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69页
百花羞的悲剧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写唐僧师徒路过宝象国碗子山,与波月洞的黄袍老怪较量的故事。黄袍怪有个押寨夫人,名叫百花羞,是十三年前被妖怪掳掠而来的良家妇女,并为妖精生了两个小孩。这百花羞本来是宝象国的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十三年前的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公主正在赏月时,被黄袍怪掳掠,从此与家庭断绝音信。由于是强迫,再加上远离父母,她内心潜藏着巨大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像一块巨石一般,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她时时刻刻都想脱离妖精的控制,回到母的身边。但在妖精的严密看管之下,她一直没有机会,直到唐僧误人妖洞被捉,与百花羞偶遇,她的这种期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她先是以幼年曾经许愿斋僧拜佛来恳求黄袍怪让自己还愿,妖怪果然上当,当场释放了唐僧,使得唐僧有机会去宝象国投书报信。国王得知信息,涕泪交加,决心派兵去救回公主。无奈朝廷的大臣一个个都是“木雕成的武将,泥塑就的文官”,国王只好向唐僧师徒求援。猪八戒仗着自己有一身本事,想出这个风头,便自告奋勇地要去荡怪除妖。谁知这黄袍怪神通广大,八戒和沙僧两人联手依然不是他的对手。幸亏猪八戒溜得快,逃脱出来,而沙僧措手不及,被妖精擒获。

  沙僧的被捉让妖怪起了疑心。他怀疑是百花羞走漏消息所致,陡起凶心,要杀公主。公主虽然百般辩解,却依然难消妖怪的心头疑惑。百花羞只好请沙僧来对质,这是一着险棋,因为这首先要有沙僧的配合,如果不配合的话,百花羞命必休矣!其次,因为是情急之下,沙僧当着妖精的面是否能将谎编得圆满?这又是一个未知数。但别无他法,她只有铤而走险了。所幸沙僧是个仁义慈善之人,又能随机应变,终于替公主解脱了灾愆,挽救了她的性命。

  后来,妖精变成一个俊俏的郎君,去宝象国认亲,施法术将唐僧变成一只吊睛白额老虎,骗得了国王的信任。国王将唐僧关押在大牢,并奉妖精为上宾。哪知在酒席上,妖精恶性不改,醉酒之际竟然将几个宫女活活吞吃,吓得一国的民众都大惊失色,目瞪口呆。在此危急关头,小白龙提醒猪八戒去花果山请来美猴王,终于降伏了妖怪,救出了唐僧,同时也解救了公主。故事就此剧终了,但如果我们仔细考量一下公主的处境的话,却发现她的结局必定很惨,虽然她没有像唐僧的母亲温娇那样自尽而死,以死来洗刷自己的耻辱。但事实上,她要比温娇经历更多的痛苦,这一点从她给父王写的那封书信就可得到鲜明的验证:

  不孝女百花羞顿首百拜大德父王万岁龙凤殿前,暨三宫母后昭阳官下,及举朝文武贤卿台次:

  拙女幸托坤宫,感激劬劳万种,不能竭力怡颜,尽心奉孝。乃于十三年前,八月十五日,良夜佳辰,蒙父王恩旨,着各官排宴,赏玩月华,共乐清宵盛会。正欢娱之间,不觉一阵香风,闪出个金睛蓝面青发魔王,将女擒住;驾祥光,直带至半野山中无人处,难分难辨,被妖倚强,霸占为妻。是以无奈捱了一十三年,产下两个妖儿,尽是妖魔之种。论此真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不当传书玷辱;但恐女死之后,不显分明。正含怨思忆父母,不期唐朝圣僧,亦被魔王擒住。是女滴泪修书,大胆放脱,特托寄上片楮,以表寸心。伏望父王垂悯,遣上将早至碗子山波月洞捉获黄袍怪,救女回朝,深为恩念。草草欠恭,面听不一。逆女百花羞再顿首顿首其言辞之谦恭卑微让人叹惋。更为重要的是,它将百花羞

  那种生不如死、死又不能的两难处境活脱脱地描画出来:活着是不容易的,要忍受妖精的凌辱,经受精神的苦熬;但死又能怎样呢?既不能为父母尽一点孝道,同时还要蒙受不白之冤,永远没有沉冤昭雪的那一天。活着是不节,死又是不孝,百花羞的难处非一般人能够体会。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对百花羞的遭遇虽然有同情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谴责。他曾借孙悟空之口表达过这样的意思:

  行者笑道:“公主啊,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怎么便是得罪?”公主道:“我晓得。”行者道:“你女流家,晓得甚么?”公主道:“我自幼在宫,曾受父母教训。记得古书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行者道:“你正是个不孝之人。盖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故孝者,百行之原,万善之本,却怎么将身陪伴妖精,更不思念父母?非得不孝之罪,如何?”公主闻此正言,半晌家耳红面赤,惭愧无地。

  悟空的话完全从伦理道德出发,敦促百花羞注意妇女的名节。而百花羞也认同了孙悟空的这种说法,故而“耳红面赤,惭愧无地”。作者为公主取名“百花羞”,有其强烈的情感取向。所谓“百花”,是指一般的妇女,而“百花羞”,也就是说给妇女丢脸,在一般妇女眼里,百花羞的所作所为是令她们感到羞愧的。从这点来说,作者对百花羞是有些不满的。为了弥补这一点,作者将公主说成是天宫披香殿的玉女,因欲与黄袍怪私通,从而思凡下界,与黄袍怪配了十三年夫妻。好像经过这样的诠释,百花羞的所作所为就是可以理解的了。然而,百花羞的悲剧意义并没有得到消解,反而更加强化了。小说中叙孙悟空为了激怒黄袍怪出战,将他的两个儿子活活摔死,而百花羞从母亲的本能出发,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就这一情节来说,孙悟空遵循的是除妖务尽、斩草除根的原则,这是传统志怪小说的惯例;而对于百花羞来说,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母亲的天性要求她去救助。悟空与公主都没有错,因为他们遵循的是不同的判断标准: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情感的,在理性与情感的较量中,选择任何一方必然都是对对方的伤害。作者选择了理性,以理性战胜情感,看似完美,实则留下了巨大的感情创伤,而这创伤,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弥补得了的。这或许便是百花羞悲剧所留给我们的启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