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福、34岁,德信无线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成功创业的样板,意欲击败英美日系同行。
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董德福现在已经习惯了外界对其“黑马”的称呼。从2002年他创立德信无线开始,公司就以火箭般的增长速度在手机行业蹿升——每年销售收入和纯利润都实现两倍以上的增长,上一个财年销售收入9010万美元,比2016年增长93.5%,利润为4080万美元,比2016年增长117.9%,而在四年前这些数字还都是零。
董让业内侧目的业绩还不止这些,公司已经为诺基亚、摩托罗拉、高通、NEC、阿尔卡特、三菱、西门子等跨国公司代工设计手机业务,在国内,排名前十大的本土手机制造公司中,有八家是德信的客户。在去年,德信顶着中国最大的手机设计服务商的桂冠在纳斯达克上市。
在四年中,一帆风顺的德信只遇到过两次不利局面。一次在被国内手机厂家称作寒冬的2016年,由于德信连续两个季度利润率高达200%,业内风传德信有相当部分的收入来自为无手机生产牌照的厂家提供手机的研发生产方案,董德福不得不四处救火,澄清莫须有的“罪名”,但这最终反而让业界更多地了解了德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次难关正是现在。由于国内手机生产商纷纷开始缩减手机设计外包的预算,今年上半年,德信决定把业务重心向智能手机项目转型,同时更加注意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下调了2006财年第二季度的盈利预期,结果华尔街一些分析机构随之下调了对德信无线的评级,股价也应声下跌14%。
董德福在面对投资者时也承认,接下来的第三季度是公司成立四年来的最为艰难时期,由于手机生产商ODM业务的特点和发货计划调整,德信的一部分智能手机营收将推迟认定,在第二季度首次出现亏损20万美元后,第三季度亏损可能会达到650万美元到750万美元。
但这并不意味德信开始走入下滑曲线,事实上瞄准高利润的智能手机项目,以及力图在国际市场有所突出,正是手机设计行业下一步的大趋势,而德信的目标也正是挑战来自台湾的宏达电子—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智能手机设计商—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软件设计公司,在董看来,好的公司的发展总是呈现出震荡上行的曲线。逐步调整,逐步向上,这正是德信希望遵循的健康曲线。
“这个行业是非常有希望的,我们要领先,就必须要踏踏实实的去做”,他对《环球企业家》说。
“自我驱动”
迄今为止,发生在董身上的仍然是一个年轻人在工作中发现了行业的新机会,并迅速把握而终获成功的故事。
董德福出身吉林农家,毕业于重庆大学,先后在三菱电机、摩托罗拉工作七年,创业之前曾担任摩托罗拉中国区销售经理。在摩托罗拉,董的人生经历了一次关键性的转折。董依然记得在公司的第一次内部培训会上,讲到3C融合的观点,让他觉得犹如天方夜谭。
但董通过努力,迅速熟悉了行业规律,并积累了经验。到2001年,手机行业中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一片混战,单机利润率开始下滑,董也经常被劝尽快远离这个产业,避免深陷其中。
然而经过三年对行业的贴身观察,董的判断是,其中有机会。他所看到的图景是国外厂商大举进入中国,纷纷将研发中心设立在中国,带动中国通信行业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升级,这等于给产业链上个各个环节都带来了新的商业空间。
在外观设计领域,一般大公司都由自身的研发部门来设计,而生产和软件设计他们往往可以外包。硬件的利润空间往往可以预见,而软件所提供的服务几乎是无止境的。比如个人电脑已经被称为“快速消费品地狱”,其利润空间一低再低;而个人电脑上总有充分的空间安装消费者所需要的软件,在这点上说,软件的空间是相当巨大。
在手机设计领域上,有多种芯片、多种系统可以选择,使得其本身很难再出现像微软和英特尔那样的垄断,即使像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这样的通信巨头,也无法涵盖所有的需求。而这就给董德福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这种认识和感受在董创业前在韩国的考察中更为加深了。中国有相当数量的手机品牌采用韩国的外观设计,韩国设计公司并且往往将内部的软件打包在一起卖给中国厂商。这种经营模式正好与国内的市场需求非常契合,董以此为起点,开始创立自己的事业。
在2002年创业前夕,董将摩托罗拉十几名设计师和工程师招至麾下,一起组建了德信无线技术有限公司,为国内手机厂商提供手机设计。在刚开始的资本积累阶段,德信将从韩国引进过来的手机方案二手开发,获利相当丰厚。
但是,德信并非外界所误解的工业设计公司,它并不介入外形设计,它专注于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即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设计手机软件,提供解决方案。它可以提供客户所要求的与软件相结合的硬件,但并不介入生产。如果严格区分这样的定义,德信是国内唯一一家大规模的手机软件设计公司。
到2016年4月,德信无线获得来自英特尔投资、汇丰直接投资、中国光大控股和高通等4家创投机构14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获得风险投资后,德新无线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当年的营收就达到了4660万美元,净利润达1820万美元。
“震荡上行”
董说话的风格至今带着一名销售高手的印记,他语速快,喜欢用123罗列的方法把事情解释清楚,不会轻易评价一些企业,避免无意中得罪客户。在工作中,也非常勤奋,一周工作70小时,周末经常加班,其中70%到80%的时间是在见客户,一方面谈合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不断地倾听客户的要求,把它看作提升德信实力的机会。
对德信无线来说,高起点在于一个摩托罗拉的班底对于国际上手机制造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有相当专业的理解。而这种企业在国内并不多见,这在创业的2002当年,就为德信无线带来的了重量客户。
在2016年初正当国内手机市场萎靡,德信无线与美国高通公司签定了战略合作协议,德信无线成为了中国首家获高通颁发执照的手机公司。
但即使如此,董仍然非常低调,他自称更习惯于默默地,脚踏实地地把企业壮大。他一直坚信科技企业不同于互联网企业,“不能靠振臂一呼,做科技的人切忌浮躁,做科技的浮躁起来80%的人会死亡。”
从去年开始,德信一直致力于构筑新的服务平台,在新技术上投资了5亿,然而这些投资并而没有马上产生效益,仅靠400人的GSM团队的收入来支撑了其他2300人的团队。
今年的3月德信和高通公司进一步合作成立致力于3G手机软件市场的德信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在5月又和微软签定战略意向书,双方的合作领域将主要基于WindowsMobile和WindowsMedia技术的智能终端和移动娱乐终端及应用的开发。
这两大重要的合作真正显示了德信战略转移——把主打市场从国内彻底转变为国外客户,现在手机和多媒体部门、类PC产品、企业方案、应用软件这几类业务中的研发人员中只有90人负责国内的市场。
如果渡过了第三季度的难关,接下来会怎么样?明年董要把德信扩容至4000人,在三年内增至6000人。在他提到这个扩大计划时,并没有听到董德福高亢的声音,在德信这个企业环境中,也很难看到德信作为技术企业的骄傲感,相反,董德福总是充满了对未来的紧张感。“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出来寻梦,在做得不太好的情况下,我实在不希望给大家带来骄傲的情绪。”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