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69页
“求放心”(下)

  

  宋代理学的核心命题之一是“心统性情”。“性”是天理,是“道心”,来自本体世界,相当于“天命之性”;“情”属感性,是“人心”,来自现象世界,相当于“气质之性”。唐代李翱《复性书》也讲“-陆…情”。但他所讲的眭”,相当于佛学的“佛性”;他所讲的隋”,相当于佛学的“妄念”。“妄念”是要不得的,所以他主张灭情复性。宋代理学的看法与之有所不同。朱熹所说的“情”,不仅包括“七情”,也包括“四端”(仁义礼智四种善端),格物就是由外在的善端推见内在的善性,由道德情感推见道德理性。朱熹论性、情的关系,并不简单主张灭情复性,而有较为复杂的思路。“第一,朱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天所赋予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性、本质或道理,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恰好是上述性、理必然要展示和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人之性、理的外在化、客观化或实现过程。及其过程之中情感、情绪的伴随。第二,仁、义、礼、智属今人所谓道德理性,四端属今人所谓道德情感,二者相辅相成,相伴而行,皆统属之于一心。第三,所谓心统性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的不离不杂。道德理性是道德行为的根据,没有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就无从发生。反之,没有道德情感,道德理性就没有挂搭处;没有道德情感的能动性冲力,道德理性也无从抒发、实践出来,也就不可能有什么道德行为。”(齐勇师语)这就是说,对“情”所包含的“道德情感”,朱熹是予以肯定的,因为这是道德理性转化为道德实践的动力。至于“情”所包含的“七情7(喜、怒、哀、乐、爱、恶、欲),朱熹认为,由于七情与感性欲望密切相关,与血肉之躯密切相关,必须把握好分寸。如果饮食男女出乎“正”,就是合理的;如果饮食男女不出乎“正”,即过度,即人欲横流,就成为邪恶,那是要不得的。有人用“存天理,灭人欲”来概括宋代理学的伦理准则,显然属于误会;但说朱熹主张“存天理,节人欲”,无疑是准确的。“人只有个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朱子语类》卷十三)“一事不到,则天理便隔绝于一事之下;一刻不贯,则天理便隔绝于一刻之中。”(《朱子语类》卷四十四)“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是不可能自发“扩充”的,只有不断加强“窒欲”“主敬”的“涵养”工夫和“格物致知”的“穷理”工夫,才有可能使“道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中庸章句序》)“收放心”是宋代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陆、王心学以“尊德性”为宗,自觉坚持价值理性对理论理性的优越地位。他们强调“发明本,”经由“存心”、“养”、“求放心”的修养,挺立道德自我,堂堂正正地做个人。有人误会陆、王学只讲“单刀直入”,忽视主敬工夫,其实不然。即工夫即本体,“性修不二”仍是他们的基本原则。阳明以“心本体”取代了朱子的“性本体”,“心”作为本体,自是“无善无恶”的。但人的意念与朱子所说“,统性情”中的“情”实质上是对应的,因此意念之动就与“闻见”、习染相关,不可避免地“有善有恶”。惟其“有善有恶”,故需要“良知”来加以鉴别、判断,并扎扎实实地去做“为善去恶”的工夫。阳明的四句教,旨在将本体与工夫打并在一起,以免陷入类似于“狂禅”的路数。王龙溪则从学理上将“本体”的思路贯彻到底。既然“心,”即是本体,而本体又是“无善无恶”的,那么,由“心”主宰的“意”也必然是“无善无恶”的,照此推论下去,“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龙溪的四无说,就理论的推衍而言,实在是将阳明的“心本体”逻辑贯彻始终的结果,故阳明也承认他所说宜于接引“利根之人”。但是,只谈本体之悟,不谈“为善去恶”的工夫,却潜在地包含着危险,即:一个“有习心”的人,按照“习心”的指引去行动,他的所作所为可能会逸出伦理所划定的范围,故阳明一再叮嘱:德洪所说才是稳妥的,“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阳明对四无说持保留态度。

  金岳霖曾经指出:“每一文化区有它底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底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成仁赴义都是行道;凡非迫于势而又求心之所安而为之,或不得已而为之,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无论其直接的目的是仁是义,或是孝是忠,而间接的目的总是行道……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这种最崇高的概念即本体观念,即人对世界秩序的预设。本体观念是经验、文化的升华物,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的中心思想强调主体自我的修养,强调人格的陶冶,强调做人。中国文化中存在种种人生哲学,举其荦荦大者,就有儒家、道家、佛家,但无论哪一家,都以塑造堪为典范的人格为其宗旨。所以,在其根本处,儒、释、道往往相通。牟宗三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智的直觉”的命题。他认为,儒家的“德性之知”,道家的“玄智”,佛家的“般若智”,都属于“智的直觉”。所谓“本心仁体之诚明、明觉、良知、虚明照鉴”(儒),所谓“道心之虚寂圆照”(道),所谓“观照即空即假即中之实相的般若智”(释),都是经由“智的直觉”来实践或证现“本心”、道心、真常心,并进而成圣、成真人、成佛。儒、释、道三家,甚至整个中国文化,皆以人格陶冶为中心,由此展开他们的教训、智慧、学问和修行。其着重点是生命与德性。圣人、真人与佛,所标示的乃是一种道德自我傲然挺立的境界。

  中国哲学或中国文化的这种特点,使它成为一种安身立命的哲学或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知识。金岳霖说:“我现在要表示我对于元学的态度与对于知识论的态度不同。研究知识论我可以站在知识底对象范围之外,我可以暂时忘记我是人。凡问题之直接牵扯到人者我可以用冷静的态度去研究它,片面地忘记我是人适所以冷静我底态度。研究元学则不然,我虽可以忘记我是人,而我不能忘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我不仅在研究对象上求理智的了解,而且在研究的结果上求情感的满足。”所谓玄学,即本体论哲学,其主旨在树立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以道德理想主义情怀,富于诗意地阐释人的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人人都能以自己的践履去体现这一境界,因为我们的生命中本来含有一生生不已、怵惕恻隐的仁心;人人都必须不断地修身养性,不断地扩充仁的体证,否则与形骸俱生的“气质之性”就会窒息我们的“天命之性”。中国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是与对人的弱点的正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对人的弱点的正视,我们便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去克服“气质之性”的干扰;动心忍性,不失所守,这不是一桩轻而易举的事。中国自思孟以降,源远流长,注重心性修养的人生哲学,与《西游记》中的伏魔故事,其内在精神无疑是可以沟通的。没有这种人生哲学,就没有《西游记》“求放心”的寓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