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有许多“坚守”耐人寻味

作者:如文来源:工人日报 2007-11-13

马汉伟是平凡岗位的坚守者,也是百姓平安的捍卫者。这位浙江嘉兴铁路一个四等小站的普通线路民警,天天走两条钢轨,天天“混迹”于村民中,一双球鞋,一脚烂泥;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没有定国安邦之智,但他的故事耐人寻味。

他背起血肉模糊的遇险大娘奔向医院,因为抢救及时,大娘没落下任何疾患;他多方奔走协调,建起下跨立交桥,方便了村民通行;他凭着自己的执著和坚持,动员各方修成了一条200米的便民小道,保障了铁路沿线村民的出行安全……点点滴滴的故事串联起30年的职业生涯,成就了他全国铁路系统优秀人民警察的大写人生

事实上,在许许多多平凡的岗位上还有着千千万万的“马汉伟”,他们的执著与坚守,他们的质朴与奉献,总是让我们感动。

我常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有许多劳模,他们的先进事迹并不一定突出。比如马汉伟,抢救遇险的农妇、张罗着为村民修路修桥之类的事情,可能全国的许多线路民警在做,甚至有许多人比他做得更好、更多,但在做着同样事情的时候,马汉伟比别人有着更多的付出:一间16平方米的小屋,一家四口人,一住十几年,剪两块窗帘,大人和小孩,男孩和女孩便各自有了独立的空间;用砖头在屋前随便砌个小灶就能烧火做饭;檐前拉根绳,就可以洗晒衣服;他管辖的小站热热闹闹,而他的家却过得像“叫花子”……

或许付出的太多,荣誉在许多时候就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抚慰。

我常常也会想到问题的另一面:精神上的奖励就一定能够弥补马汉伟几十年的人生缺憾吗?社会在给马汉伟这样的劳动模范授予一定荣誉的同时,就真的完成了所有的使命吗?不是。要知道,因岗位、职业原因而造成的艰苦、贫困等等人生缺憾,在许多时候是用多少精神奖励都无法弥补的。生命短暂,而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工作寿命”则更短,最多只有三四十年,如果以国人的平均寿命为标准,则等于占据着一个人全部生命二分之一的分量。

在我理解,有关部门在授予他们各种荣誉和新闻媒体在报道他们的先进事迹、奉献精神的同时,实质上是在提醒更多的人来关注某种职业、某种岗位和某一类职业群体;在呼吁更多人来为改变某种职业状况和劳动环境而做出努力。如果我们把马汉伟比喻为第一代线路民警,那么,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未来的线路民警,在继承马汉伟的敬业精神的同时,还要延续他的清贫吗?大家应该相信:如果给马汉伟这样的基层线路民警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更多的劳动报酬,他们就能够为辖区的百姓办更多的好事。

作为新闻人,在不断讲述劳模故事,讲述他们奉献精神的同时,其实,是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寄予厚望,希望所有的劳动者的职业状况和劳动环境能与时代共同前进。(康劲)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