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悬念的精彩之谜-嫦娥一号幕后珍闻

作者:如文来源:解放军报 2007-11-27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手皮水兵——发射场的“金手指”

他的脸可能不会出现在电视上,但电视记者一定会给他的手一个特写。10月24日18时05分,亿万电视观众都关注着他手上的一个细微动作。

他叫皮水兵,是为“嫦娥一号”发射揿按钮的火箭发射手。

不了解发射的人常问:不就是揿按钮嘛,有啥难的?

笔者走近皮水兵的工作岗位,只见面前放着4台19英寸液晶显示器,上面有200多个信号灯,每100毫秒刷新一次。揿按钮前,他必须时刻盯着这些花花绿绿的信号灯,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终止发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在火箭发射前2小时内,皮水兵共需做29个动作,不能有一丝失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前,皮水兵一动不动地盯着闪烁的信号灯。突然,一个信号灯异常亮起。此时距离发射不到36小时。他和同事们一起排查硬件、测试软件,终于在2小时内发现故障,解决了问题。

事后检测发现,故障原因是软件设计缺陷,发生率在千万分之一。但如果在发射时出错,就是一场灾难。

倒计时开始,“10、9、8……点火!”指挥员一声令下,皮水兵迅速按下发射按钮。一声轰鸣,火箭升空。过了许久,他长舒一口气,才发现手还保持着刚才的姿势,汗水已经浸湿了按钮……(徐贞宇)

远望三号船测控主操作手张志宝——“14天,每天只睡两小时”

10月31日,“嫦娥一号”卫星调相轨道段第三次近地点变轨。远望三号远洋航天测控船测控主操作手张志宝洪亮的口令,拉开了“嫦娥”奔月的序幕。

自10月24日“嫦娥”飞天起,连续14个昼夜,张志宝都摇动着那根长约10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不锈钢操纵杆,控制着甲板上重约60吨、直径约12米的雷达天线,一次次成功地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捕获目标

“这次‘嫦娥一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的技术难度、复杂程度和工作强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年仅26岁,已8次征战大洋的张志宝这样说。

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人物”,一年来却几乎被USB雷达组的每个人都“踹”过。“张志宝的能睡是出了名的,他对我们说‘别摇我,摇也摇不醒,一定要用脚踹。’”USB雷达组组长曾山平笑着说。

“14天,每天他只睡两小时。”说起张志宝,远望三号船副船长刘峻心疼地说。

任务结束的那天,张志宝再也支持不住,庆功宴都没有参加就去睡觉了。

这一睡,就是30多个小时……(陈国玲、彭梅)

“嫦娥功臣”幕后花絮

四分之一是“女将”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五大系统中直接参与工程的科研人员约上万人,其中四分之一是女同志。

移动式“焊工平台”

搭建发射塔架焊接轨道时,如果站在主桁架里,距离远够不到。战士们就用细钢筋焊了一个七八斤重的小吊篮,焊工坐在里面,焊到哪挂到哪,战士们称它为移动的“焊工平台”。塔架上的“蜘蛛侠”

建设新发射塔时,站在80多米高的发射塔上向下看,人小得像蚂蚁一样。官兵们必须吊在半空中,或者趴在横梁上,或者躺在斜梁上,或者站在十几厘米宽的脚手架上,就像一群“蜘蛛侠”。

特燃室的“护发秘诀”

火箭特种燃料中含有四氧化二氮,挥发产生的酸性物质对人的头发伤害很大。为了不“有碍观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特殊燃料室的小伙子们只好加强自我防护,都用“霸王防脱”。

两个月发了400条短信

发射测试站女技术员周开美,虽然与丈夫同在一个单位,却每天只能发手机短信联系,两个月里两人竟发了400条。因为顾不上回家做饭,春节时单位发的5斤猪肉,直到现在还没有吃完。

高科技的“胎教”

“嫦娥一号”卫星测控任务开始以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室的颜华、华莹一直带着未出世的宝宝工作在第一线。两位“准妈妈”常常开玩笑说:“咱们的胎教可比别人的知识含量高呀!”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