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中国梦,2020年亩产2000斤

作者:黄永明来源:南方周末 2013-05-27

什么是中国梦?没有谁能给出标准答案。

什么是你的中国梦?

陈道明小时候的梦想是一双十一块多的回力鞋。他今天的梦想是能正常吃饭、正常逛街、正常工作;看病能正常,死亡也能正常。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由一帮企业家组成的,他们的梦想是人人平等、互相监督、权力制衡。任志强说,我们最大的梦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白岩松的梦想是这个社会可不可以更信任媒体;姚晨的梦想是“安居乐业、老有所依”,最好还能“拯救地球”。

今年还有两个“洋鬼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梦: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中国。

“公平”、“正常”、“规则”、“透明”、“吃饱饭”……

这是八个践行者践行中国梦、兑现中国梦的故事。

他一生喜欢自由自在,不过现在已经很难,去旅游想不被人认出来已经做不到了。在亩产900公斤被攻克之后,他心里还有一个梦想,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

2016年12月10日下午,在广州大剧院“中国梦”现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第一个上台的被致敬者。“他很年轻,只有81岁。”现场播放的视频短片这样介绍,画面上出现的是他打篮球的场面。

袁隆平的大学同学给他做过一个鉴定:好——自由,特长——散漫。“哈!说实在话,我到现在也还是这样。我不拘礼节,不喜欢古板,不愿意一本正经,不想受到拘束。”他自己说。

这话看起来一点不假。2016年9月,在亩产900公斤被攻克之后,南方周末记者走进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办公室,总是觉得眼前的老先生与四四方方的办公室多少有点格格不入。

袁隆平说过,“顶着太阳,蹚着泥水,下田,实干,实践出真知。培育新品种是应用科学,书本上、电脑里种不出水稻!”

关在屋子里他会感到手脚发痒,下田搞实验才有乐趣。过去走路下田,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而现在可以开着小汽车下田了。袁隆平说,下田好啊,看绿色,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这样不会缺钙。

他一生喜欢自由自在,不过现在已经很难,去旅游想不被人认出来已经做不到了。到哪个地方,当地领导一定会接待。“很别扭,不自由。”“签名啊,照相啊,都来了,你还不能翘尾巴,你还要有礼貌……媒体来了,也不敢得罪……这些事太多了,很有点儿烦人。”

鹤立鸡群一株稻

袁隆平说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她是那个时候少有的知识女性,袁隆平最初学习英语就是由母亲教授的。

然而,让袁隆平感到无比痛惜和遗憾的是,母亲和父亲去世前,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父亲病重弥留之际,袁隆平正在三亚处于杂交水稻制种的攻关时刻,未能返家。母亲病危,他正在长沙做一个杂交水稻现场会的主持人,等到会议结束赶回安江时,在路上就得到了母亲过世的消息。

小学一年级时,袁隆平在汉口读书。6月份的时候老师带着去郊游,走到了一个私人办的园艺场,那里的花圃很漂亮,桃子结得满满的,葡萄一串串的。“第一次给我很深的印象,学农是这样的东西,所以这样才学农的。”他说。

而袁隆平真正深入农村是1952年土改,住到农户家里去。“现在可以说说我的真实想法,如果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的不是那个园艺场,而是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是这样又苦又脏又累又穷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立志学农了。”袁隆平在他的口述自传中说道。

水稻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袁隆平早年间在学校教书时,学术界普遍认为,异花授粉的作物自交会出现退化现象,因而杂交会有优势现象;自花授粉的作物自交不会出现退化,那么杂交也就不会有优势。这样的说法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但袁隆平感到这个说法有问题,因为它只是形式逻辑的推理,不是实验中得到的结果。

袁隆平倾向于认为杂交优势是生物间的普遍规律。1960年代初,他在田里面看到一株穗大粒多、很饱满的水稻。“我们叫鹤立鸡群一株稻,我好高兴啊!如获至宝,我就把它留下来了,第二年种下去。”那时候讲亩产可以上1000斤,袁隆平也在做着这个梦。然而,“鹤立鸡群一株稻”的后代却高的高,矮的矮,没有一株能够像原来那么好。

这让袁隆平很泄气,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灵感突然间就来了。袁隆平想到,他选的那株鹤立鸡群的一定是杂交稻,否则不会出现性状分离。那么反过来说,杂交稻确实是具有优势的。

认准了这一条之后,袁隆平就没有动摇过。用他的话说,“上了船你就要划到对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像候鸟一样往返于湖南和海南之间,用空间换时间,让水稻在短时间内能多长几代,加快杂交稻研究的速度。通常情况下需要八年才能完成的杂交育种过程,他和助手们用三年就做完了。

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不光在生物中有体现,在人的创造力上也有相似的规律。他擅长游泳,爱好小提琴,“有爱好,不但让你的世界更丰富,还可以在知识、文化、精神层面上相互‘杂交’,互相启发”。

独创“两系法”

1968年,动荡的岁月里出现过一次严重的毁苗案。袁隆平从南方带回的种子种在试验田里,刚刚长出小苗,就在一天夜里被人拔光了。袁隆平非常心痛,四处寻找,最后在一口井里打捞上来五棵幸存的幼苗。如果没有这五棵苗,他前面四年的工作就全部白干了。

他抢救的是雄性不育试验秧苗。当初袁隆平和助手们是下了很大力气才在数以万计的水稻里找出了一个雄性不育株。这种先天不育的株没有办法自己给自己授粉,因而可以异花授粉,从而让本是自花授粉的水稻实现杂交。

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袁隆平提出了水稻三系的方法来培育杂交水稻。三系指的是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所谓“三系配套”,就是要首先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然后用保持系让这个不育系繁殖下去,最后再用恢复系让不育系的育性得到恢复,产生杂种优势,用于生产。

后来他们在海南找到一个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并命名为“野败”,这成了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个突破口。他们把野败的不育基因导入栽培稻,进而培育出不育系,雄性不育株100%遗传。不过野败不育株在其他性状上并没有优势,所以后来全国的科技工作者筛选了很久,才找到合适的恢复系品种,终于在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成功

三系法是从理论上容易得到的“经典的方法”,而后来袁隆平等人发展出的两系法,则完全是从田里面发现的独创办法。1973年,湖北省的农业技术员石明松在田里面发现了一种很特别的雄性不育株。它们在夏天时是雄性不育的,到了秋天就变得正常了。后来经过鉴定,这种水稻属于光敏不育型。

在夏天,这种水稻不育的时候,可以用其他水稻(也就是“恢复系”)给它授粉,生产杂交稻种子。到了秋天,它恢复正常了,可以自己繁殖,生产出下一代的不育系。这样,省去了保持系,只需要两系水稻就可以实现杂交水稻的生产了。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遇到过各种困难,两系杂交稻经过了九年努力才取得成功,也就是1995年。

现在,研究人员们还在探索“一系法”,但进展缓慢。袁隆平认为,通过常规手段很难搞成一系,必须与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看起来就是要把那个基因从野生植物中克隆出来,然后导入水稻里才有可能成功。这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是那么简单的,但并不是不能实现。”

超级稻后来居上

只要是讲起杂交水稻的事情,袁隆平就会神采飞扬。中国的超级稻计划开始于1996年,到2000年就实现了第一期目标

“日本是个先进国家,它的水稻面积大概是两千五百万亩,它的平均产量是450公斤,我们的第一期超级稻是550公斤,也有两千万亩,比日本高了100公斤。”袁隆平说,“印度是个发展中国家,它的产量是多少呢?200多公斤,不到300公斤。”

到了2016年,第二期的目标就实现了,达到了800公斤。袁隆平计算出中国种植的杂交稻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口。他还做了这样的计算:现在世界上水稻的面积大概有22亿多亩,如果其中拿一半种上杂交稻,按每一亩增产一百四五十公斤来算,可以多养活4亿—5亿人口。

2016年两会期间,袁隆平提交报告,提出要进行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的攻关。第三期的攻关指标是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他意识到,与第一期和第二期运用常规手段不同,要达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必须要将分子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起来搞。

他们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了野生稻里的两个增产基因,并把它们导入到栽培稻里。还将水田里长势凶猛的稗草的DNA导入水稻,以提高水稻的长势。他们还跟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把C4植物的四个关键酶基因转到了超级杂交稻亲本里去。C4指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首先形成含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

“植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C4植物,一类是C3植物。水稻、小麦属于C3植物,玉米、高粱、甘蔗属于C4植物,C4植物的光合效率比C3植物高30%—50%。我们现在已经把玉米的C4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它的光合效率。”袁隆平说。

“我们花了七年时间,最后攻克了,今年实现了108亩平均产量达到了900公斤以上,实现了第三期的目标。”袁隆平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推广之后,我估计大面积跟示范田不同,它是有差距的。大面积千百万亩,不可能有示范田一百亩、两百亩那么好的条件,一般是打八折,900公斤打八折,大部分可以搞到700公斤,这不得了。”

国际上最早启动杂交水稻研究计划的国家是日本,在1981年。后来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也立下了超级稻项目,但它们亩产八百多公斤的目标至今都没有实现。“我们是1996年才启动的,我们是后来居上,所以说我们在水稻方面,特别是杂交水稻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袁隆平说。

现在的关键是良田

在袁隆平的超级稻达到亩产900公斤之前,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过“超级稻”。比如2016年,云南出了一个叫“协优107”,亩产达到了1287公斤;2016年出现的“楚粳28号”亩产也超过1000公斤。

袁隆平去考察过云南盛产水稻的永胜县涛源乡,那里低纬高海拔,日照很丰富,水稻的生长期很长,特别适合水稻生长。在平原地区130多天生长期的品种,在那里是270天,病虫也非常少。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当地创造了高产纪录。“在那个地方可以,但没有办法推广。”袁隆平说,“主要是生态环境特别好。”

袁隆平的第三期超级稻之所以能够高产,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使用了特殊的肥料。“这种肥料富含多种元素,有纳米技术在里面。我们一般的肥料主要就是氮肥,它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70%都浪费掉了、流失了,而这个肥料利用率达到了50%左右。”袁隆平说。

“农民很现实的,比如说我在这块地投入一百块钱的肥料,我能够赚到一百二十块他就干了;如果投入一百块,还是一百块他就不会干了。”袁隆平继续说,“现在专用肥还处于中间生产阶段,没有大规模生产。中间生产和研究期间,它的费用肯定高一些,真正大规模生产的话,估计不会比现在的肥料高。”

亩产达到800公斤、900公斤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良种(优良的品种)、良法(栽培技术、方法)、良田。“现在(推广的)关键在于良田。”袁隆平说,“就湖南省来讲,大概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真正称得上是良田的只有三分之一。”

“所以国家加大了力度,要改造中低产田。”他继续说,“首先水一定要过关,不要涝也不要旱。然后土壤要改良,土壤比较疏松、有机质比较多、有害物质比较少,等等。良田有良田的指标。现在品种有了,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关键要大面积提高中低产田的改造。”

亩产1500公斤或更多

农民仅仅靠种粮食还是致不了富的,袁隆平想了一个“种三产四”的曲线致富方法。“曲线致富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原来我家要种四亩地,得2000斤粮食可以满足要求,我现在提高单产,三亩地可以得2000斤粮食,我就腾出一亩地搞其他效益高的,比如说养鱼、种蔬菜等等,这就是曲线致富。”他解释说。

有人说袁隆平是中国最富有的农民。“隆平高科”是2000年开始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曾经去请袁隆平任董事长,但他不乐意。“我是精神首富。”他说,“股票涨了与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从来不炒股,我占5%的股份,只是象征性的。”

袁隆平有一辆1.6排量的赛欧车,是用于下试验田的。“我也有驾驶证,我这是荣誉驾驶证,不年检的,但是我从来不上街,就在我们院里面,还有到试验田开。”他说。

他给记者看,身上穿的Polo衫是45块钱买的,脚上的鞋是200块钱的。“高楼大厦有压抑感,一天到晚都是金钱的世界,没有什么意思。”他也这样说过。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搞杂交稻那是解决温饱问题,大家没有饭吃,吃饱饭就很满足了。现在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他要吃好,所以说我们也做了战略调整,既要高产,也要优质。(口感)好得很,我不是吹牛皮,你们拿去尝尝。”袁隆平表示超级稻已经把优质和高产协调起来了。他还讲过,以前香港记者来研究中心访问时试吃米饭,原先吃饭只吃一碗半碗的人,都吃了三四碗。

达到了900公斤,袁隆平还想向1000公斤奋斗。年过八旬的袁隆平表示只要体力、脑力允许,就要争取在2020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在理论上,他认为这样的亩产是可以达到的。他还根据水稻光合作用的利用率来计算,认为1500公斤都不无可能。

“我讲的1500公斤还是C3的,要是C4就更不得了。”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