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背后的中国女人

作者:励志文摘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01-15

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海外国际友人中,有一位著名的英国科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唯一的一名外籍院士李约瑟先生,他写了一本卷帙浩繁的兼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巨著《中国科学思想史》。

这个李约瑟先生很有魅力。

魅力之一是他的专业。李约瑟先生本人1900年生出身英国名医家庭,原本是一个生物学家。他获得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荣誉,全仰仗的是他在生物学领域的卓越科研成就。他同时还担任剑桥大学基氏学院(CaiusCollege)的院长直到1977年退休。但这个生物学家一生研究最长的是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这个研究纯粹源自于他个人的一个好奇。1937年,他结识了两个来自古老东方遥远国度中国的年轻科学家,王宁和鲁桂珍,在接触中,他发现他们在各个方面并不比自己差,这就让他产生了一个好奇的疑问:为什么中国有如此聪明的年轻人,但中国却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从这个问题开始,他的专业改了!当了院士再改专业并且又在新的专业上成为一代大师,就好像刘翔拿了奥运会冠军再弃跨栏改学跳高再获世界冠军,丁俊晖拿了斯诺克世界冠军再改下围棋战胜韩国“石佛”李昌镐拿围棋世界冠军一样,极为罕见,李约瑟先生恐怕不是唯一的,也是大熊猫一样的“珍稀国宝”吧。

魅力之二在于他的情。李约瑟先生的夫人李大斐也是一个剑桥大学的教授,也教授生物学。他们两人相守一生,非常圆满。他的夫人有一个中国学生,就是鲁桂珍(一作吕桂珍),一个据说是来自中国山东的年轻女科学家。就是这个鲁桂珍,让李约瑟先生对古老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毅然扔下生物学而于37岁时转而学习汉语,一头扎进中国古代历史就出不来了。鲁桂珍和李约瑟先生两人以兄妹相称,李约瑟称鲁桂珍为“珍珠”,而鲁桂珍称李约瑟为“大哥”。自打认识李约瑟夫妇之后,鲁桂珍就终身未嫁,一直等到李约瑟夫人于1987年去世之后,才在80多岁迎来迟到的婚姻,和李约瑟先生喜结良缘,成就了中国人所说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晚年的李约瑟先生在各种场合曾多次讲过,他之所以有巨著《中国科学思想史》,全是因为有鲁桂珍的爱情激励,换句话说,是爱情的力量。用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的眼光看,李约瑟先生37岁一头扎进中国古代历史出不来了,也就是一头扎进鲁桂珍的爱情出不来了。

中国人民应当感谢鲁桂珍,因为她的原因,使中国人民多了一位坚定的老朋友(李约瑟先生长期担任中英友好协会会长),使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研究领域多了一位巨擎,使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历史让更多的外国人所了解,使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中第一次引入了西方的系统严谨逻辑推理考证,也使中国人自己多了一本从外国学者角度看的古代科学史巨著。

“鲁桂珍”现象,不仅发生在李约瑟先生身上,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很多其他地方。一个类似的例子是,1990年台湾海峡两岸局势缓和后,一批大陆新娘先后嫁给了台湾富家子弟。所以台湾老百姓笑称,大陆的统战政策,不如大陆新娘的爱情,让台湾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富人更加不可抵抗。所以,有的时候,女人是“统一战线”的天然“宣传队”。另外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最近几年,不少纽约华尔街的上层富豪家庭成员中(很多是犹太裔的),有不少人的女朋友是来自东方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女孩也开始在西方上层家庭受到欢迎。由于1930年代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当时的国际自由都市上海以其广阔的胸怀接纳了一批犹太人难民,所以,上海女孩在西方犹太家庭受到更多的欢迎。这让人联想起60年前在共同的抗日战争中喜结良缘的“飞虎队”陈纳德将军和新闻记者陈香梅的故事。因此,有的时候,女人还是“国际友谊”的天然“播种机”。

鲁桂珍在英伦剑桥的出现,让中国人看到了一本关于中国的巨著,不知道现在正在融入纽约华尔街的新一代中国女孩,会给国人带来什么?

李约瑟的魅力之三,是他非常的长寿。1900年生,1995年卒,享年95岁。看来鲁桂珍的爱情,不仅可以使李约瑟写出流传历史的大作,而且还使他“万寿无疆”啊。

没有鲁桂珍,不仅没有《中国科学思想史》,也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李约瑟。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