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集的后半部分,诗人开始由注重描摹外部事物转移到对内心的审视,诗中的现代性明显地增强。这一由外到内的变化表明了诗人的成熟。在我看来,这不能简单地看成是一种写作方法上的转变,而应视为对诗歌本质的回归。从本质上讲,诗歌是心灵的产物,一首诗,无论是追怀往事,还是在描摹当下的现实,无论是看似主观还是客观,都应该是内在心灵对于外部世界的观照。如果外部的景物不能同我们的内在更为深层的经验和情感融合在一起,那么这些景物就很难传情达意,只能成为一种装饰。诗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创作,但真正优秀的诗人无一不是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从中汲取情感和经验,并以此来观照外部事物。就这个意义上讲,一首诗的空间代表着心灵的空间,一首诗的深度也体现着内心自我挖掘的深度。说到现代性,一般说来,我们把现代性理解为用现代人眼光去关注和审视世界,那么这种现代性正好表明了这种内与外的契合。我们过去总是强调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并不错,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把这一时代特征简单地理解为对外部世界的描绘,而忽略了内在的审视。如果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内在经验和情感,只是机械地摹写外部世界,那么依然无法完整地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从文乾义身上体现出的这一变化恰好代表了从朦胧诗以降中国诗歌的发展轨迹,只是这一诗人种群上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这个过程无疑经历了漫长的追寻和磨砺,也与他这一阶段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有关。在这个集子之后发表在一些杂志上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的沿着这一轨迹稳步地行进着的背影。
在《文乾义诗歌》这本薄薄的诗集中,我们一方面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现代意识的集中体现。这个集子里面的诗作简净,内敛,早年那种浮泛的描写与抒情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内心经验透过外部事物的呈现。可贵的是,诗人仍然保持着他一贯平稳的语气和谦和的态度:
让我回到地面。和尘土一起/和垃圾一起。和许许多多的脚步一起/在大街走,然后,睡眠。然后醒来/死亡像早晨的云霞,温暖地牵起我的手/一块走向中午,然后,再一块走进夜色/它是那么优美和安静理体制《让我回到地面》
这首诗可以看成是诗人的一个宣言。死亡永远伴随着我们,生活中有垃圾和尘土,但诗人仍然愿意回到地面,和许许多多人一样,平静地走过漫长或不那么漫长的一生。诗中的早晨、中午和晚上,暗示着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和“地面”一样具有象征的意味。对于死亡,作者的态度也相当平和,尽管死亡无时不刻伴随着人们,但死亡赋予了生命以意义,作者的态度达观积极,丰富的人生的意蕴被容纳在短短的几行诗中。
另一首短诗《那里》在立意上和前面提到的《马莲花》有着几分相像:
灵魂像白色的花瓣的一些碎片/在黑夜的照耀下发光。他们很轻松/在突出海面的集散地散步,一闪一闪/他们相互并不熟悉。他们从不同的地方/带着不同的仇恨、友谊和爱汇集而来。而/一切都结束了。有人在若明若暗的阴影里/注视着他们的谈话,或回忆。静无声息
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作品。虽然立意与前面的一首接近,但意境却更加开阔而深邃。诗中有着一个具体情境,形象也更鲜明。在诗的结尾,镜头拉开了,在这个情境之外我们看到还有一个观察者的存在,这就使诗歌出现了另一个语义层次。重要的是,这首小诗的空间并不小,里面包含着很深的人生经验和意蕴,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这些被压缩在短短的几行诗中,却并不使人感到单薄,相反,我们的思绪并不因为这首诗的结束而终止,而是随着诗意向外辐射。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约略看到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变化。文乾义似乎并不满足于现代意识的获得,他力图在诗歌创作中获取更多独特的个人品质。从《文乾义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向早期诗中出现的北方风物的回归。尽管在诗中出现的依然是丁香、湖泊、草原和雪地,但这已是由内向外的观照,是内心经验的表达,而不再是对外部世界的简单描摹。那些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在诗中作为具有文化意味的象征符码,并且渗透了诗人的深层思考。如:
坡地上,晚霞划出两条斜线,又粗又亮/红松已经年迈,率领它的残缺家族,依然/坚守着土壤。在它们下面,龙骨在生长,金属在生长《北方村落的傍晚》
鸟的声音是唯一的声音/天空在水面上,像空气一般纯粹/我不敢说话,甚至不敢呼吸。流水/从水柳群落根部流淌出来/照亮我眼睛内部的混浊《希望》
与他早年的对北方风物的描写相比,不仅情感更为凝重,地域特征也刻划得更加准确,重要的是,这些与他内在的经验和思考浑然一体。其结果是个人经验从而得到了强化,文化意蕴也更加突出。
即使是对他生活着的城市的抒写,北方的特征也十分鲜明:
这条街,中间铺着有轨电车的轨道。欧式的/建筑,或橱窗,使这条街把欧洲夜色铺在人行道上。/然而――/扩音器里的叫卖,生硬/而又尖厉。包子!街两旁,灯光落下的响声/像这雪片起飞的响声一样没有声音/只能倾听。粥!……《街》
在一些近期的诗作中,诗人有意识地把他对北方地域和民俗文化的理解写进了诗中,在诗中增加了历史的维度。在一首名为《依兰》的诗中,我们看到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沉的思考:
三姓是它的名字,五国城也是。/城墙残缺,像它的一段一段的经历———/高大茂密的杨树固守着它。/一条河流选择在这里并入另一条河流。/在时间内部,美女和血泪无人知晓。/有一口井已被填平,但很著名———/两个帝王的伤感埋在下面已近千年。
经历了由外到内之后,诗人又开始由内到外的尝试。这不是以往的那样简单的对外部世界的描摹,而是把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渗透进外部事物的形象中,通过内心的观照对历史文化进入考察,这使得他的诗作进一步获得了冷静客观的品质,也进一步扩大了他诗歌的心灵视境。(张曙光)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