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媒体人才的话题,几乎每天都会有人问起我。一方面协会经常会收到求职简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也委托寻找合适的人才。
手头上有一组数据:上海数字媒体行业拥有近3000家展览展示和近2000家广告设计、游戏开发公司,与平面设计相关的网站制作、印刷等企业更是不计其数,而本市目前每年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只有约3000人。2016年,行业内从业人员约17万,但各家公司几乎还在天天招聘和求职面试。其中,游戏外包行业的人才流动比率达到了近3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对于人力旺盛的需求。
另一则消息也许更能让求职者振奋:上个月,受境外两家动画公司委托,协会与会员公司Hellomotion举行了一次专场招聘,通过求职面试的求职者就可能到境外就业,全国的应聘者蜂拥而至。此外,受某国政府委托,协会还计划在9月份于北京、上海各做一场类似的活动,为该国的知名多媒体企业吸纳精英。
按常理,供需双方都有动力,双方应该皆大欢喜。不过,尽管艺术类院校生源火爆,但学生的就业形势并非如此乐观。不妨听听用人单位——多媒体企业的声音:
“院校教育对完成一件作品的评判标准与企业不完全一样。”(北京某影视动画公司CEO)
“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对新软件、新技术过分投入,忽视了美术基本功练习。”(某公司培训总监)“有经验的人员跳槽频繁,企业不愿意费时费力培训新手,否则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台湾某游戏外包公司人力总监)
“如果项目急于上马,我们就没有耐心去培训毕业生,所以只招成熟的技术人员”(某著名网游公司美术主管)。
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综合起来,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有几方面原因。首先是行业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有经验的人才比较缺乏。第二是大学教育与企业的需求标准有差距。第三是少数学生存在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心态。
坦率地说,我接触过的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中,超过50%其专业技能达不到专业公司的要求,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教育内容相对滞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之间存在明显矛盾。此外,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花大价钱读书或者毕业于名校,不愿意屈就小企业或者从事低端的设计工作,这也加剧了就业难。
实际上,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最近与一些国外同行交流,他们似乎面临与我们同样的问题——企业求贤若渴,但是大学生的能力却不一定能达到企业的标准。
我曾在澳大利亚去一家游戏公司考察,员工都很年轻,老总最大,也只有34岁。不到40人的公司,却有好几名通过项目合作引入的日本、韩国员工。老总是个印度人,他向我叹苦水说,在澳洲,招聘游戏人才比较难,如果中国有合适的人才又有过关的外语能力,他们很愿意接纳。
这家公司里清一色的“帅哥”,问下来澳洲的女孩子似乎较少从事与新技术开发相关的行业。反观我们的游戏企业,虽然传统文化似乎不太认同游戏行业,但从业的女性并不比男性少很多。这个消息让我为中国的男同胞、女同胞们自豪、高兴了好一阵。这是题外话了。
写这篇文章,只是希望我们的产业能做大做强,在一体化的国际市场上,提高制作水准,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同时,希望那些已经和即将踏入这个行业的精英们,能够看清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加努力学习,让上海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声音。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