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大收购新浪余音刚落,百度在纳市股价蹿升近在眼前,国内又传出了阿里巴巴与雅虎中国的姻缘……
2016年中国互联网的夏天,似乎也因为ALIBABA与YAHOO的恋情,显得更加火热和充满激情。
近日,国内几乎所有媒体的财经和IT新闻报道的焦点,都饶有兴趣地集中在一件事上,那就是“阿里巴巴同YAHOO的地下恋情”,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密切关注着整个事态的发展。
随着8月11日下午2点阿里巴巴和雅虎正式签约,此次雅虎将作价10亿美元收购阿里巴巴三分之一的股份,而雅虎中国作为这10亿美元中的一部分并入阿里巴巴;雅虎交给阿里巴巴的业务包括,雅虎中国、3721所有业务、一拍网等。
由此,雅虎和阿里巴巴的地下恋情浮出水面,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金额的并购案,最终尘埃落定。
这场备受国内媒体广泛关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收购战,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看,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寻求战略发展的一种模式,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件。
但笔者格外留意和关注的,却是并购案主角之一阿里巴巴一直以来的高超新闻炒作。
从1999年创业之初,到现在收购雅虎随即成为中国网络门户的霸主,阿里巴巴深谙“造势、借势、因势”的新闻炒作之道,阿里巴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炒作中,“芝麻开门”。
借势制造轰动效应,利用媒介服务自身
雅虎与阿里巴巴并购消息的最先来源,是8月8日《福布斯》引述消息人士透露,雅虎计划以将近1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阿里巴巴35%的股份。由此开始了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企业并购案,而阿里巴巴在迎接并购的同时,也发起了一场借势炒作的强大攻势。
作为国内互联网知名企业的阿里巴巴十分清楚与雅虎并购事件的巨大影响力,这毫无疑问是个爆炸性的新闻,事情前后定会受到国内各大媒介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将对并购以及自身的品牌形象产生非同一般的推动作用。阿里深谙借势做势的炒作之法,充分利用此并购事件的巨大影响,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有关话题,展开强大的炒作攻势,也为并购推波助澜。
传出并购消息以后,媒体开始了对并购性质的追踪报道,对阿里巴巴的关注也不断升温。该消息从8月8日上午10时开始在国内网络媒体上传播开来,随后,其他IT专业网站陆续转载该传闻,阿里巴巴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焦点的焦点。
这时候,阿里巴巴相当沉得住气,与“绯闻女友”雅虎统一口径:对并购消息不予置评。欲盖弥彰的阿里巴巴,成功激起了媒体“好奇”天性。一时间,围绕如何并购、到底谁收购谁、甚至是ebay是否要收购阿里巴巴等问题的评论性报道和推测铺天盖地,甚至有舆论认为,此次并购是雅虎吞吃阿里股份……
据不完全统计,三天之内仅百度新闻频道就能搜索到多达700条有关雅虎与阿里巴巴并购的相关报道;TOM网、新华网更是以“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并购”为专题对此次事件的前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跟踪报道;从报道媒体来看,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的所有主流报纸、网络媒体等。
在这次“绯闻”中,阿里巴巴十分善于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借助网络,进行更广泛、更具影响力的炒作。对事件采用头条、要闻进行报道,占据网络制高点,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采用专题、总裁专访及论坛的形式来不断放大与深入、升华新闻报道。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炒作中,阿里巴巴任何的一举一动都被各大媒介进行了耐心、认真甚至反复地分析报道;借助并购事件的不断发展,引发外界对事件本身以及阿里巴巴的企业经营、内部管理、股权结构、领导团队等的详细披露,使得外界对阿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更重要的是,阿里在此事件中因势利导的炒作手法,为并购案以及自身的战略目标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舆论氛围,即巧妙利用媒介对并购性质的讨论,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笔者分析,阿里巴巴在这场媒体的大讨论中,面对是否被雅虎吞吃、马云是否将失去阿里等各种猜测,阿里没有大张旗鼓直接予以反驳,而是利用媒体从多角度、多层次说明并购的性质,引导媒体舆论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进行报道。在许多媒体报道的上,都报道了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的专访以及业内专业人士相关分析评论“阿里巴巴联手雅虎将对百度造成巨大压力”、“雅虎与阿里巴巴各取所需是好事”、“马云是这场并购案中最大的赢家”等信息,最后并购尘埃落定,各种猜疑也趋于冷静,阿里避免了陷入恶性舆论关注的可能。
目前,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表示看好阿里巴巴同雅虎的并购,媒体上关于并购的报道也大都是正面性的,只有极少关于“看空”的反对报道;从中可以看到阿里深谙借势、因势炒作之法的好处。
事件营销造势,疯狂吸引眼球
笔者在感叹阿里巴巴在此次并购案中如此高超的借势、因势炒作手法之余,还特别关注其在以往的事件中擅长运用的炒作之法。
正在日益受到青睐的中国互联网的“首席”论坛——“西湖论剑”,创始于2000年,并由阿里巴巴公司做为主办方,迄今已举办过4届。即将在9月举行的第5届“西湖论剑”的主题为“天下”。为此,阿里广发英雄帖,力邀请美国前任总统、极力推广互联网经济的比尔·克林顿,以及包括世界最顶级互联网公司的CEO和中国本土互联网公司的CEO将出席盛会。对此,各大媒体特别是IT网络媒介一时之间争着报道“网络精英论剑西湖,阿里邀克林顿”、“克林顿将助阵互联网“西湖论剑”等消息。
笔者认为,阿里巴巴此为实为高招——在“无新闻,毋宁死”的资讯爆炸年代里,网络+名人,就好比在武侠电影里用“英雄配美人”般,可以稳赚票房。阿里通过邀请克林顿及各互联网顶级精英来华参加“西湖论剑”,将迅速提高企业及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一举扬名天下知”的目的。阿里懂得整合本身的资源,通过此次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活动,吸引媒体的报道与业内相关人士的参入,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议题,这正是阿里巴巴的高明所在。互联网论坛本身就已经受到关注,而阿里邀请了如此多的知名人士前望参加,加强了此活动的重要性和显著性,成为许多新闻媒介竟相追逐报道的对象。
说到名人炒作,在这里向大家提一个小插曲:2004年,马云当选当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就在那时,阿里巴巴也把马云狠狠地炒了一把。
因势利导,向权威靠拢获取支持
在7月,惊现于互联网的“戴尔邮件门”事件中,美国“国际反伪联盟(IACC)”发表的白皮书把中国B2B(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推荐列入特别“301”黑名单,“阿里巴巴网站已成为世界各地假货供应商和批发商集散地”。
阿里巴巴对此事紧急发表声明指出:“这是一次被某些竞争对手公司幕后操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阿里巴巴不排除追究其法律责任。”阿里巴巴副总裁金建杭表示:“在这份白皮书出台时隔半年之久,在国家相关部门言辞声明该报告与事实根本不符的前提下,还有人肆意地利用并歪曲此份报告,在互联网上制造所谓的黑名单事件,目的是丑化阿里巴巴及中国企业的形象,以图达到正常竞争所不能取得的结果。”阿里巴巴不排除追究幕后操作者的法律责任。
面对“横祸”,阿里巴巴特别表明了国务院新闻办对此事的态度:“深表遗憾,不符合事实”。同时,通过引述权威,如国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的答记者问,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人的观点来表明自身清白。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为大家列出了可信服的相关报告条文,分析在理,逐步把大家的关注焦点引向国际反伪联盟对华贸易的歧视倾向上。
此次事件中,阿里巴巴主动向媒体说明,多家中国企业曾遭遇类似抹黑事件,包括刚刚收购IBMPC业务、进入全球PC三强的联想集团、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对思科发起挑战的华为等等,以受害者的身份为自己争取各方舆论支持,并通过网络媒介的传播力,澄清外界对自身的频频攻击,将舆论引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得到广大媒介、业内人士的理解和支持。
借势、造势、因势,阿里巴巴都运用得炉火纯青。
然而,高手当然不会只凭三招走天下。
阿里巴巴下一招炒作手法会是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周忠,新闻公关(新闻公关检测评估)专家、商业作家,原《南方都市报》经济部副主任,《南风窗》资深商业记者、编辑;已出版专著有《争夺眼球—注意力经济下的企业成败》、《赢在WTO年代》、《福布斯中国首富传奇》;正在创作的专著有《运筹危机、决胜公关—危机公关的细节和执行》、《商业改变世界—珠三角商业地产风云录》;电邮:qcun@vip.sina.com;网址:www.media-alliance.com.cn;联系电话:020--85539469、85543100、13570225748。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