耻政客和欺世盗名的文人。因此这种评论是 针对不同类型的男女两性人物,是表彰性与抨击性同时并 存,不单是为沦落女子而发。 男性为主体的社会,男子对女子的评价,无疑是以男 子的尺度来衡量。所欣赏的女性,或所能接受的女子行 为,必是不触犯男子利益的,必是一部分男子受益的,这 在古代尤其如此。近现代以来,由于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政治的民主化和妇女运动的开展,对女性的评论,逐渐从 两性关系来考察,就比较接近客观实际了。所以人们对女 性的认识,在演变,在发展,在前进,相信随着时代的进 程,人们对著名沦落女子的看法还会出现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