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式励志成功于“爱好者文化”

作者:刘兴伟来源:华商晨报 2009-05-04

蔡伟有了一个成就“中国式梦想”的机会,尽管8个月前,他还是一个三轮车夫。

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16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曾靠蹬三轮养家糊口。(4月28日《解放日报》)

三轮车夫通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了准博士,带给我们的欣慰是多方面的。在学术浮躁的现实下,蔡伟对古文字的热显得弥足珍贵;破格录取打破了种种门槛,为人才的发展敞开了大门更值得欢呼。但我们不该忘记蔡伟成长的土壤———“爱好者文化”。

面对梦想与现实,或许大部分国人会选择做个现实主义者。“梦想”、“热爱”这样的字眼似乎已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甚至“爱好”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奢侈,更成了社会的稀缺资源。毕竟,“爱好”不能顶吃也不能顶穿,现实主义者总是对这种追求不屑一顾,甚至让“爱好”落下了“不务正业”的骂名。蔡伟的励志故事,无疑给了这样的论调一记有力的回击———谁说“爱好”无法成功

其实,“爱好者文化”是一个国家学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美国,几乎所有领域都有着数量可观的爱好者群体。但在国内,爱好者文化却没有这么好的环境。在“爱好者”很难通过有效的途径走向成功的社会里,学术的创新与发展自然缺乏活力和动力。

与其根据这一个个案,来讨论如何改革人才制度,不如多去思考一下如何才能给爱好者们一个更加宽容的社会环境。正如裘锡圭先生所说,“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允许蔡伟这样的人存在,并能提供一个环境,让他有能力往感兴趣的方向去发展,这对基础学科和社会文化都有极大的好处。”只有社会具有了包容“蔡伟式”人才的良好环境,我们才能期待国家在特殊人才的发展上建立有效的机制。

固然,我们该为蔡伟通过奋斗获得成功而高兴,但如果我们仅仅通过这一个案就建立一种人才选拔机制,难免让我们产生将“爱好”功利化的担忧。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值得称赞,但更值得期待的,是社会逐渐形成“爱好者文化”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因为那或许蕴藏着更大的人才富矿。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青春励志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