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南朝士大夫与歌舞(2)
褚彦回充当了歌伎的角色。其实他在萧道成宴会上唱《子 夜歌》,和褚彦回是同样处境,都不是以艺伎面貌出现 的。 张敬儿也是军官家庭出身,因战功官至车骑将军。原 先不识字,后来才学习《论语》及上流社会应对礼节,但 终究缺少世族那样的修养,被人视为“鄙俚”(《南史•张敬 儿传》)。 王敬则,“屠狗商贩”出身(《南史•王敬则传》),跟从萧 道成征战,又逼宋帝禅让出宫,任护军将军、散骑常侍, 为人虽不知书,但“善决断”,有武人的豪放性格。他的 拍张,是当时有名的,《南齐书•王敬则传》记载传主, “年二十余,善拍张”。宋前废帝令敬则“跳刀,高与白 虎幢等,如此五六,接无不中”。拍张、跳刀是武术,王 敬则在萧道成晚 宴时,脱去官服 冠带,赤身露 体,演起武术, 所以萧道成以为 不讲大臣体统而 责备他,他却不 以为意,认为这 是他的本色。 王俭为王僧虔的侄子,时官尚书左仆射,他也爱好音 乐,听起来也像孔子不知肉味。在这个晚宴上有些做作, 读《封禅书》,实际是赞扬萧道成的“圣治”了。所诵的 《孝经•君子之上章》,内容是:“子曰:君子之事上 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时恶,故上下 能相亲也。”这是他表示要以孔子说的为臣之道自励,同 时劝谏君主信任正直大臣。 这个晚宴,有弹奏,有歌唱,有朗诵,有跳舞,还有 武术,应该说是丰富多彩的。而表演者是文武大臣,出身 世族者较多,文化素养较高。褚彦回、王僧虔、柳世隆的 弹唱艺术,是否说明世族读书人普遍有这种修养呢?回答 是肯定的,原因有二: 其一,南朝世族成员多有文艺才能。 柳世隆的儿子柳,“好学工制文,尤晓音律” (《南史•柳传》)。 前述王在袁粲家宴上赞扬褚彦回的琵琶技艺纯熟, 能欣赏,也是行家,他与谢孺子的跳舞即是明证。谢孺子 出身于“自晋以降,雅道相传”的谢家(《南史》卷十九),官司 徒主簿,酉阳太守,“多艺能,尤善声律”(《南史•谢孺子 传》)。他与车骑将军王是姑表兄弟,一天二人小酌,兴 致所至,谢孺子吹笙,王自动起来跳舞。 王家的王冲,官侍中、南郡太守,“晓音律,习歌 舞”(《南史•王冲传》)。 王僧祐,官黄门郎,“工草隶,善鼓琴”。为人孤 傲,“不交当世”,竟陵王萧子良听说他琴法高明,让他 弹奏,竟“不从命”(《南史•王僧祐传》)。 王谢家人之能文艺者甚多,这里不再列举,除为省篇 幅,也因本书另有专文。 其二,文学与艺术是紧密相联的事业,特别是南北朝 时骈体文、辞赋流行,这类文体便于谱曲歌唱,两者自然 结合,因此文人容易兼有文学与艺术的两种才能。 前面提到的欣赏褚彦回弹琴的谢庄,“七岁能属 文”,以善作赋名于当世。刘宋武帝时河南献舞马,武帝 因之令群臣作赋,谢庄所写的非常好,武帝特地叫他作 《舞马歌》,写成后,“令乐府歌之”(《南史•谢庄传》)。 王敬则出身低下,儿子王仲雄却从师学习,会辞 赋,“善弹琴”,齐明帝怀疑王敬则造反,命仲雄鼓琴,仲雄 因作《懊侬曲》,歌词说:“常叹负情侬,郎今果行 许”,“君行不净心,那来恶人题”(《南史•王敬则传》), 以讽刺明帝。 东晋顾恺之《琴图卷》(左段)中展示的雅士风度 南北朝时士人能够歌舞,说唱就放开歌喉,说跳就翩 翩起舞,说吹弹就抚琴弄笙,既有这种技艺,又能做得出 来。这应该说是那个时代士人的风尚。 不过那时人们对歌舞表演也有两种看法,观沈文季以 “伎儿”来羞辱褚彦回,王僧祐的拒绝竟陵王的弹琴之 令,也是把弹唱看作不光彩的事。这是怎么回事呢?原 来,以歌舞为职业的,多是家伎,是奴婢身份,是供达官 贵人玩弄的,他们身份微贱,职业低下,这种人让人看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