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69页
二心竞斗
第五十八回《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这一回写真假孙悟空的较量,煞是有趣。二位不仅工夫相当,“同象同音”,而且连观音菩萨也辨不出真假,照妖镜、紧箍儿咒竞失去效力: 菩萨唤木叉与善财上前,悄悄吩咐:“你一个帮住一个,等我暗念《紧箍儿咒》,看那个害疼的便是真,不疼的便是假。”他二人果各帮一个。菩萨暗念真言,两个一齐喊疼,都抱着头,地下打滚,只叫:“莫念!莫念!”菩萨不念,他两个又一齐揪住,照旧嚷斗。菩萨无计奈何。 玉帝即传旨宣托塔天王,教:“把照妖镜来照这厮谁真谁假,教他假灭真存。”天王即取镜照住,请玉帝同众神观看。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发不差。玉帝亦辨不出,赶出殿外。 最终还是如来说出本象,将假悟空制服。 从象征的角度看,所谓真假悟空之斗其实是孙悟空意识中两种矛盾心理的较量,所以如来见了,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小说所穿插的诗也说:“人有二心生祸灾”,“禅门须学无心诀”,“神归心舍禅方定”。 明代的谢肇涮是较早从象征角度评论《西游记》的学者。他认为孙悟空是比喻人的“心”,猪八戒是比喻人的“意”;孙悟空最初上天下地,不可拘束,后来紧箍儿一咒,才使心猿驯服,这表明了修心的必要性。谢肇涮的这种看法大约是受到禅宗的启迪。禅宗六祖慧能指出:“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这意思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心”的变现。清代的梁启超对“三界唯心”这一命题有过精彩的发挥。一九。四年,他写《唯心》一文,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比如,面对同一物境,各人心境不同,看法就不相同:“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因此,世界上没有“物境”,但有心境而已。正所谓: 万法归一。 我们的生活是心理的生活。达到此心或精神的真性是禅宗的首要目的。发现心本身,达到心的彻悟,在这之外,禅别无所求。 南泉问密禅师:“你是用手打锣,还是用脚打?”密禅师请南泉开示。 南泉说:“好好记住这件事,今后遇到明眼人,你只管将这件事讲给他听。” 后来,云岩就此评议道:“无手脚者始解打。” 云岩所说,即禅的无心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我抛却了我整个的存在,达到了那意识的安宁之域;在直觉中,在不知不觉中,我走向目标,没有任何紧张不安,没有任何不协调。正如日本禅师至道无难的一首和歌所说: 当我们活着,做一个死人,彻底死去;然后如愿而行,一切尽善。 在这种无心状态中,生活变为了艺术,我则是生活的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