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

作者:天天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2-04-13

张艺谋

张艺谋,英文名Yimou Zhang,出生于1950年11月14日,陕西省西安人,中国电影导演。在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张艺谋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曾多次荣获国际电影节大奖并成功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其代表作《红高粱》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英雄》则是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在2001年获莫斯科电影学院授予的电影学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荣获香港城市大学副监督梁乃鹏博士颁授荣誉文学博士。2016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人文艺术荣誉博士。2016年5月24日获颁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荣誉博士学位。

50年代初,他生于一个普通的中国工人家庭,原名张诒谋。因为父辈几人曾是农民又是地主是有“历史问题”的人,他们家的后代也受到了株连,受到了社会的歧视。1968年,张诒谋初中毕业后到陕西乾县峰阳镇刘家村插队,后在陕西咸阳市棉纺八厂当工人。厂里的工人陕北口音重,总是把他叫做“壹谋”,还有人不认得那个“诒”字,念成了“治”,他一想之下,干脆把名字中的“诒”改成了“艺”。这一字之改非同小可,他从此竟与艺术真的结缘。

在工厂的日子里,张艺谋迷上了摄影。美丽的自然风光令他沉醉,工余时间常一个人跑到郊外去拍照片。虽然那时他只能拍一些黑白照片,但通过他的精心构思,每张照片都是那么漂亮。他的摄影作品常常被工人们争相传看,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厂里的宣传科也经常借他去搞搞宣传。七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所幸在此期间张艺谋结识了一位懂艺术的人,那人“文革”前曾考上了电影学院,只因十年动乱未能入学。这位知音告诉他,你的摄影水平已经达到了可以深造的地步,应该去报考电影学院的摄影系。

“文革”结束后,中国恢复了高校招生,张艺谋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电影学院的招考启事。他抓住一个出差的机会,背上自己的摄影作品赶往北京。主考的老师们看了他的作品,一致认为不错,可是招生简章上规定入学的最高年龄是22岁,张艺谋当时已经27岁了!所幸吉人自有天相,张艺谋在无奈之中又得到一位好友的建议,将自己的作品托人送给了当时任文化部部长的黄镇。惜才识才的黄镇看了他的作品,认为的确不错,遂促使电影学院破格录取了这个学生。张艺谋作为一名“代培生”开始了渴望多年的大学生活,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当摄影师,从此开始了电影生涯。

张艺谋的妈妈是西安交大二附院的医生,张艺谋出生于1950年11月14日早晨七点,张艺谋的爸爸当时是让一个日本人助产士给妻子接的生。

张艺谋的名字是父亲给起的。当时据说他的父亲想了又想,拿一张红纸条,写了三个字:张诒谋。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诒者勋也。原来父亲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所成就。因为这名字,张艺谋上学后还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由于“诒”字不好写,有人把他的名字写成张治谋,有人写成张冶谋,还有同学跟他开玩笑,叫他张阴谋,他一气之下就自己把名字改了,叫了现在的“艺谋”。

张艺谋最喜欢看的是民间故事和名著。什么《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张艺谋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已经把这些书看完了。他表姐说:“谋谋小时候和人家巷子里头的小孩儿玩儿,他从不跟谁打闹,人家就叫他讲故事。好多小孩儿都围上来,都听得入神了!”

张艺谋最怕的是他父亲。但他从来没说过,艺谋拍《红高粱》的时候吸那个纸烟没完没了。父亲专程到西安去了一趟。到了他那儿一看,果不其然,有烟味儿,有烟灰缸,都在那儿放着。父亲当即给他写了张字条,让他立刻戒烟。他就把烟给戒掉了。后来别人问他为啥不吸烟了,他就说:他想多拍几部片子。但其实是父亲的字条起了作用。

实际上张艺谋在电影界崭露头角,并不是从《红高粱》开始,而是早在数年之前。1984年,刚刚从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不久的他就参加了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拍摄。这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它被列为“第五代”电影人的第一部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以及在导、摄、美等方面都较以往各代的片子有大的突破。张艺谋作为该片的摄影之一,开始受到电影界的注意。

同年,张艺谋又独立担任影片《黄土地》的摄影。在这部片子中,他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的造型表现出黄土高原浑朴、雄伟的壮美。评论界认为,这种手法在美学上是具有开拓性的,张艺谋也因此获得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从此跨入一流摄影师的行列。

1986年,张艺谋又担任影片《大阅兵》的摄影。该片放映后同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87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艺谋在影片《老井》中担任主角,非演员出身的他居然无意中过了一把演戏的瘾。由于过去对农村生活有亲身的体验,他深刻地理解了角色,演来很是得心应手,竟把一个北方农村知识青年孙旺泉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凭着他的表演才华,他连获了日本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十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从此开始实现他电影创作的三部曲,由优秀摄影师走向优秀演员,以后又走向优秀导演。

2016年奥运会导演组人选从去年开始公开招标,最初共有13个竞标团队,第一轮刷下8个之后,5个竞标团队进入候选,最终由奥组委选择确定以总导演张艺谋,副总导演陈维亚、张继刚为主的导演组成员。应该说,张艺谋的艺术才华来源于他对社会与生活的深刻感悟,而且是与他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和积累分不开的。正是那些坎坷的、充满了挫折的生活,使他懂得了思考并且能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社会、审视历史。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张艺谋看来,“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我只想拍我感兴趣的东西,一种清新、自然和返朴归真的东西。” 张艺谋认为,有些拍得好的商业电影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电影也有一定的商业性。张艺谋把自己的影片归结于艺术类影片。但是,和一些第六代导演不同,张艺谋的电影总能在市场上激起反响,要么在国外拿奖,要么在国内上座,这就是张艺谋高人—筹之处。从他执导第一部影片《红高粱》到现在,他拍的影片从来没有赔过钱,这也是到现在张艺谋自豪的事。影片《—个都不能少》又以1200万元的价格被中影公司收购,让投资方心满意足。

现在电影市场不景气,可张艺谋10多年来从未因缺少拍片资金而发愁。“作为一个导演,我一向有个原则,那就是不让投资人赔钱”,所以张艺谋大多拍一些小制作的电影。不过,张艺谋的影片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好看,他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人类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国界,感动你了,你就喜欢了。”也许、这就是张艺谋影片受观众欢迎的秘诀,也是投资人看好张艺谋的原因吧!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知道张艺谋这个名字是在看了他导演的影片《红高粱》以后。这部片子,以中国观众过去未曾见过的浓烈色彩和豪放风格,在中国影坛上炸开了一个响雷。尽管在电影界内外,人们对这部片子褒贬不一,争论激烈,可是到头来,张艺谋对电影语言的出色运用以及他在这部片子中所塑造的与众不同的银幕形象,还是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交口称赞。1988年,《红高粱》不仅获得了中国的“百花”、“金鸡”两项大奖,还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征服众多评委,获得了最佳影片“金熊奖”。这个“金熊奖”的获得,标志着中国影片开始真正走向世界,于是,张艺谋和《红高粱》理所当然地成了神州当年最热门的话题。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这种内在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约束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张艺谋对中国电影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拍过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的、城市的,有历史的、现实的,无论是表现贫民生活还是描写宫廷贵族,他都注重挖掘人物内心的东西,而且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影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并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影坛独占一席之地。这就是张艺谋影片驰名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原因。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