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驰孙宏斌:做了选择,你就得认

作者:励志文摘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4-13

孙宏斌

做了选择就要偏执地去执行,万一有了“坏”的结果,也可以找到转“好”的症结所在--这就是孙宏斌的成功密码。

2016年8月26日,当中国的财经媒体将太多的注意力对准上市还没有一个月却已经凭借高值股票引起全球哗然的百度时,软银投资联合凯雷投资共同向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投资4500万美金,总共获得顺驰不动产网络22.5%的股份。之前,作为顺驰不动产网络集团也是顺驰中国、融创集团两家房地产公司铁杆掌门人的孙宏斌曾经对投资公司评估自己的不动产网络集团价格:50亿人民币,随后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在股价2亿美金上达成协议。

在此之前,没有人会将地产黑马孙宏斌同李彦宏、陈天桥、丁磊放在一起,也不会有人将孙宏斌和携程总裁梁建章、国美总裁黄光裕牵扯在一起,更多的是把孙宏斌往万科王石、万达王健林等地产大腕堆里放。结果,地火在地下悄悄地蔓延了5年,终于等到了喷薄而出的这一天。刚刚在2016年顺利完成百亿销售额的孙宏斌,开始向“互联网”和“零售渠道连锁店”的头把交椅发起正式冲锋:未来5年内将要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的近万家顺驰店面将会把零售巨头国美的店面数量远远地落在后边,顺驰不动产网络将成为纳斯达克的新宠,就像招聘必51job、搜索必google一样,中国人只要寻求跟房子有关的业务就会登陆这个网站获取信息和服务,那时顺驰不动产网络的股价将是天文数字。

2016年10月30日,一下午的时间,近期很少接受媒体专访的孙宏斌在天津顺驰总部大楼19层的咖啡屋里,向《人力资本》娓娓道出自己奋斗十年的真实感受。当我们试图梳理孙宏斌之所以成功的“密码”时,却发现孙宏斌无数次地提到一个观点:“做了选择,你就得认!”

其实,更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做了选择要偏执地去执行,万一有了“坏”的结果,不要消极对待和逃避,而应该积极地去面对它,然后找到可以转“好”的症结所在,关键是解决问题。--这就是孙宏斌的成功密码。第一部分偏执有余,政治智慧不足

面壁四年图破壁

“多难也未必多难。你已经那样了,你就得面对他。因为谁都不愿意这样,但是已经这样,你就只能面对现实。”与其说孙宏斌不愿意再回忆历史,不如说他开始用“豁达”的心态再次证明今日的“成熟”……

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

1985年,20岁的山西青年孙宏斌从清华大学水利系研究生毕业,进入了中国环境科学院工作。3年之后,他决定换一种活法。1988年5月的一天,他无意中看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的招聘广告,鬼使神差地打了一个电话,接电话的人叫陈恒六,当时是企业发展部经理,并且是柳传志的总裁助理。电话中,孙宏斌给陈恒六留下了一个“非常有理想、有想法”的印象,孙宏斌很快就成为这家公司的员工。同年,名字叫做杨元庆和郭为的两个同龄人也加入了这家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改名为联想。

孙宏斌加入公司不久,陈恒六派孙宏斌开辟国内其它省市分公司。孙宏斌每去建立一个分公司,他就选择一些20出头的大学生担任分公司经理,之后马上委以重任,人事、财务等权力决不过多干涉。

要知道,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时的年轻人都充满理想,有孙宏斌这样的领导,就算为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也都豁出命来工作!1990年,陈恒六去了美国,担任中科集团美国分公司总裁。孙宏斌的业绩不错,特别是有股倔劲,用后来柳传志的话说,就是“拼命想达到自己的目标,要把5%的希望变成100%的现实”。所以,陈恒六的位置由孙宏斌接任,孙宏斌成为了除北京之外全国18个分公司的掌门人。

给员工发展机会最重要

“1989年,那个时候的你不过26岁,既没有念过MBA,也没有在企业待过,你怎么能够在18个分公司当中拥有这么高的威信?是你演讲起来特别有魅力?还是私下里请客吃饭送礼物拉拢住了这帮兄弟们的心?”记者问孙宏斌。

“事情要想做得长远的话,还得知道大家一些更深层次的需求,到现在为止,过年过节也没有任何员工收到我任何礼物。你得知道年轻人需要什么?他们需要发展,这个把握好了比什么都管用。你送礼物有什么意义?很多人说北京人什么性格,或者上海、广州人什么性格,都不一样,我不相信,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都是想发展,所以要给他提供机会,信任他让他能够发展,这点我想可能是个最重要的问题。领导人通过一句话,一件事,能鼓动谁,或者让谁感动,我自己感觉这种领导方式长不了。”孙宏斌这样回答。

孙宏斌话犹未尽:“我其实对老柳和联想一直是特别高的评价。元庆、郭为这些人都是和我们前后脚到的,为什么这些人发展得这么好?因为联想的发展给了我们个人发展的机会,要是企业没有发展个人早就离开了,领导者再有人格魅力也不会把人留下来。员工会因为领导人的魅力而好好干,我想适合于一个十几个人或者二十个人的公司,小公司可以,大公司我不太相信。”

缺乏智慧的偏执引来牢狱之灾

于是,再把镜头拉回到1989年到1990年5月这段时间。这段时间,联想的灵魂人物柳传志的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香港,联想18个分公司在孙宏斌的直接领导下开始变得固若金汤。细想之下实在是在情理之中:18个分公司的经理们绝大多数都没有见过柳传志,总部在他们心中惟一的形象就是孙宏斌。在分公司的普通员工看来,给他们机会来成就梦想的是“孙”而不是“柳”。是孙宏斌招兵买马然后放权,而不是柳传志这么做,所以,18个分公司的“娃娃经理”们顺其自然地把孙宏斌当成了“带头大哥”。于是,也就有了只看企业部创办的《联想企业报》而不看集团创办的《联想报》的习惯,也就有了“企业部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联想企业发展部在联想老人们眼中逐渐成了对立的一面。如果孙宏斌哪怕有一点点的政治智慧,后来无法挽回的牢狱之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孙宏斌的性格太偏执了,他认为自己放权让年轻人放手去做的思路没错!

此时,无暇顾及后院的柳传志不可能允许“后院起火”,哪怕这种火还只是“星星之火”。在形成燎原之势之前,柳传志必须进行“风险控制”。27岁年轻气盛的孙宏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孙宏斌有了静心思考的机会

1990年5月28日,孙宏斌被北京海淀警方刑事拘留。10天后,被正式逮捕,案由是挪用公款。1992年8月22日,在海淀看守所蹲了27个月之后,孙宏斌接到了刑事判决书,他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罪名是挪用公款13万元。

1994年初,孙宏斌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刑1年零2个月,1994年3月27日刑满释放。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柳传志这个老师,如果没有监狱这堂课,孙宏斌根本成不了今天的孙宏斌,所以,“柳传志造就了我”是孙宏斌的真心话。四年的囚禁生活,孙宏斌想得最多的还是柳传志,每天面对着铁窗,脑海中像过电影一般分析自己过去的每一个细节,然后在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当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在里边确实有很多时间去思考啊,去想啊,去看书啊。现在的人整天忙忙碌碌的,真的没有时间去想一些事情,到了里边给了我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多想一些事情。”

然后就在某一天的某个时辰,孙宏斌顿悟了:“不较劲了,不跟自己较劲,也不跟别人较劲了。”“不较劲”其实就是“认了”--与其将过错全部推到外在环境和别人身上而备受痛苦的折磨,不如将所有过错认为是自己做出选择所要付出的代价。“认了”之后就是“通了”,通了之后,未来的路才能宽了。

历史和成功没有必然联系

“现在回过头来看,你刚刚被允许可以离开监狱,你就找到柳传志认错,然后整个创业的经历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按部就班,是不是早在监狱中就想好的?甚至于重新证明自己无罪也在自己计划之中?”记者问,然后孙宏斌说出了如下的话:

“我有的时候不愿意说过去的事,很多东西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你说这个人成功,他3岁的时候怎么着,6岁的时候怎么着,我觉得都是胡扯。现在的成功与那些东西没有关系。你3岁再好,6岁再好,将来也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你到底是来个结论找依据还是弄个依据找结论?”

“你说顺驰有很多问题,你找支持的论点,肯定有很多问题。相反,你说顺驰好,找论据也肯定有很多。所以我不太信那些成功人士写的书,过去怎么样计划,然后他就成功了?”

“我觉得历史永远都是成功的人写的,只要成功了,以后怎么说都行。我觉得很多事情没有人能想到那么远,那么清楚,人还是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我觉得有些人后来总结的时候就把原来的事实给变了。他编很多东西是想骗别人--我当时高瞻远瞩,然后我做的事都对了。其实别人听了之后慢慢他自己也相信了,然后他真的觉得自己特别厉害。其实并不是,他成功可能是因为他抓住一个机会,遇到一个好人,就是这么简单。”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