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头再来》讲述了一个与奥运相关的“海归”“卧薪尝胆”从头再来的故事。电影叙述语言的快节奏以及人物、事件、场景等所特有的现代气质,无不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之感,仿如张艺谋的北京奥运宣传片——动感、现代。而主人公置于绝境而后生,在淡定、坚定中绝地反击的精神,又令人深深地感动。在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观映中,一股坚强、执著的力量在心中升腾,这,就是励志艺术作品传递给受众的能量。
这是一部烙上了北京奥运元素的电影。北京奥运建设施工工地的场景几乎贯穿全场,而福娃、“新北京、新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等标语也随处可见。小巧、幽静的四合院,湿暗、嘈杂的地下室,东环线上如水的车流,中关村里繁华的气象,什刹海绿莲花池的美,冰球赛场孩子们如箭的奋勇争夺,无不展示着新北京的人文风貌,散发着新奥运的现代气息。“这部电影可以当作北京的城市宣传片了。”不少观众观后如是感慨。
90分钟的影片由1300多个镜头剪切组合而成,其间的转换频率相当于普通电影的两倍,因此,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便是恰如高速公路上汽车疾驰般的快节奏,犹如现代社会奔跑前进的脚步,有时眼前甚至产生眩晕的穿梭意象叠加。这,也正是导演古榕特意为之特别追求的视觉效果和节奏。的确,这种快节奏,更加符合信息爆炸的时代节拍,更加使人体会到紧迫感与危机感。因而,在影院里,观众更多的可能是体验,是感同深受,是身临其境,而不是远距离的想象与欣赏。它让人感受新北京,让人随着主人公的境遇大起大落而跌宕起伏。
这是一部感动人心、激人奋进的励志影片。一位执掌奥运建筑设计的奇才、拥有国际一流设计团队的老总,一夜之间沦为负债累累、衣食无着的落魄父亲。为了偿还原本该由逃跑者承担的巨款,他卖了别墅卖了轿车;为了给因意外而需手术的儿子治病,他典当了自己的名牌衣物。8小时里依然是金领的他,8小时之外却是出租车司机、宾馆的钢琴演奏员,囊中羞涩的他一次为了200元钱居然跑到奥运工地当了一个通宵工作的建筑工人……他还带着儿子住进了地下室。两个极端的生活状态在他身上交替着,两种身份的文化特征在叙述主体中碰撞激荡,而这极端的反差便在人物身上聚集起极大的叙述张力,使观者心颤泪流。为了还债,他坦然接受了曾经的对手手下的高薪岗位;为了心中的骄傲与梦想,他泰然开着出租车为对手服务……可是,就算是穷困潦倒了,他也一直坚持着绝不向外国对手出售自己的建筑设计方案,因为,他要维护国家的尊严,要守护自己一生的声誉,然而,当他发现帮助他的助手陷入绝境需要救助时,他那坚守方案的孤诣之心却动摇了……他的善良、他的奋发、他的自信、他的坚强以及他为祖国争光的梦想,合奏了一曲激情澎湃的励志之歌。
所有的艰苦,都是从零开始;所有的艰辛,都是为了从头再来。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