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网 - 美丽梦想·美丽人生·美丽中国
 | 首页 | 励志 | 学习 | 书籍 | 心态 | 创业 | 格言 | 处世 | 文艺 | 作文 | 
/ 69页
欲望的节制与超越

  

  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猪八戒是个性格鲜明而复杂的人物。他贪吃好色,但憨厚善良;爱占小便宜,却也无伤大雅;有时懒惰,有时又勤快。过去,人们往往把他当作唐僧和悟空的对立与陪衬,认为在唐僧、悟空身上展现了较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而猪八戒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消极成分。虽然也承认他的诸般优点,但总体上批评的多。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正面关注和评判猪八戒,认为他是“农业社会的精灵”,“小生产者的典型”等等。虽然大致归纳出了猪八戒的主要特征,但如果从全书的总体特征来把握的话,毋宁说,猪八戒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平民思想,一种人世间的正常欲望和追求。告子日:“食、色,性也!”猪八戒身上两个最鲜明的特征不只是农业社会才有,工业社会一样也存在;不光小生产者身上有,其他阶级阶层的人身上也能发现。弗洛伊德曾将人的意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本我”体现的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欲望;“自我”指代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理性原则;而“超我”是超越前面二者,达到精神的圆满与完美。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猪八戒正处于人类最低级的“本我”阶段,虽然原始,却代表了、真实生命力的跃动。这或许正是作者吴承恩偏爱他的一个原因吧!

  悟空与八戒都是作者投人满腔热忱塑造的人物。两个人性格差异很大,一个聪明,一个憨笨;一个杜绝七情六欲,一个是身在佛门心在凡尘。不可否认,作者将这两个格格不入的人物捏合在一起,有其制造特殊喜剧效果的妙用。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悟空与八戒有一个根本共同点:儿童心性,具体地说便是率性自然。不论在何种环境,都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尽情凸显个性,展现真我的丰采。而这一点,是唐僧和沙僧无法做到的。

  表面上,悟空与八戒互为“仇敌”,悟空经常拿八戒的缺陷开涮,而八戒也总是撺掇唐僧念紧箍咒来“报复”悟空。但事实上,他两个人的关系却是非同一般的亲密。面对妖魔,他们心有灵犀,联袂出手,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平时相处,则互相攻讦,拿对方的缺陷开玩笑,其打闹淘气的儿童心性表现十足。如第七十六回,呆子出战,借了行者一根绳子扣在腰里当救命索,战败时可让行者扯回来,莫教妖精拉了去。这本是儿童天真幼稚的想法。而悟空呢?居然趁机使促狭,闹恶作剧。当八戒战败后,急叫师兄扯救命索时,悟空转把绳子放松了抛将去,把呆子绊倒,被妖魔捉将去。在疾风暴雨的恶战中,悟空、八戒对危险视而不见,不是临危不惧,而是谈笑自若,两个人都是儿童心性,互相捉弄是他们的本性使然。在此,作者为了凸现悟空、八戒的儿童心性,宁肯牺牲故事情节固有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悟空与八戒的相互捉弄打趣当然也会引发某种危机。第二十七回,悟空打死白骨精,猪八戒撺掇唐僧念紧箍咒驱逐。了悟空,致使黄袍怪摄走唐僧,取经大业危在旦夕本来,八戒只是“当耍子”,报复一下四圣试禅心时悟空的坐视不救,谁知“那和尚(唐僧)任真的念起来”。八戒当然知道悟空的本事,他也不想将悟空赶走,但结果却很糟,幸亏他能将功赎罪,又将孙悟空从花果山请了回来。

  第五十回,唐僧师徒路过金岘山,行者去给师父化缘。行者担心师父的安危,临走时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叫唐僧三人坐进去,因为这样就可以防止妖魔的侵犯。悟空走后,八戒马上调侃行者的做法是“画地为牢”,并绘声绘色地向唐僧说道:“师父,你原来不知。古人画地为牢。他将棍子划个圈儿,强似铁壁铜墙,假如有虎狼妖兽来时,如何挡得他住?只好白白地送与他吃罢了。”唐僧听信了他的话,走出圈外。结果,他们再一次遭难。事实上,猪八戒并不是不相信行者的法力,更主要的是他喜欢和行者唱反调,悟空做的事,他总是千方百计地予以阻挠,尽管他大多数时间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只要有反击的机会,他便决不放过。八戒和悟空的这种“过节”贯穿于整个西天取经途中。

  八戒平时比较憨呆,但幽默起来也丝毫不逊于他人。第四十八回,唐僧堕人通天河,八戒、沙僧下水去解救师父却没处找寻。当悟空在半空中问道:“师父何在?”八戒道:“师父姓陈”名到底了。”如此滑稽幽默,一般人很难企及。第四十九回,八戒与妖怪灵感大王交战前的一番攀谈亦颇为滑稽:

  八戒使钉钯架住道:“你这泼物,原来也是半路上成精的邪魔!”那怪道:“你怎么认得我是半路上成精的?”八戒道:“你会使铜锤,想是雇在那个银匠家扯炉,被你得了手,偷将出来的。”

  大敌当前,却能插科打诨,谈笑自如,八戒再次展现出他幽默风趣的一面。

  八戒具有凡人的欲望,贪财好色,贪图小利,但只要适当节制,这些欲望都是可以接受的,对此作者吴承恩也大致表示了认同。但问题是,八戒是身人佛门的和尚,按佛教的戒律是必须斩断七情六欲的。悟空与八戒对待七情六欲的态度在小说中专门用两个情节进行了暗示。第十回,唐僧、悟空遭遇“色、声、香、味、触、法”六个剪径的强盗,悟空毫不犹豫地将其打杀,由此可见悟空对“六欲”的态度。而第七十二回,猪八戒在盘丝洞也碰上代表“七情”的七个蜘蛛精。八戒明知她们是妖精,但还是要先“戏耍”一番后才去挑战。同入佛门,在对待七情六欲方面,八戒大大不及悟空。如果我们把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行程看作是心性修养的过程,到达西天后,唐僧、悟空、沙僧基本上已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猪八戒却没有达到,甚至最后如来敕封时还口嚷不平,本来应该“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然而八戒的名利之魔依然根深蒂固。看来,八戒要达到佛教所要求的超脱凡尘,超越欲望,只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友投稿 |
浙ICP备12031268号·中国·浙江·嘉兴·Email:123@zhlzw.com
  ※ 本网转载其他网络媒体之文章,目的在于传递和丰富心灵励志文化,积极和谐思想等相关更多信息,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文章版权单位或个人无意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励志经管书籍
专题分类
热门推荐 成长快乐 成功励志 自我完善 自我激励 自我调节 心灵鸡汤 就业求职 职场生涯 营销生财 创业发展 管理创新 社交处世 形象礼仪 演讲口才 智慧哲理 女性励志 名人励志 爱情生活 心理书籍 哲学书籍 历史书籍 古典小说 国学经典 世界名著 站内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