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泛的态度需要靠实际的行为来做检验。
“叶公好龙”这句成语来自汉朝刘向的《新序?杂事》:春秋时,有一位叶公爱龙成癖,身上佩带的钩剑、凿刀上都饰以龙纹,家里的梁柱门窗上也都雕刻着龙。上界的天龙听说人间有如此喜欢龙的人,就决定来拜访。某天,天龙降临叶公的家,将头伸进窗户里探望,尾巴则伸到堂屋里。叶公一看见真的龙出现,竟吓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
后人即以“叶公好龙”来形容一个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说叶公的“好龙”只是一个他自以为真、没有经过验证的态度或观念,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时,他却表现出矛盾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行为。
行为与态度常被视为“互为表里”,但事实上,态度与行为间的相关性非常薄弱,譬如一个人对欺骗所抱持的态度无法预测他是否会欺骗他人以及欺骗到什么程度。这牵涉到几个问题,一是一个人的态度往往较其行为来得高贵而体面,譬如若问你“你会见义勇为吗?”你当然说“会”,但实际上你可能都没有见义勇为过,因为你必须有路见不平的机会,而且还需要有拔刀相助的知识和能力,三者缺一就会使你成为“嘴上的英雄,手上的懦夫”,而在态度与行为间出现落差。
其次,很多态度都“大而无当”,譬如问一个人对“环保”的态度(每个人都赞成),根本无法预测他是否在办公室里吸烟或他的汽车是否排放废气,反而是直接问他对特定行为的态度,更能预测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最后,态度的来源也很重要,实验显示,来自直接经验比来自别人说教的态度与行为有较高的相关性,一个在工厂工作多年的人,他对劳工的态度比躲在象牙塔里靠读书、思考而获得的态度要可信赖得多。
“叶公”有很多种,这是我们判断他是否真的“好龙”时,自己应该先有的认识。(王溢嘉)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