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69页
《西游记》小引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拥有渎者量最多的名著之一。它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自幼喜爱神奇故事传说,性敏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科场不利,43岁才补岁贡生。54岁就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耻于折腰,拂袖回到故乡,从此闭门著述。《西游记》是其主要著作。诗文集有后人所辑的《射阳先生存稿》。另撰有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已佚。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的成书过程具有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相近的特点: (1)它所表现的唐僧取经的题材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作为依据。与唐僧有关的主要历史资料,一为玄奘弟子辩机所著《大唐西域记》,记叙了取经途中的艰难困苦和异域风情;一为玄奘的另外两个弟子慧立、彦惊所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夸张地描述取经事迹,一部分故事已近于神话。 (2)西游故事曾在民间长期流传。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平话》(已佚)及杨讷《西游记》杂剧等,改变了取经故事的面貌,不仅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了西游故事的主角,沙和尚、猪八戒也先后加入取经队伍,取经故事已经形成相当规模。 (3)《西游记》最后由文人改编而成。吴承恩是西游故事的集大成者,他人生阅历丰富,“善谐剧”,赋予了《西游记》以鲜明的个人色彩。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可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前七回是第一部分,写美猴王出世、求道、闯龙宫、搅冥府、闹天宫,集中描绘孙悟空追求无拘无束生活的经历。他破石而生,“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在社会关系上本来就是自由的。但他仍不满足,希望“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彻底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获得“绝对自由”。他因此而与冥王发生冲突,并发展到大闹天宫。孙悟空这种不甘拘束的个性和豪放气概,表达了人类对于一种理想的生命形态的向往;而他最终被制服并皈依佛教,则证明了人类现实处境的尴尬。人类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受到现实力量的强有力的制约。《西游记》第八回至第十三回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和玄奘奉诏取经,交代取经缘起,主要起组织情节的作用。这是第二部分。第十四回至第一百回是第三部分,作为取经正文,集中表现了孙悟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性格。他一路降妖伏魔,克服了种种困难,堪称为历险故事中的英雄;但他仍然以“我是天下驰名第一妖”自负,大体上还保持着大闹天宫时期的性格特征。 《西游记》充分体现了幻想小说的特点:无一事不幻,无一事不真,亦幻亦真,具有假想的事实。作品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带有极大的神奇性。写环境,这里有流沙河.“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还有火焰山,“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写武器,这里有芭蕉扇,扇着人要飘八万四千里远,而且可以缩小到像一个杏,含在嘴里。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是最有名的,大起来可以顶天立地,小起来又可以像一根绣花针,有时还能变成数千条。这样形形色色的描写是够奇幻的了,但又极富真实感。一方面,无论这个幻想世界怎样神奇,它毕竟有着一定的现实生活的依据;另一方面,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魔法和谐统一,幻想世界的这种逻辑统一性也给人真实感。《西游记》这个亦幻亦真的特点在塑造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形象时体现得尤其鲜明。作品善于将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动物特性融为一体,合情合理地展现出神话人物的独特风采。比如孙悟空,他的原型是猴,因而会攀援,喜欢吃果子,生得一副“雷公嘴,孤拐脸,火眼金睛”。作为神魔,他具有超凡的本领,擅长七十二般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这种超自然的神性是与其动物性融合在一起的。猴子生性灵巧,所以孙悟空什么都会变,变什么像什么,变大、变小、变男、变女都可以。比较起来,原型是猪的八戒,变化起来就笨拙得多。他能变石块、变土墩、变大象、变骆驼,所有笨东西他差不多都能变,但却变不成轻巧漂亮会飞的东西。一次他想变个女孩,头是勉强变了,无奈肚子胖大,还是个大汉身架。这说明,即使在写神性时,作者也考虑到了其动物特性。而孙悟空的心高气傲、猪八戒的好色,这种社会性品格,也令人想见猴的神态和猪的某些习性。 《西游记》的情节是游记性的,行动和奇遇成为其中的核心部分。由于各个故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许多短篇或中篇的串联组合。但这一百回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一,唐僧师徒四人的活动贯穿全书始终,他们一直处于故事的中心。其二,各个不同故事的主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比如“智擒红孩儿”中的红孩儿与“路阻火焰山”中的铁扇公主、牛魔王,便是亲属关系。红孩儿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的儿子。孙悟空来到火焰山前,铁扇公主之所以不肯借扇,就因为要报孙悟空的“害子深仇”。其三,小说很注意情节的前后照应。孙悟空每次和新的对手作战,差不多都要介绍自己大闹天宫的辉煌经历。至于小说第九十九回完整地罗列九九八十一难,则是用数字维护这种整体感。 《西游记》的语言运用也有特色。它往往在交锋前用韵语表明双方身份,交手后用韵语渲染紧张气氛,而在一般情况下则用散文,这便有张有弛。其叙述描写语言,明快诙谐,带有浓郁的作家个人的色彩。其人物语言,虽然因大多数神魔被漫画化而难以做到个性分明,但主要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的口吻却颇见性情。孙悟空的心高气傲、猪八戒的“老实”、唐僧的书生腔、沙和尚的老成持重,这些都可从他们的语言中感受到。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部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