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起当年主政辽宁,现任商务部长薄熙来最难忘的是三件事:
全省开展的社会保障制度试点;阜新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对抚顺、本溪、南票、北票等采煤沉陷区的治理。
“两会”开幕当天下午,在辽宁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记者突然发现现任商务部长,辽宁省原省长薄熙来。记者要他谈谈东北。出人意料的是,一直“躲”着媒体的薄熙来,这次倒是很随和,说“行”。
薄熙来对数字有种天生的敏感性,喜欢用数字说话。这次“两会”上,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国是否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提问时,薄熙来说,“这种批评的一个最重要依据是中国从非洲拿石油,但从统计角度看,去年非洲全部出口的石油中,中国只占了8.7%,欧洲占了36%,美国占了33%。如果说进口8.7%都有掠夺资源之嫌,那么36%和33%应该怎么看呢?”
同样,东北发展的数字也深深印在薄熙来的记忆中。这位在商务谈判中能言善辩的部长,在与记者谈到东北发展时,少了幽默,多了感情。采访中,大量当年的数字信手拈来。
“东北现象”曾引人注目
中国新闻周刊:这次两会,代表们很少像当年那样谈及“东北现象”,是否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告别了“东北现象”?您曾在东北工作了20年,又当过辽宁省省长,东北曾经面临的困境是否让您记忆犹新?
薄熙来:我是2001年元旦过后到辽宁当省长的,到2016年初离开,这三年正是辽宁改革脱困的时期。记得刚到辽宁,有关方面就给了我一组数据,印象很深:全省7400多户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超过80%;下岗职工220万人;退休职工320多万,拖欠他们的养老金近30亿元:金融机构拖欠个人债务200多亿;政府拖欠县乡公教人员工资20多亿。当时辽宁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一个月156元,低于此线的贫困人口有160万,平均每人每月能领取59元的补贴,但只有70万人能领到,也就是说,剩下还有90万人该补而政府无力去补。
从九十二年代开始,中央和国务院为了使东北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次两会,来自东北的代表都是精神振奋、意气风发,谈论的都是东北的振兴、发展,说明历届和本届中央政府对于东北的扶植政策方向正确、措施得力。这个变化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有特别亲切的感受。
中国新闻周刊:谈到中央对东北的支持,您当省长那三年,哪些政策是力度最大的?
薄熙来: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有感情的,为了振兴东北,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曾连续三次在东北召开国有企业的座谈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聚精会神,打一场“国企改革脱困的攻坚战”。胡锦涛同志仅在2002年就去辽宁整整调研了8天,从南到北,查看了主要工业城市的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再就业中心和职工培训基地,深入到困难群众的家庭,共商改革振兴的大计。
当时辽宁处在最困难的时期,讲到国家的支持,有三件事让我最难忘。一是辽宁全省开展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二是对阜新等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试点;三是对抚顺、本溪、南票、北票等采煤沉陷区的治理。
当年辽宁的“一号工程”
中国新闻周刊:当时,社保试点好像被当作了辽宁的“一号工程”?
薄熙来:对。
2001年,国务院下决心在辽宁进行全国首批社保试点。三年间,中央财政拿了268个亿,辽宁地方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也筹集了88个亿,同时动员全省上下筹措资金,加起来一共是850亿元,完成了社保体系的改革。这几笔钱我总也忘不了,用这些钱,有175万下岗职工与失业保险并轨,使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同时每年可以减少企业生产成本96亿,辽宁的国企就缓过来了。试点还使320万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得以按时足额发放,160万城市贫困人口享受了低保。与此同时,2001年到2003年3年间,全省筹集了12亿元,免费培训下岗工人50万人,年均安排90多万人再就业。当时的总理朱基高度重视、亲自抓,2001年2月、4月、6月连续听取省委闻书记和我的汇报。吴邦国副总理直接负责辽宁试点,2001年5月,他在听取了我和郭廷标常务副省长的汇报后,拍定了试点的各项具体政策。6月,朱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决定正式启动辽宁试点。3年间,他们多次深入基层,对上百个企业进行调研,与几千位企业和社区的负责人交谈,帮助沈阳、大连、抚顺、本溪、鞍山、丹东等老工业城市解决了大量难题。他们还特别关心辽宁最大、最老也是贡献最大的国企鞍钢的振兴,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看到鞍钢的变化,江泽民同志曾高兴地说,“真是旧貌换新颜了”。在2002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朱总理特别提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有个重要的建议,主张提高全国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中央财政中加倍安排低保资金。这一决策立竿见影,使辽宁特困群众的生活补助也有了很大改善。
中国新闻周刊:看来社保试点为辽宁的国企卸掉了一个大包袱。但为什么当时中央选定辽宁这个下岗职工最多的省份作为社保试点的主战场呢?
薄熙来:这正说明中央不回避矛盾,敢于碰硬,而且敢于抓主要矛盾。当时辽宁是国有企业最集中的省份,四五百万下岗职工和退休职工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困难,中央把辽宁作为全国的社保试点,是既有感情、又有魄力的选择,当时经济界就有人评论说,这就好像组织了一次“经济上的辽沈战役”。
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
中国新闻周刊:为了阜新这个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听说当时有多位中央领导去视察过?。
薄熙来:阜新煤矿对中国工业很有贡献,是50年代初苏联援建的“156项”中的一项,当时人民币票面上采煤工人的画面就是在阜新拍摄的。但几十年过去了,阜新矿井的煤挖完了,大露天矿也见底了。2000年末,阜新市城区人口总共70多万,下岗失业的就有15万人,处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城市居民近20万人。职工宿舍条件很差,四层的简易楼上下都没有暖气,冬天零下二十多度,要在一楼生好煤球炉再搬到三层、四层,楼道里烟雾腾腾,一片阴冷。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去阜新视察,挨家挨户地看望了下岗矿工。随后,国务院就组织了工作组,确定了方案,而且拨出了十几亿元的专款,组织了再就业,使下岗矿工得到了妥善安置。2003年的大年三十,温家宝同志亲率国务院有关部门到阜新视察,并且换上矿服下到700多米深的矿井慰问矿工。
采煤沉陷区的治理
中国新闻周刊:听说在治理抚顺、本溪采煤沉陷区矿工住房方面,中央财政的补助比例曾一再提高。
薄熙来:记得朱基总理和吴邦国副总理都亲自去抚顺和本溪视察,他们仔细察看了已经下陷的厂房和职工住房,并现场研究,下决心改造采煤沉陷区,明确中央财政一定要拿钱。
经过一段准备,在2003年1月,当时的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来到抚顺和本溪,那是很冷的一天,有零下25度,他看了很多矿工家庭,走出来的时候,眼里噙着泪水,随后决定将中央财政的补助比例由原来的20%提高到30%。时隔半月,温总理又在严寒中来到抚顺和本溪,走访困难职工家庭,并决定将中央财政对抚顺、本溪、南票、北票几个沉陷区的补助比例提高到50%。我们也当即表示:中央拿了一半,剩下的,我们省、市两级,砸锅卖铁也要凑齐。经测算,采煤沉陷区的总面积330多平方公里,涉及到12万户34万受灾群众的搬迁,需要新盖12万套房子,总投资超过40亿元。为了完成这一工程,中央财政补助了20多亿,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老基地、老职工的一片深情。
中国新闻周刊:看来,这几件事都很复杂,又都是治本之策,但也非干不可。
薄熙来:这些事的确很难,但“在劫难逃”,躲不过去。那几年,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四大机关全力以赴,终于用3年的时间做了这3件大事,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从2000年到2003年,辽宁的GDP由4600多亿元增长到6000多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近15%,三年间,全省还种了20多亿棵树,高校也新增了300多万平米的校舍。沈阳、鞍山变化最大,不论是城市面貌、民营企业还是利用外资,都有了历史性的进步。在此之前,辽宁已极度困难,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辽宁是不可能走出困境的。作为当时的省长,我至今感念不忘!
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老百姓
中国新闻周刊:为了帮助困难群众,当时省里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薄熙来:我还记得2001年春节前,漫天大雪,沈阳、大连和鞍山分别组织了100多台大货车,满载着扶贫货物,拉到朝阳、阜新和铁岭这些最困难的城市。沈阳的张行湘书记和陈政高市长,大连的孙春兰书记和李永金市长都亲自带队。在零下二十六七度的严寒中,阜新、朝阳的市民都自发地走上街头,迎接亲人送来的扶贫物资。有老人说,“过去只在林彪打锦州的时候才看到过这么长的车队!”3年间,全省共筹集了款、物40多亿元,帮扶了特困群众900多万人次。省、市政府还筹集专款,为特困老劳模、老军人、老烈属盖了37000套住房;资助了50多万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省政府还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偿还了各类个人债务160多亿元。
中国新闻周刊:这种全省上下的扶贫帮困真让人感动!
薄熙来:最让人感动的还是老百姓和广大职工。他们做奉献,顾大局,能忍耐,肯吃苦,才使辽宁的改革得以顺利进行!阜新有个老同志,家里很困难,自家的5个孩子都下岗了,但当他听到全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时,立即捐了200元!这种人很多。作为当时的省长,我从内心感谢他们,也被他们所感动。当2003年全国SARS肆虐之时,因为辽宁人口密集、高校众多,又临近北京,所以压力很大。吴仪副总理高度关注,派出专家组指导辽宁。当时全省总动员,真??制了疫情。有人说,当时群众动员的程度,都赶上抗战时期了!
“东北的好戏还在后头”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辽宁的老省长,您觉得辽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前景如何?
薄熙来:“那是相当的好!”我还记得2003年6月,温总理到辽宁,闻书记和我陪着他到鞍山、沈阳、抚顺、本溪,边走边汇报,温总理仔细地了解情况,随后国务院就形成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系统政策,使东北振兴成为国家战略。
今天,在新的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辽宁的发展是有声有色有章法,有板有眼有重点的。有两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个是棚户区的改造,力度很大,工作很实,效果很好,是得人心、顺民意的大好事,非常正确!因为辽宁老职工对中国工业的贡献很大,应该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一个是“五点一线”的发展战略,将辽宁定位在沿海开放的位置,把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等沿海市区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加以规划,坚持了对外开放的大思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使辽宁的发展方向明,有后劲。
总之,辽宁的前景鼓舞人心,东北的前景无可限量,作为一个在东北工作了20年的人,我感到很振奋,老工业基地已经走出了“东北现象”的阴影。而过去那些年只是开了个头儿,东北的好戏还在后头。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