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简介
著名报人、小说家张恨水先生
张恨水(1895~1967)现代作家。原名张心远,笔名愁花恨水生、恨水。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从小喜读中外文学作品。少年时代主要在江西读私塾。16岁回潜山自学。后考入蒙藏垦殖学校,因学校解散而返乡。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同年赴北京,任《益报》校对、上海《申报》驻京办事处编辑、北京世界通讯社编辑。1924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此后创作了大量社会言情小说。1935年举家迁至上海,编辑《立报》副刊《花果山》。次年往南京与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编辑副刊《南华经》。抗日战争爆发后到重庆,任《新民报》主笔,并主编副刊,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写了许多小说和诗文。1946年任北平《新民报》总经理,编辑副刊《北海》。1948年辞去《新民报》职务,结束了40年的新闻生涯。1949年初发表他的回忆自己生活和创作的《写作生涯口亿》。此后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所写长篇小说《秋江》、《孔雀东南飞》、《凤求凰》等发表于香港、上海等地的报刊上。
张恨水的小说取材广阔,新闻性强,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味,注重语言的平易晓畅,注意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茅盾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了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关于〈吕梁英雄传〉》,《中华论丛》第2卷第1期,1946年9月1日)张恨水一生写了约3000万字的作品,中长篇小说达100余部。他是由深受鸳鸯蝴蝶派影响的旧派小说向现代小说过渡的代表性作家。20~30年代初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后者更是风靡一时,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如收在《弯弓集》内的短篇小说,意在“鼓励民气”(《弯弓集·序》)。中篇小说《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写于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社会讽刺小说,巧于构思,富于想象,讽喻辛辣,现实主义成分明显增强。此外,长篇小说《落霞孤鹜》、《银汉双星》、《满江红》、《夜深沉》、《蜀道难》、《水浒新传》、《大江东去》、《石头城外》、《热血之花》、《纸醉金迷》、《魍魉世界》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还著有古典文学论集《水浒人物论赞》、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杂文和诗词等。
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其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1918年张恨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开始写作生涯。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均可列入鸳鸯蝴蝶派小说中。同年张恨水赴北平,先后任北平《益世报》助理编辑、天津《益世报》驻京记者。
1924年4月,任友人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晚报》新闻编辑,后又主编该报副刊《夜光》。此时,开始在《夜光》上连载第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春明外史》,这部长达九十万言的作品在此后的五十七个月里,风靡北方城市,使张恨水一举成名。小说对当时官场和社会的奇闻怪事,进行揭露、嘲讽和谴责,通过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作者自称“用做《红楼梦》的办法,来做《儒林外史》”[1],小说它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读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广大读者。
1925年2月,张恨水任成舍我创办的《世界日报》副刊《明珠》编辑。先后在该报上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
1927年2月,张恨水开始在《明珠》上连载了他另一部更重要的作品《金粉世家》,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金粉世家》全书一百万字,揭露当时上层社会和官场贪婪、伪善、腐败的生活。
1927年10月,张恨水任《世界日报》总编辑。年底离职,先后在沈阳《新民晚报》,北京《益世报》、《新晨报》、《世界晚报》上,发表很多中、长篇小说。
1929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全书约25万字,含有了言情、谴责、及武侠成份,这部长篇,1930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上连载后,成了家传户诵的读物。在发表的当时就因各大电影公司争先要将之拍摄为电影而几成新闻,由它改编成的话剧和曲艺也不在少数,而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更是民国小说中之最。与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一起被称作礼拜六派的“四大说部”。
1931年,张恨水以稿费收入创办北华美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兼国文教员。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曾任该校教员。是年,日军入侵,东三省沦陷。为表示内心激愤,他把在《新闻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太平花》增加了抗战内容。这是他第一部鼓动抗战的作品。此后,发表了《热血之花》、《东北四连长》、《潜山血》、《前线的安徽 安徽的前线》、《冲锋》、《游击队》等一系列抗战作品。在1932年还出版鼓动抗战的短篇小说集《弯弓集》。他写的抗战作品,有很多是潜山家乡人提供的素材,可歌可泣,亲切动人。
1934年,张恨水由北平出发,游历西北。他在西安先后会见了邵力子、杨虎城。这一行间他目睹陕甘人非人类的艰苦生活,而盘踞在西北的军阀横征暴敛,抓丁拉夫,更弄得民不聊生。他大受震动,曾写道:“在西北之行之后,我不讳言我的思想变了,文学也自然变了。”他以西北人民生活为素材创作了《燕归来》、《小西天》两部长篇小说。
1935年,张恨水应约去上海主办《立报》副刊《花果山》,举家迁至上海。次年往南京,与张友鸾创办《南京人报》,编辑副刊《南华经》。1937年11月,他因病到芜湖住院治疗。
抗战爆发后,他将很大精力放在写作抗战小说中,其中最受后人重视的是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魍魉世界》(原名《牛马走》)。
1938年初,张恨水离开潜山到汉口。当时,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在汉口成立,他被选为理事。接着,又去重庆,加入《新民报》工作,任主笔、总社协理、重庆版经理,自编重庆版文艺副刊《最后关头》。1939年12月,张恨水开始在重庆《新民报》连载寓言式长篇小说《八十一梦》。这部作品触犯了当时社会上的权势人物,使张恨水受到特务的严密监视,只写了十几个梦便被迫停笔。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向一千多人颁发了“抗战胜利”勋章,张恨水也在其例。
1945年底,张恨水离开重庆,辗转回到北平。北平《新民报》创刊,张恨水任经理兼副刊《北海》主编。从1946年到1947年,张恨水创作了《巴山夜雨》、《纸醉金迷》、《五子登科》等多部中、长篇小说。1948年秋,张恨水因故辞去《新民报》的所有职务,结束了40年的新闻生涯。
1949年1月,中共占领北平。张恨水在《新民报》上发表了《写作生涯回忆》。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选举产生全国文联。张恨水被邀,但因高血压病突发,半身不遂,未能参加。1954年,张恨水健康状况开始好转,便辞去文化部顾问职务,又专事写作。1955年夏,张恨水只身南游,经合肥抵安庆,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家乡面貌的变化,使他激动不已,回北京后,写了中篇游记《南游杂志》,发表于香港《大公报》。
1956年春末夏初,全国文联组织一批作家艺术家到西北参观旅行,张恨水应邀参加。回京后,写了游记《西北行》,刊于上海《新闻报》。1967年农历正月初七早晨,因脑溢血发作在北京去世。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