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129页
明代宫廷戏剧和太监讽谏戏(1)
明代宫廷戏剧由宦官衙门钟鼓司管理,宫内演出有内
乐、传奇、过锦、打稻 诸种形式。内乐应是雅 乐;传奇是演出金元以 来的院本;过锦,是何 种形式,说法不一,有 说是影戏,有说是木偶 戏,演法是雕刻木人, 浮在水上,旁边有人代 为唱歌讲说(震钧《天咫偶 闻》卷七),对木人的装饰 非常讲究,所谓“浓淡 相间,雅俗并陈”(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补遗禁中演 戏》),大约因装扮讲 究,色彩鲜艳,才叫作 “过锦”。 明人演戏图 这几种形式是皇帝和后妃通常欣赏的,他们看腻烦 了,就把民间的文艺引进宫中。明武宗扩大乐工名额,令 各省选送至京,来的人多了,各种民间的文艺形式也带进 来,所谓“筋斗百戏之类,日盛于禁廷”(《明史•乐志》)。武 宗又宠幸伶人臧贤,用为教坊司奉銮,臧贤与锦衣卫钱宁 建议武宗设立豹房,“恣声伎为乐”(《明史•钱宁传》)。明神 宗为使嫡母仁圣太后、生母慈圣太后高兴,添设两宫百 戏,把民间的戏曲都搬到宫中(毛奇龄《彤史拾遗记•庄烈周后 传》)。神宗本人爱听歌曲,有一次宴会上酒喝多了,令乐 人唱新的歌曲,乐人以不会而拒绝演唱,神宗生气,顺手 拿宝剑打他,在场的人赶快劝解,但他还是割了那人的头 发作为惩治。第二天慈圣皇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把神宗召 去,数说他的无理,神宗跪着听训,流泪表示改过。太后 还不算完,又叫人告诉 大学士张居正,要他上 疏劝谏皇帝不要再犯过 失,同时又让他替神宗 代草罪己诏,表示皇帝 的悔过,至此神宗的优 人闹剧才告结束(《明史•孝 定李太后传》)。民间戏曲传 到崇祯帝时,下令裁 革,于是宫中只剩传统 的旧戏。 明代宫中演戏,常 有类似后世活报剧的演 出,内容都是结合时 事,给以形象的表现,令皇帝看了有所警省。演这类戏最 出名的是明宪宗时的太监阿丑。下面我们根据文林的《琅玡 漫钞》、傅维麟的《明书•宦官传•阿丑传》及《明史 •宦官传•汪直传》等记载,将阿丑的演出和宪宗的观感 作些介绍。 阿丑,显然不是姓氏,他的姓 名没有留下来,大概专门扮演滑稽 角色,因而被称为“阿丑”。有一 天他和伙伴突然在宪宗面前做起戏 来。阿丑装作豪饮滥喝进入醉乡的 样子,一人骗他说某某官来了,意 思是让他有所畏惧而不得放肆,哪知 阿丑如同没有听见,继续作狂饮姿 态。那人又吓唬说,皇帝驾到!阿丑 仍无顾忌,照旧装作大口喝酒状。 那人出其不意地说汪直太监来了, 阿丑乃作惊醒状,停止喝酒,毕恭毕 敬地准备迎接汪直。另一个人似乎 不解,在旁问道:皇帝来了都不害 怕,为何一听汪太监就吓得老实了? 阿丑以醉汉的口吻说:我只知有汪 太监,不知道有皇帝。 明宪宗画像 汪直在明宪宗时提督西厂,对公卿、平民任意迫害, 闹得百官“不安于位”,“商贾不安于市,行游不安于途,士 卒不安于伍,庶民不安于业”。大学士商辂等上疏,希望 皇帝罢撤西厂,宪宗拒不受谏,且怒不可遏地说:“朝廷 用汪直缉访奸弊,有何坏法?”定要找出首倡谏诤的人, 予以惩处。阿丑作为一个卑贱的阉优,无权向皇帝陈述忠 言,但又骨鲠在喉,为了揭露汪直的煊赫权势,警告宪宗有 大权旁落的危险,只好装出惧怕汪直的醉汉形象,以表达 自己的思想,希图唤醒昏庸的皇帝。阿丑的谏喻戏与大学 士的上谏,实系异曲同工,亦可见阿丑是具有政治头脑的人 物,比宪宗皇帝高明。 汪直作恶,得到都御史王越、副都御史陈钺的支持。 陈钺为人尤其卑劣,他初任辽东巡抚时,适逢汪直因处置 边务至辽,遂穿着便服,厕身于仆役之中侍奉汪直,取得 汪直的好感。有王越、陈钺作为羽翼,汪直便以监督身 份,出师辽东、延绥、大同等地,巩固他的地位。阿丑要揭 露汪直的弄权,充分注意到这一事实。一天,在宪宗面 前,他手执双钺,蹒跚而行,有人问他为什么拿两把斧 钺,回答说我领兵,就靠的这两钺啊!又问他两钺有名字 吗?答复是一个叫“王越”,另一个叫“陈钺”。阿丑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