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69页
一念不生
第七十八回《比丘怜子遣阴神金殿识魔谈道德》: 一念才动生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 这首开场诗,指出“魔”就是各种使心灵失去平静的纷纷扰扰的杂念;要成佛,要臻于悟境,就应“扫退万缘”,一念不生。这说法是对的,但在“一念不生”的理解方面,禅宗强调,不要死扣字眼。 卧轮禅师是北宗神秀的门人,他有一首诗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六祖慧能听了,认为:“偈子的作者并未悟道,只不过给自己添加了桎梏。我也有一首偈子。”慧能的偈子是: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慧能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卧轮所证的“空”,是缺少生命体验的虚元,是禅家最忌讳的“顽空”,而慧能所证的“空”,却是以平等、无差别之心,去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一旦人发起般若之知、智慧观照时,心就能映照万物而不执著于万物,有各种思念而又不执著于这种思念,亦即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种泰然、超然的心态。 佛洛姆说:泰然状态是到达了理性充分发展的状态——此处所用理性二字并不仅是知性判断的意义,而是(用海德格尔的说法)“让事物以其本身的样子”而存在,并由此掌握真理……这就是说,对自己、对他人、对一切存在之物,能够反应与回应;是以我真正的、整个的人,对每个人、每个物来做反应与回应,并且是依每个人、每个物的本然样子来对他们做反应与回应。在这种真正的回应中,有着创造性,那是把世界如其本相来看待,并且体验到那即是无的世界,因此,这个世界不再是“那边的”陌生世界,而是我的世界。最终,泰然状态意谓放下我的自我,放弃我的贪婪,不再追求自我的扩张与衍存。我在生活中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而不是在持有、存积与贪婪和利用中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 这就是慧能的“菩提”(觉),“不断百思想”却又能不执著于“百思想”。这就是“于相而离相”、“于念而不念”的泰然状态。北宋人冯京,在并州作知州。一天,他对王平甫说:“并州的歌舞,美妙清丽,我一概闭目不看,每天谈禅悟道是最好的精神生活。”王平甫答道:“假如真像你说的这样,还算不得通达禅理。因为闭目不看,已是一重公案。” 冯京的话是有缘由的。在一般人眼里,禅是枯寂、沉默、单调、衰颓的;禅似乎理当回避丰富多彩的人生。所以,冯京才闭目不看窗外的一切。 与冯京同时,有一位禅师道潜,号参寥子。他跟苏轼谈到杜甫的诗,说:“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这诗句可以入画,只怕画不出这种意境。”苏轼问:“你是禅师,也爱这样的诗句?”参寥子答道:“譬如不贪图饮食的人,见到江瑶柱这样的美味,难道能免得了动下巴吗?”苏轼之疑,其潜台词也是:禅与感性世界的快乐不应当搅在一起。 毫无疑问,冯京、苏轼都误解了禅。禅当然是静谧、安详的,但又是充满生意的。忽略了后一点,也就不可能参透禅的底蕴。 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师日:“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景德传灯录》) 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日:“春来草自青。”(《五灯会元》) 问:“语默涉离微,如何通不犯?”师日:“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五灯会元》) 多么清新纯净的诗!花开草长,百鸟争鸣,白云悠悠,风景如画,这一切该是何等迷人。它似乎在召唤人们:生命活动才是宇宙的真谛!切莫辜负生命之树! 泰戈尔说:“我的思想随着这些闪耀的绿叶而闪耀;我的心灵因了这日光的抚触而歌唱;我的生命因为偕了万物一同浮泛于空间的蔚蓝、时间的墨黑中而感到欢快。”您感觉到了其中的禅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