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69页
作为妖猴的孙悟空(上)(1)
《西游记》贯彻见妖即杀、见魔即斩的志怪原则,与其他志怪小说相比,并无特别之处。它格外引人注目的倒是:对曾经是妖怪的孙悟空充满了欣赏之意。悟空本人,即时常以当年的妖怪生涯自豪。他那首叙述早年身世的自传诗写道: 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养性修身熬日月,跳出轮回把命逃。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苗。那山有个老仙长,寿午十万八千高。老孙拜他为师父,指我长生路一条。他说身内有丹药,外边采取枉徒劳。得传大品天仙诀,若无根本实难熬。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返老还童容易得,超凡入圣路非遥。三年无漏成仙体,不同俗辈受煎熬。十洲三岛还游戏,海角天涯转一遭。活该三百多馀岁,不得飞升上九霄。下海降龙真宝贝,才有金箍棒一条。花果山前为帅首,水帘洞里聚群妖。 玉皇大帝传宣诏,封我齐天极品高。几番大闹灵霄殿,数次曾偷王母桃。天兵十万来降我,层层密密布枪刀。战退天王归上界,哪吒负痛领兵逃。显圣真君能变化,老孙硬赌跌平交。道祖观音同玉帝,南天门上看降妖。却被老君助一阵,二郎擒我到天曹。将身绑在降妖柱,即命神兵把首枭。刀砍锤敲不得坏,又教雷打火来烧。老孙其实有手段,全然不怕半分毫。送在老君炉里炼,六丁神火慢煎熬。口满开炉我跳出,手持铁棒绕天跑。纵横到处无遮挡,三十三天闹一遭。我佛如来施法力,五行山压老孙腰。整整压该五百载,幸逢三藏出唐朝。吾今皈正西方去,转上雷音见玉毫。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第十七回) 这首自传诗很长,可能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但毫无疑问,其关键词是“妖”。西行途中,悟空常对人炫耀的也是他大闹天宫做妖精的经历。他在八戒面前摆谱: “你是也不知。老孙因为闹天宫,偷了仙丹,盗了蟠桃,窃了御酒,被小圣二郎擒住,押在斗牛官前,众天神把老孙斧剁锤敲,刀砍剑刺,火烧雷打,也不曾损动分毫。又被那太上老君拿了我去放在八卦炉中,将神火煅炼,炼做个火眼金晴,铜头铁臂。不信,你再筑几下,看看疼与不疼?”(第十九回) 悟空不得。那八卦炉中,七四十九天,只炼成他一双火眼金。 玉皇大帝传宣诏,封我齐天极品高。几番大闹灵霄殿,数次曾偷王母桃。天兵十万来降我,层层密密布枪刀。战退天王归上界,哪吒负痛领兵逃。显圣真君能变化,老孙硬赌跌平交。道祖观音同玉帝,南天门上看降妖。却被老君助一阵,二郎擒我到天曹。将身绑在降妖柱,即命神兵把首枭。刀砍锤敲不得坏,又教雷打火来烧。老孙其实有手段,全然不怕半分毫。送在老君炉里炼,六丁神火慢煎熬。日满开炉我跳出,手持铁棒绕天跑。纵横到处无遮挡,三十三天闹一遭。我佛如来施法力,五行山压老孙腰。整整压该五百载,幸逢三藏出唐朝。吾今皈正西方去,转上雷音见玉毫。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第十七回) 这首自传诗很长,可能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但毫无疑问,其关键词是“妖”。西行途中,悟空常对人炫耀的也是他大闹天宫做妖精的经历。他在八戒面前摆谱: “你是也不知。老孙因为闹天宫,偷了仙丹,盗了蟠桃,窃了御酒,被小圣二郎擒住,押在斗牛官前,众天神把老孙斧剁锤敲,砍剑刺,火烧雷打,也不曾损动分毫。又被那太上老君拿了我去放在八卦炉中,将神火煅炼,炼做个火眼金睛,铜头铁臂。不信,你再筑几下,看看疼与不疼?”(第十九回)一疗。 “你是不知,我乃五百年前大闹天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也……”(第四十一回)他在太白金星幻化的老头面前摆谱:“实不瞒你说,我小和尚祖居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姓孙,名悟空。当年也曾做过妖精,干过大事……”(第七十 四回)甚至西天路上的妖魔也把大闹天宫当做悟空最辉煌的事业。第五十回:八戒闻言,即开口称扬道:“我师兄乃五百年前大闹天宫齐天大圣孙悟空也。”那妖魔听说是齐天大圣孙悟空,老大有些悚惧,口内不言,心中暗想道:“久闻那厮神通广大,如今不期而会。”第八十九回:妖精道:“祖爷知他是谁?”老妖道:“那长嘴大耳乃猪八戒,晦气色脸乃沙和尚,这两个犹可。那毛脸雷公嘴者叫做孙行者,这个人其实神通广大, 百年前曾大闹天官,十万天兵也不曾拿得住。他专意寻人的,他便就是个搜山揭海、破洞攻城、闯祸的个都头!你怎么惹他?……”这一系列的例证表明,《西游记》对孙悟空的妖怪生涯,或者说,对曾经身为妖怪的孙悟空,不只是容忍,而且是欣赏,有时几乎是情不自禁地为之喝彩。这与对其他妖怪的态度正好形成对照。这一现象该如何解释? 看来还得从一部经典志怪小说、陶渊明的《搜神后记》说起。《搜神后记》卷九《放伯裘》载: 宋酒泉郡,每太守到官,无几辄死。后有渤海陈斐见授此郡,忧恐不乐,就卜者占其吉凶。卜者曰:“远诸侯,放伯裘。能解此,则无忧。”斐不解此语,答曰:“君去,自当解之。”斐既到官,侍医有张侯,直医有王侯,卒有史侯、董侯等,斐心悟日:“此谓诸侯。”乃远之。即卧,思放伯裘之义,不知何谓。到夜半后,有物来斐被上,斐觉,以被冒取之,物遂跳踉,訇訇作声。外人闻,持火入,欲杀之。魅乃言日:“我实无恶意,但欲试府君耳。能一相赦,当深报君恩。”斐曰:“汝为何物,而忽干犯太守。”魅曰:“我本千岁狐也。今变为魅,垂化为神,而正触府君威怒,甚遭困厄。我字伯裘,若府君有急难,但呼我字,便当自解。”斐乃喜曰:“真放伯裘之义也。”小开被,忽然有光,赤如电,从户出。明夜有敲门者,斐问是谁,答日:“伯裘。”问:“来何为?”答曰:“白事。”问曰:“何事?”答日:“北界有贼奴发也。”斐按发则验。每事先以语斐,于是境界无毫发之奸,而咸曰圣府君。 后经月馀,主簿李音共斐侍婢私通。既而惧为伯裘所白,遂与诸仆谋杀斐。伺旁无人,便与诸仆持位埴入,欲格杀之。斐惶怖,即呼:“伯裘来救我!”即有物如曳一匹练,瞻然作声。诸仆伏地失魂,乃以次缚取。考询皆服,云:“斐未到官,音已惧失权,与诸仆谋杀斐。会诸仆见斥,事不。成。”斐即杀音等。伯裘乃谢斐曰:“未及自音奸情,乃为府君所召。虽效微力,犹用惭惶。” 后月馀,与斐辞曰:“今后当上天去,不得复与府君相 往来也。”遂去不见。 口人吉川幸次郎曾在《中国诗史》中将陶诗喻为深渊之水,表面上看来是令人感到平和的碧蓝色的静水,但底下却是激烈翻滚、相互冲撞的流水。他是一位对世事抱有极大热情的诗人。这意思,中国古人早已谈到。如宋代黄彻《碧溪诗话》卷八:“世人论渊明,皆以其专事肥遁,初无康济之念,能知其心者寡也。尝求其集,若云:岁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又有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其自乐亩,乃卷怀不得已耳。士之出处,未易为世俗言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零也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欲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放伯裘》一则,即令人强烈感受到作者的愤激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