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故事严济慈:一生追寻“科学之光”

作者:如文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2-06-22

1927年回国邮轮上,徐悲鸿为严济慈所绘素描像。资料图

1927年8月,在一艘邮船上,留法归国的画家徐悲鸿向一个青年同胞大步走过去,热情地说:“您好,严济慈博士,我在《晨报》上看到过您的照片和大名,我叫徐悲鸿。”两人虽是初遇,却一见如故。途中,徐悲鸿为严济慈画了一张肖像素描,并题写了一行法文小字:“致我的朋友严济慈--科学之光,徐悲鸿”。这行题字,既寓含着严济慈研究的光学以及他的字号慕光,又表达了徐悲鸿希望严济慈能成为祖国的“科学之光”,去照亮当时黑暗中国的心愿。

一生追寻“科学之光”

多年后再回顾徐悲鸿的这段寄语,严济慈果然不负厚望。他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而他一生的经历,也将伴随着中国无数青少年成长,给予他们勇气,激励他们奋发……

妈妈的纺织车哼唱童年的歌谣

1901年1月23日,浙江东阳县的一户农家迎来了一个小生命,父亲给他取名“严济慈”。由于家境清贫,小济慈的童年几乎是在艰辛的劳作中度过的。还在襁褓之中,母亲吱呀的纺织车声便是他的催眠曲;小身板还不及牛高的时候,他便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成了放牛的小牧童。

作为家中的长子,小济慈有幸入学读书,他也是姐妹兄弟五人中唯一上学的。小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聪颖好学,刻苦上进。9岁时,父亲从杭州书摊上买回一本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笔算数学》小学教材,他如获至宝,独自一人钻研,竟能无师自通。

14岁时,严济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阳县立中学。四年中,他学习成绩年年第一,尤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善解难题、怪题的特殊才能。三年级时因受校长之命,代替请假老师为一年级学生讲授数学而闻名县城。又由于英语成绩优秀,深得英语教师、著名翻译家傅东华先生(《飘》的译者)的喜,为他取字“慕光”,这似乎也预示着他一生与“光”的不解之缘。

“另类”的情书

“十二月(何师来):500方合65元约;

一月(何师来):800方合90元约;

二月(何师来):1500方合190元约;

三月(熊师来):850方合100元;

四月(爱出,胡师代寄出):889方合80元;

五月(胡师来15磅)1286方合130元约。”

在一封写于1924年9月2日巴黎的情书中,严济慈恋人张宗英“汇报”自己的经济状况。其中“何师”指何鲁,“熊师”乃熊庆来,“胡师”是胡刚复,“爱”指张宗英,“方”即法郎,“元”即当时中国的银元。

1918年秋,严济慈告别了故乡的小山村,告别父耕母织的贫困农民家庭,走进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大门。

那时,严济慈的生活还是相当艰苦。平时他只有一件长袍,冬天是棉袍,夏天拆掉棉花,就是单的。有时候洗了未干,因要出门,又不得不穿上半湿的长袍匆匆而去。南京高等师范的学生饭费是由官方供给,每月三块大洋,一日三餐,上午10时还供应一碗牛奶。这对严济慈这个布衣布履的农村学生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

在南京高师学习期间,严济慈深得著名数学家何鲁教授的喜爱,得以遍览何鲁先生的法文藏书。还担任了该校《数理化》杂志主编,兼任暑期学校的数学教师。同时,经何鲁教授的介绍、结识商务印书馆总编辑王云五,并应他之约,编著了《初中算术》和《几何正题法》。这两本书出版后的影响之大,出乎严济慈的意料之外。我国早期的许多数学家,几乎都读过严济慈这两本书。

大学生活不仅使严济慈得到良师益友的指导,而且使他认识了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同学张宗英。张宗英是“五四运动”时期南京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也是东南大学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中唯一的女性,后来成为了严济慈的终身伴侣。

1923年秋天,从南京高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的严济慈,利用两本书的稿费,暑期授课的酬金,以及他的老师何鲁、胡刚复、熊庆来三位教授的资助赴法国留学。

一年获得巴黎大学三张文凭

在巴黎,严济慈一门心思求学。仅仅一年,严济慈就以他坚实的基础,惊人的记忆力和熟练的知识功底,顺利地通过了三门主课的考试,取得三张主科文凭,获得了数理教学硕士学位。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严济慈,这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这个从不被人注意的、衣着朴素、不苟言笑的青年,他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整个巴黎大学。

严济慈并没有停下求学的脚步,他要拿到博士学位。

不久后,63岁的著名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接受了严济慈作为他亲自指导的研究生,到他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法布里给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这是长达40年无人解决的难题,严济慈欣然接受了。

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他进行一次次实验,攻克一道道难关,博士论文终于写成。就在严济慈准备发表博士论文前夕,法布里突然找到严济慈,问道:

“你的论文能等一两个星期发表吗?”

“当然可以。”严济慈一口答应。

但心里却禁不住地在问:为什么?

这是一个谜,法布里没有马上告诉他答案。

几天以后,法布里教授以其出色的成就和资历,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这对一个法国科学家来说是最高的荣誉。法国科学院定期举行院士例会,例会上要宣读论文。法布里教授在自己首次出席的院士例会上,宣读的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他的中国学生严济慈的这篇博士论文。

论文以其精确性和独创性震动了法国物理学界。掌声响起来了,法国科学界最高权威们的掌声,震动了整个巴黎。第二天,《巴黎晨报》第一版便刊登了“新院士法布里教授和中国学者严济慈”的醒目照片。论文答辩通过了,作为中国人的严济慈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

戴上博士帽,严济慈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国。

1927年9月的一天,一直向东的轮船在蔚蓝的大海上行驶,载着这位27岁的青年返回祖国。正是在这艘留法归国的轮船上,他遇到了青年画家徐悲鸿,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教学育人才 研究攀高峰

回到南京,严济慈与张宗英结婚。10月,严济慈同时受聘担任上海大山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数学、物理学教授,所教1-4年级的10门课程,计每周27小时。

第二年冬天,严济慈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甲等补助金,携夫人再度赴法。在沪宁四所大学校方为其饯行的宴会上,严济慈答谢说:“我这次再去巴黎,为的是更加充实自己,回国后要让科学在中国土地上生根!到我儿子他们这一代,就不用再到外国去留学了。”在他的心中,已有一幅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蓝图。

严济慈先后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大电磁铁实验室做了两年研究工作,并到居里夫人实验室,帮助安装调试显微光度计和做有关干涉现象的测试。1930年底,严济慈回国前夕,居里夫人送给他一些放射性氯化铝,以支持在中国开展放射学研究工作。

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严济慈以“加倍的努力与拼命的苦干”从事科学研究。他白手起家,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了压电晶体、压力与照相以及光谱学等方面的成果,在美、英、法、德各国科学期刊上发表了53篇论文。

同时,他还为祖国培养了未来一代杰出的科学精英,如钱三强、钟盛标、钱临照、陆学善、顾功叙、吕大元、杨承宗、余瑞璜、霍秉权等。严济慈带着他们搞研究,教他们外语和专业知识,等到他们能独立做研究工作时,就把他们一一送到国外深造。

自1932年起,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委员会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物理试题均出自严济慈之手。他只要发现很有才华的青年,都会为他们及时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比如后来发现“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的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就是由他亲自带到法国,推荐给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著名的居里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身在海外 心系祖国

“请大家注意一个现实问题,此刻,就在我们神圣的会议正在讨论保护各国文物古迹时,日本侵略者已经扬言,威胁要轰炸北平!” 1937年5月,严济慈赴法国、瑞士参加五个国际会议。刚到巴黎一个星期,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日寇惨绝人寰地烧杀抢掠,使身处海外的严济慈忧心忡忡。在巴黎国际文化合作会议上,严济慈慷慨陈辞。

“北平是闻名于世的千年古都,我提请世界舆论公共谴责日本侵略者这一毁灭文化的罪恶企图。”环顾四周的各国代表,他又郑重指出。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