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69页
是幡动,还是心动
妄想不复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本原自性佛前修,迷悟岂居前后?悟即刹那成正,迷而万劫成流。若能一念合真修,灭尽恒沙罪垢。第二十九回的这首开场词,表达了作者对顿悟的信心和对妄念的高度戒备心理。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南宗禅的开创者。他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出生于卢东新州。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慧能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突然“心明便悟”。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诉他,从黄梅东冯墓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慧能因之有寻师之志。后辗转来到黄梅东山,一见即大受弘忍赏识,但说他根性太利,便派他到槽厂去春米。当时,东山禅众多达七百余人,而慧能仅踏了八个月的碓即从中脱颖而出。相传弘忍为了选定法嗣,命各门徒作偈呈验。 上座弟子神秀的偈语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慧能听人诵这一偈,以为“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便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通行本的文字。敦煌本《坛经》略有区别: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佛性本清净”与“本来无一物”意思相近,都强调“心性本净”,即慧能所说: 人性本净。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在自性。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惠如日,智如月。 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这真是南宗禅的宣言!在慧能看来,心本是清净的,谈不上被尘埃污染的问题;只要明心见性,便可以顿悟成佛。 慧能的偈语大受弘忍的赏识。五祖遂于夜间召见慧能,试他的禅学造诣。五祖再三问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旨,他言下大悟,道:“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随即传以衣钵,并亲送慧能渡江南行;临别又叮嘱他暂作隐晦,待时行化。 慧能承受五祖的心传,这标志着南宗禅得到了印可;为区别于以“渐悟”为特点的神秀一派,慧能一派便被称为南宗。相传慧能从师傅弘忍处接受衣钵后,即回到广东曹溪,隐遁于四会、怀集(今广西怀集县)二县问。过了十六年时间,才来到广州法性寺;适逢印宗法师在寺里讲《涅粱经》,他便寄寓在廊庑之间。晚上,风吹刹幡有声,两僧辩论,一个说是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争论不已。慧能插嘴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二者(对人的尊称)心动!”印宗法师听了,大为赏识,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教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即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遂召集众僧,宣告找到了禅宗第六代祖师的消息。 慧能的插话何以令印宗法师倾心敬佩呢?原来,南宗禅以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即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不染不着,任运自然,自在解脱。神会禅师说: 无念者,是圣人法。凡夫若修无念者,即非凡夫。 决心证者,临三军际,白刃相向下,风刀解身,日见无念,坚如金刚,毫微不动。纵见恒沙佛来,亦无一念喜心,纵见恒沙众生一时俱灭,亦不起一念悲心。此是大丈夫,得空平等心。 “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一切对于外境的执著都只是心的变现,一切妄念都只是我心中物。扫除妄念,顿息诸缘,便能来去自由,自在解脱。连白刃相向下也可不动心,见风吹幡动,更不必大惊小怪。“仁者心动”一语。即是提醒人警惕妄念之起。 《西游记》第十三回,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一切都生于心,出于心。这句常谈,含义倒是有些不寻常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