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北宋几位再婚妇女的生活(1)
在程颐喊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对寡妇再嫁
的同时,却有几位再婚的孀妇,生活没有受什么“失节” 的影响,相反过得还不错。 浙江钱塘人宁直,宋真宗时进士,任慈县令,死时儿 子宁适尚在襁褓之中,妻子李氏改嫁洛阳人赵州太守任 布,把儿子寄养在宁氏宗族中。一天任布的客人问主人, 尊夫人李氏前夫的儿子还好吧,把任布问得摸不着头脑, 归询李氏,李氏哭着说:我初嫁你时,不愿以小孩连累 你,就把他留在宁氏族中了。今听说宁家破落,孩子也不 知道流落在哪里了。李氏顾了任家,顾不得孤儿,心中悲 苦,不是任布问及也不敢说。任布是“知恩、知道、知 命、知足、知幸”,“纯约自守”的人(《宋史•任布传》), 富有同情心,可怜李氏母子分离的不幸,花很多钱访求到 宁适,收养家中,改姓任氏。任布待他如同己子,让他五 岁开始受教育。任布官枢密副使时,要推荐宁适做官,李 氏很感动,但是辞谢了。她对宁适说明原因:你是宁家的 儿子,亲生父亲死了没地方容留才到这里,你应当自立, 以刻苦学习取得功名,这样我死了才能瞑目。宁适听了母 亲的教导,发愤读书,考中进士,这时李氏才高兴。李氏 亡故,任布对宁适说:以前没有推荐你,是尊重你母亲的 志向,现在荐举你,表明你跟我的亲生儿子一样,请你不 要推辞了。宁适鉴于继父的诚恳,出去做官。待到任布 死,宁适如同亲生父亲故世一样,解职服丧。后来奏闻朝 廷,复姓归宗,但宁、任两家欢好如初,世为婚姻(《邵氏 闻见录》)。李氏一身兼顾宁、任二家,有信念,善教子,终 如其愿。 刘湜,彭城人,家境贫寒,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给一 个当兵的。刘湜读书中进士,做官,想到母亲,于是穿着朝 服,到兵士家把母亲迎回家中孝养。后来做广州太守,在 任二年,以故乡有老母,要求内徙,皇帝体谅他的感情, 将他调任徐州太守。他回到家乡,得以侍奉母亲(《宋史•刘 湜传》)。这位老妇人前半生艰辛,后半世饶裕。离开兵士 家时,记载未言她的后夫,可能已不在世了,否则刘湜对 他什么态度,应有交待的。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 ,苏州吴县人,两岁时丧父,母亲带 着他再嫁朱姓,朱家管他叫朱说。 范仲淹与朱氏兄弟一同读书,考中 明经科的学究科,继父和异姓兄弟 待他一定不错。范仲淹长大,知道 自己的身世,感谢母亲的抚养,拜 别朱家,外出求学,考中进士,当 了广德军司理参军,于是迎接母亲 到家中奉养,恢复自家姓氏,用了 后来通行的名字。范仲淹对待母亲很孝顺,母亲故世,辞官 守丧。他经常回忆母亲生前的情况,因她在世时家庭经济 不宽裕。后来虽然富贵了,但不愿奢侈。不来客人,家里 不吃肉,妻子的衣食,以温饱为满足。可是对待亲友却乐 于帮助。他捐田建设范氏义庄,赡养同宗族的亲人(《宋史•范 仲淹传》)。 杜衍有一段父死母嫁的痛苦生活。杜衍是山阴人,父 亲杜遂良官尚书度支员外郎。他是遗腹子,母亲改嫁河阳 钱姓,他从小跟祖父生活。长到十五六岁,同母的两个哥 哥以为杜衍的母亲改嫁,一定把财物带到新夫家去了,向 杜衍要钱财,杜衍哪有金钱来应付,被哥哥用剑砍伤脑 袋,不得已到河阳投奔母亲。但钱姓继父不同于宁适的继 父任布,根本不愿收留他,他只好在外流浪,后来得人资 助才读书中进士(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 宋仁宗张贵妃之父张尧封,进士,任石州推官,早 死,遗下妻子钱氏、女儿(张贵妃)和庶子化基。钱氏要 求张氏族人帮助,遭到拒绝,钱氏无法生活,把女儿卖给 齐国大长公主家为歌舞伎,自己改嫁蹇氏,生子守和。公主 家把张贵妃送进宫中,由仙韶部宫人贾氏教养,当仁宗在 皇后宫中饮酒时,张贵妃以俳优演奏,被仁宗赏识,以后 大受宠爱,封贵妃,乃父被追封为清河郡王,钱氏受封为 齐国夫人,张贵妃兄化基、异父同母弟蹇守和,均得官 (《涑水记闻》卷八、《宋史•张贵妃传》)。这是孤儿寡母陷于卑贱 生活,因偶然机会而得皇帝恩赏,生活从地下升到天上 的。 王博文,曹州济阴人,祖父王谏曾任两京作坊副使。 他幼年丧父,母亲张氏改嫁韩姓。博文好学,中进士,历 官地方上的知州、转运使和中央的殿中侍御史。他认为 “子无绝母礼”,母亲虽改嫁离去,并不妨碍向朝廷给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