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导读】一、蔡文姬;二、卓文君;三、李清照;四、班昭——www.zhlzw.com 一、蔡文姬 大汉,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国。它命名了我们这个民族,铸就了民族的个性。公元216年的汉献帝时代,大汉帝国已是日薄西山。君主幼弱,流民暴动,边将叛乱,军阀割据。乱世成就枭雄,天纵英才的曹操已是四方来贺、威压汉帝。他的一个既偶然又必然的决定成就了“文姬归汉”的千载佳话,也彻底改变了蔡文姬的命运。zhlzw.com 中华励志网 蔡琰,又名文姬,河南杞县圉镇人。她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集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身份于一体的女性。除了《悲愤诗》,她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为“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她的一生颠沛流离,婚嫁三次,经历了丰富奇特的命运,备尝生离与死别的悲伤。 文姬之父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字伯喈(公元132年~192年)。她的母亲赵五娘知书达理,与蔡邕琴瑟和谐。遗憾的是,两人结婚20余年都没孩子。五娘劝丈夫纳妾,蔡邕坚决不同意。他在《协和婚赋》中赞美说::“惟性情之至,欢好莫伟乎夫妇,受精灵之造化,固神明之所使。”蔡邕45岁时赵五娘才生了文姬,作为“独生子女”的蔡文姬被父母宠爱的程度可想而知。文姬10岁时,蔡邕吃惊地发现她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中秋之夜,蔡家祭月,蔡邕在室外弹琴,室内文姬听到父亲的弦断之音,马上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非常吃惊,又故意弄断了第四根弦,文姬马上分辨了出来。蔡邕震惊于女儿的天分,开始教女儿学琴,两年之后,文姬琴艺学成,蔡邕将自己的焦尾琴送给了女儿。文姬很小就显示出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蔡邕倾其所能,教其诗赋文章,12岁的文姬已全面继承了父亲的多种才能,成为一代神童。 文姬的初恋开始于圉镇的铁底河边。故里人传说,卫仲道到圉镇求学,铁底河边初遇蔡文姬,向文姬问路,两人相识相恋直至结婚。婚姻虽然是幸福的,但十分短暂。公元192年,她的父亲因政治原因被王允囚杀,母亲从死。公元194年各路军阀混战,卫仲道逝世,文姬重回圉镇。 公元195年,南匈奴军队到达圉镇。“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匈奴人以强力掳掠,她视为奇耻大辱,她和他没有话,彼此语言可能也不相通。她心里装着的故国、诗书与音律,跟他从何谈起?与他不能谈,跟别人也不能谈他,只能谈孩子,写《胡笳十八拍》也只能写孩子。作为一个旷世才女,一个文化人,她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一些文化传播的工作。读书、习字、弹琴是她的生活方式,她端凝的身姿与飘逸的长发会令许多人充满向往,她像一道美好而圣洁的光线,诗意的生活状态会吸引周围人的关注进而仿效。文姬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是根据匈奴人原有的“思慕文姬”之音加以创作的,是匈汉音乐交流的千古名曲。粗犷的匈奴人“思慕文姬”,他们逐渐感受到她的细致与美妙;文姬言“胡笳本自胡中出,缘琴翻出音律同”,她也逐步发现了匈奴人同样有细腻的灵魂和深厚的情感。生命中最盛的华年抛掷于此,文姬了解一个男人的同时也理解了一个民族。 公元216年,文姬归汉。时年31岁。史书中寥寥数语:“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董祀。”一行字决定了文姬的后半生命运。嫁董祀当是曹操的“行政命令”,这时的文姬不可能有自主婚姻的可能。作为两个政权间的一项交易,大人物丰碑上的一粒石子,文姬“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文姬是个二嫁夫人,饱经离乱、神思恍惚,董祀娶她也不会心甘情愿。 董祀某次犯法当死,文姬蓬乱着头发光着脚跑去求见曹操。当时曹操正大宴宾朋,听得文姬求见,兴奋地说:“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女才子,她就是刚刚完成其父遗著续写(《续汉书》)的蔡文姬。”众人早听闻文姬之名,当文姬以这种形象出现,众人都大吃一惊。还好,文姬此时依然言辞清辩,一番悲凄之语,众人为之动容。曹操大起悲悯之情,叹口气说:“我对这事的处理,本可再冷静些。只是文状已经发出去了,没办法了。”文姬说:“明公厩中有良马万匹,帐下虎士成林,却为何吝啬一匹快马、一名士兵去追回文状,而不肯救垂死之人一命呢?”曹操被她的话感动,饶恕了董祀。经此生死之灾,董祀因恩生情,两人也琴瑟相得。 一个博学多才的好女子,命运是如此凄惨,婚姻生活如此不幸。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全曲旋律起伏跌宕,苍凉哀怨,使用同宫音大小调交替的手法,音乐与歌辞的结合珠联璧合,加上古琴与琵琶演奏的独特技法,真是感人至深、一唱三叹!使人起“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慨叹。 二、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才女,郭沫若曾推她为我过古代三个伟大叛逆女性之一。临邛人,西汉才女大富商卓王孙女儿,美丽聪明,精弹琴,善诗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才女。然而,父亲为了攀附权贵,将她嫁与李家公子。丈夫体弱多病,撒手西去后住在娘家。 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被县令王吉邀请同到卓王孙家做客酒宴上,相如被邀弹琴。文君素来爱慕相如的才名,加之喜爱音乐,善解琴音,到堂上帘后偷听相如弹琴。相如看到帘后的鬓影钗光估计文君在内,于是奏了一曲《凤求凰》,表达自己对文君爱慕之心…… 司马相如虽才华出众,也未能免俗。时常周旋在脂粉堆里,卓文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懒得与他计较。直到司马相如意欲纳茂陵女子为妾,在锦衣玉食之时弃糟糠而慕少艾时,卓文君才忍无可忍,作了一首《白头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哀怒的《白头吟》和凄怨的《诀别书》,使得司马相如大为不忍,想到当年的患难相随,柔情蜜意的种种好处,实在不便一意孤行,而弄到月缺花残,香消玉殒的地步。 纳妾不成,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又度过了十年恩爱岁月,司马相如终因糖尿病溘然长逝,卓文君终于尝到了未亡人冷冷清清的孤寂况味。回首前尘,恍然一梦,第二年深秋,霜降草枯,长空雁鸣,形影相吊,孑然一身的卓文君也随司马相如于九泉之下。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传为千古佳话。在一向重视礼教的古代,作为大家闺秀只为一曲琴音便私奔司马相如,不计家徒四壁,这份敢爱敢恨的豪放实乃让人称颂!后相如欲纳妾,又作决绝语讽之,不惜以决裂来成全爱情的完整,这份刚烈也让人佩服! 文君曾写过一封数字信给司马相如,不仅感动了他也让我深受震撼:“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三、李清照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出生于宦臣之家,少年时代快乐的生活,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也是宋徽宗时礼部员外郎。 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在婷婷玉立的风姿之外,更多了一层至诚淳朴的书卷气。写得一手秀丽的小楷,铁划银钩;通音律,早在儿时就已学会抚琴;她父亲常对她母亲感叹:“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十八岁嫁于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夫妻间的感情极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曾经扮做男装与丈夫一起相游大相国寺,岁月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去了。 不料,赵挺之与李格非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死去,赵家父死家败,心寒已极,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赵明诚性情淡泊,屏居乡里后,更加潜心于金石书画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几乎全用于搜求书画古器。说“宁愿饭蔬衣简,亦当穷遇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志趣,并千方百计宿减衣食的支出,以荆钗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一帖罕见的古书、名画或彝鼎金石,夫妇二人便共同校勘、鉴赏、整集签题,指摘暇疵,其乐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闻强记,甚至超过赵明诚,令赵明诚赞叹不已,欢喜不已。 光阴荏苒,赵明诚与李清照结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来,政局一直处在急剧的变化和动荡之中。建炎三年,赵明诚被朝廷罢去江宁太守的职务,夫妻两人乘船决定到洪州暂住,一路行来,两人谈论的都是国家兴亡。就在同一年,再赴建康任职的赵明诚死在刚上任不久的太守府中,李清照赶到建康,为赵明诚营葬,终于支持不住,猝然病倒。赵明诚死了,李清照的爱情与希望跟着死去,她多么渴望在九泉之下追到赵明诚,然而她还必须活着。她把哀怨而失神的目光投射在床头一卷卷书册上,一个意念愈来愈鲜明地在心头升起,为赵明诚整理他所写的有关为金石彝器考证文章,因为这些金石彝器是夫妇两人二十九年来共同欢乐的源泉。 绍兴二年(1132年)夏天,她在大病无助的情况下,改嫁张汝舟。婚后方知张汝舟迎娶清照完全是为了占有她的古玩财物。婚后不久,张便对清照横加虐待,加之李清照又了解到张当年在科举考试中曾有过舞弊行为,便告发了他,并与之离异。按宋《刑统》规定:妻告夫,即使属实,也得“徙二年”。李清照因此而陷囹圄。后来,找了曾与高宗皇帝共过患难的翰林学士綦崇礼出面营救,才得出狱。 李清照对诗和词的分界看得很严格,所以她的诗的内容多以政治为主,有着明确的倾向性。她对时局的思考和分析远远地超过了当时一介妇人所能企图的深度,甚至高明不让许多以国家政治为己任的大臣。她的诗是爱国言志诗,她的词却是对自身的感怀,对于身世,对于家破国亡的痛苦无奈的最为切身的描述。易安的诗,空洞地架构在借史咏志上,有情绪,但没有实在的深刻的悲苍感。但是易安的词,却鲜明地表达着她作为自己,作为那个时代的一个女子,在少女时期的娇羞,青年时期的幸福和晚年时国破家亡的悲哀。 李清照对词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形式上,她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词要典雅,强调词的音律性,并且善用白描手法,常“以寻常语"创新意,在两宋词坛独树一帜。在内容上,她以知识女性特有的艺术感受,来展示前人未曾展示过的种种人生境况和生活情趣,她的婉约,多为白话顺手拈来,却又不落流俗浅薄,象是不思量中低声自语,字字清新。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在她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声声慢,也是她处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 最著名代表作《声声慢》欣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华励志网 四、班昭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在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死后,继续完成前汉书的纂写工作。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细亚三十年之久。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班昭无言以对。 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七篇中,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也来教育自己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 在东汉皇帝频繁更换的局面下,邓太后一直临朝听政,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班昭年逾古哮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妇女受歧视、受压迫的封建社会里,才学出众的班昭,好似一株冲寒怒放的奇葩,她是古代妇女智慧的代表,也是古代妇女的骄傲!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作者:励志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