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8月22日电(记者 晏国政)初秋的右玉,云淡风轻。站在老县城右卫古城城墙上眺望,成片的杨树林随风掀起层层绿浪,满目苍翠。
眼前那个叫做“黄沙洼”的地方,曾给右玉人民带来很多苦痛和无奈。右玉县史志办主任胡永祯说:“黄沙洼是右玉的风口,解放初期满是流动沙丘,风起时县城黄沙漫天。”如今的黄沙洼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只是右玉县干部群众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改变家乡环境面貌的一个缩影。
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右玉干部群众50多年来造林不懈,使得全县的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的0.3%提高到了目前的50%,昔日风沙漫天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高原绿洲”。
“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减干劲”
右玉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属晋西北高寒干旱区,每年无霜期仅有104天。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之战争和人为破坏,到解放初期,全县仅有残次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为0.3%,沙化面积达225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4%。风沙干旱、水土流失、冰雹霜冻等灾害频繁发生。
右玉民谣曾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当时那个‘唏惶’(凄凉、无奈)啊!”72岁的右卫镇草沟堡村村民李有孩回忆说,“庄稼种下去什么也不长,风大的时候把埋在地里的种子都刮走了。”
胡永祯说:“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吃上一顿’,最困难时他们只能靠国家救济粮生活。”
不改变就没有活路,这是当时右玉干部群众的共识。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和县长江永济,顶着风沙,带着军用水壶、地图,徒步20天,在全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走访。面对着百废待举、满目疮痍的右玉,他们提出:“右玉要想富,必须风沙住;要使风沙住,就得多栽树。”
右玉县自此揭开了植树造林的篇章,植树造林的接力棒50多年来传了一代又一代。
上世纪80年代初,时任县委书记的常禄爱树成痴。人们说他是“惜树如命,爱树如子”。他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精力投在林业上。常禄出门下乡随身带着三件东西:修理树枝用的剪子、量树用的卷尺和用来观察树木生长、管护情况的望远镜。常禄任职8年里,当时仅有9万多人口、2万多劳动力的右玉县,平均每年植树十几万亩。
现任县委书记赵向东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的县委书记换了十七任,但“换领导不换蓝图,换班子不减干劲”。在这场特殊的绿化“接力赛”中,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特点,但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咬定绿化不放松,誓让黄土变绿洲”。
右玉人身上有着说不完的植树故事
要在贫瘠、干旱、沙化严重的右玉土地上改变生态,谈何容易。赵向东说:“右玉人民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适宜栽种的树种少、树苗奇缺、人力少以及成活难。”
位于右玉县城东北部的黄沙洼,在1956年时,已经形成了40里长、8里宽的流动沙丘。但就在这一年,右玉县1000多名干部群众在这里摆开了阵势,选择它作为植树会战的主战场。
李有孩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没有树苗,就从小老杨(小叶杨)上剪树枝做插条;地力薄,就把坑往深里挖;山上没水,就从沟谷里挑;浇一次不行,就浇上十次、几十次;栽一次活不了,就多栽上几次;栽树歇工时,大家烤上玉米棒棒和山药蛋蛋解饿,填饱肚子接着干。”
然而,第一次栽的大片树木很快被风沙掩埋了。人们并没有放弃,时任县委书记的庞汉杰带头搞调研,寻求新的造林模式。8年中经过三次反复栽种,到1964年,树栽活了。如今,当年栽种的杨树已长大成林,黄沙洼的林地成为右玉县城的绿色屏障。
50多年的植树,右玉县的党政机关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赵向东说:“每年春秋两季,各级领导干部都会主动带头义务植树,而且要挑最难的地方栽。”
在右玉的机关大院采访,记者发现,这里的干部比其他地方的干部多了一件随身物品——一把磨得锃光闪亮的铁锹,这是专门用来植树的。右玉县委机关干部冀全喜说:“每年义务植树,一干就是一个多星期,虽然风吹裂了脸、手上磨出了茧子,我们没有任何怨言,相反却成了习惯。”
领导率先垂范,干部带头苦干,激发了右玉广大群众高涨的植树热情。胡永祯说:“每个右玉人身上都有一部植树史。”
55岁的王占峰,1983年放弃了城里一家旅店经理职位,毅然回到了右玉县牛心乡,在坡陡沟深、乱石林立、黄沙遍地的石炮沟开始植树。面对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和阻挠,王占峰独自一人“扎”进荒山沟,在山坡上盖起了房子,搬来了锅碗瓢盆安下了家。每年雪封前下山,来年雪化了再次进山,村里人称他“野人”。
王占峰这一呆就是20多年。20多年里,他手上磨出厚厚的茧子,手掌、手指被树液染成了黑绿色,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一屁股债,但他却使石炮沟的绿化面积由最初的150亩扩展到了今天的1200多亩。
王占峰说:“这些年来我从未后悔过,现在看见满山的林草,我很有成就感,这就是财富。”
经过50多年的不懈造林,右玉县的环境有所改善。截至目前,全县治理沙化面积达200万亩,占当地沙化总面积的88.9%;沙尘暴天数比解放初减少了50%,风速降低了30%,近5年平均降雨量比历史平均值的410毫米高出45毫米。
奋斗史为右玉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右玉县县长陈小洪说:“半个多世纪艰苦植树的奋斗当中,形成了右玉精神。干部群众将其总结为16个字:穷而不卑、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奋斗不止!”
陈小洪说,这种精神体现在右玉工作的方方面面。他举例说,右玉开会从来没人迟到,包括成百上千人参加的大会;2003年实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群众义务投工,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383公里的水泥路;在县城建设中,自来水沟和人工湖的开挖,也全部由机关干部义务投工完成……
生活环境好了,精神力量也有了,右玉的十万干部群众又有了新的期盼。已是多届县人大代表的王占峰说:“右玉应该考虑怎样利用现有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了。”
群众的呼声牵动着党委政府的心。陈小洪说:“近几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传承右玉精神,走科学发展道路,尽全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04年,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提出了建设三大基地的战略举措,即后起的新型煤电能源基地、绿色生态畜牧基地和特色生态旅游基地。
“这些举措全部都是绿色的、环保的、生态的和有益于农民增收的。”陈小洪说。
近两年,右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又有新突破。2006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右玉,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4亿元,同比增长
2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00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元,同比增长7.7%。特别是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了1.0588亿元,同比增长29%。
50余年不懈造林,右玉人民正憧憬着收获。正在石炮沟内搞养殖园区、生态旅游的王占峰说:“树栽得差不多了,该到收成的时候了。”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