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69页
南宗禅与北宗禅

  

  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开首:

  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莫教坑堑陷毗卢。本体常清静,方可论元初。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吸呼,勿令猿马气声粗。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工夫。

  这一首词,牌名《南柯子》,其中虽然提到了南宗禅的发祥地曹溪,但言词中仍不乏对北宗禅的敬意。

  神秀是中国北宗禅的开创者。俗姓李,唐代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少览经史,博学多闻,既而奋志出家。到蕲州双峰山东山寺见弘忍(禅宗五祖),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如此六年,深为弘忍所器重,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命为上座,并令为“教授师”。

  相传,弘忍为了选定付以衣法的人,曾令门人各作一偈,神秀作了一偈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看见此偈,只说依此修行也有大利益,但不许可他见自本性,终于将衣法传给慧能。

  神秀的偈语以渐修为修行的核心。其实,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就是主张渐修的,他的禅法,以“壁观”为标志。所谓壁观,即心如壁立,完全停止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连自己的呼吸也感受不到,经过这样长期的修行,就可与自身先天具有的“佛性”相契合。达摩的壁观法,其理论依据是《楞伽经》。《楞伽经》中,大慧菩萨问佛:“如何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清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这里用了几个比喻说明渐修的合理性:陶工烧制陶器,不可能顷刻即成;大地生长万物,不可能顷刻成熟;人们学习音乐书画,种种技术不可能顷刻掌握;同样,要清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神秀禅法强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禅定工夫必须持之以恒,以免心灵沾染外界尘埃),算得对渐修理论的精粹表达。他在弘忍圆寂后,大弘渐修祥法,数十年内,“两京之间皆宗神秀”,并非偶然。

  唐代的定慧禅师宗密说:“北宗但是渐修,全无顿悟。”意思是:北宗禅全主渐修,毫无顿悟思想可言。

  宗密的话不一定符合事实。因为神秀在《大乘无生方便》中说过:“一念净心,顿超佛地。”他在《观心论》中也说:“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须皓首。”表达的都是顿悟思想。

  于是,一个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北宗的顿悟与南宗的顿悟有什么区别呢?

  南宗的顿悟,认为只要消除妄念、性体无生,则刹那成佛,无须缓缓静修。神会用一个精彩的比喻来说明这种顿悟,叫做“利剑斩束丝”。他说:“譬如一缕之丝,其数无量,若合为一绳,置于木上,利剑一斩,一时俱断。丝数虽多,不胜一剑。发菩提心,亦复如是。”既然烦恼妄念可以“一时俱断”,那么,刹那之间成佛就是完全有可能的。

  北宗的顿悟则以渐修为前提。“犹如伐木,片片渐砍,一时顿倒”;又如远赴都城,“步步渐行,一日顿到”。它是经过长期修持后的恍然大悟,即所谓“以定发慧”。定,指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心不起妄念,顺视线向下凝望,把精神集中到内部,或者向外部游曳,把心力定住。如此认真地实践冥想,最终便能臻于离念之境(把明镜的客尘拂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