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南朝士大夫与歌舞(1)
琴棋书剑,原是古代士人的必备本领。孔子教授学生
“六艺”,就包括乐的一技,所以关于读书人与乐的故事 就不少,如师旷之聪,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司马相如琴 声挑逗卓文君。至于古典小说戏 曲中青年男女借助琴声传情,也 不乏见。然而宋代理学提倡“主 静”、“主敬”、“去人欲”,对于人 的规矩特别多,站有站相,坐有 坐相,于是歌舞成了读书人的禁 忌。倘若适当地欣赏尚可,但自 身不能动作,否则就是没有读书 人的样子,就是性情轻佻,没有 士人的风度,就不齿于士林了。因 此宋元以后,读书人迈方步,显 得老成持重,实际上是老气横 秋,愚迂不达事体。讲这一段开 场白,是希望读者明了,中国历 史上的读书人与歌舞的关系,不是宋元以降的那种不正常 的脱离状况,宋以前要好一些。这里介绍南北朝时期南朝 的知识界(包括有知识的皇帝与官僚)之喜好歌舞,以及当 时的士林风尚。 萧道成画像 《南史》卷二十二 《王俭传》记载, 南齐太祖萧道成设 宴华林园,令与宴 文武大臣“各效伎 艺。褚彦回弹琵 琶,王僧虔、柳世 隆弹琴,沈文季歌 《子夜歌》,张敬 儿舞。(王)俭曰: ‘臣无所解,惟知 诵书。’因跪上前 诵相如《封禅 书》,上笑曰: ‘此盛德之事,吾何以堪之。’后上使陆澄诵《孝经》, 起自‘仲尼居’,俭曰:‘澄所谓博而寡要。臣请颂之。’ 乃颂《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张子布更觉非奇也。’于 是王敬则脱朝服袒,以绛纠髻,奋臂拍张,叫动左右。上 不悦曰:‘岂闻三公如此。’答曰:‘臣以拍张,故得三 公,不可忘拍张。’时以为名答。”这可以说是歌舞武术 演出晚宴,君臣尽欢而散。下面我们说明参加晚会的人, 可以进一步获知晚会的文艺性。 萧道成本身是有知识的人,13岁开始受正规教育, “治《礼》及《左氏春秋》”(《南齐书•高帝纪》)。成年后政 事繁巨,也是“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奕棋第二 品”。本身有文采,懂艺术,才能带着臣下搞文娱晚会。 褚彦回,世族出身,刘宋官司空,侍中,为人“善容 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南史•褚彦回传》),是讲究风度的人, 而且爱好音乐,“善弹琵琶”,齐武帝因而赐给他金缕柄 银柱琵琶。有一个初秋的夜晚,他到尚书令袁粲府邸赴 宴,当时风习习,月皎皎,褚彦回兴致来了,抚琴奏《别 鹄》的曲子,“宫商既调,风神谐畅”,悠扬动听,在坐 的王、谢庄大为赞叹,可见他的琴技之高。齐太祖命他 弹琵琶是知道他的艺能,一定弹得动听。褚彦回还是“性 好戏”的人,即性格比较活泼。 王僧虔是“百世卿族”琅玡王氏的成员(《南史•王克 传》),官侍中,精于书法,同时懂得音乐,但强调庙堂音 乐的正统性与传统性,反对新乐曲和民间乐曲,为此上表 朝廷,“请正声乐”(《南史•王僧虔传》)。他在晚宴上应命弹琴,所 奏大约是庙堂乐曲。 柳世隆也是“门势子弟”,青年时代就“好读书,折 节弹琴,涉猎文史”(《南史•柳世隆传》),历官尚书右仆射、 尚书令,“善弹琴,世称柳公双琐,为士品第一”。公事 之余,以鼓琴自娱,常自云特长:“马矟第一,清谈第 二,弹琴第三。”齐太祖命他和王僧虔弹琴,是知其特 长,可以使与会者得到一番享受。 沈文季,低第世族武将家庭出身,官冠军将军,侍 中,褚彦回当司徒,就以门户压抑他。他不喜欢学习文 学,但善于弹琵琶,一次与褚彦回同赴豫章王萧嶷的宴 会,酒喝到痛快处,褚彦回自动弹了《明君曲》,沈文季 故意大叫:“沈文季不能作伎儿!”(《南史•沈文季传》)侮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