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志愿者”骆洪梅:宛若胡杨 相伴大漠

作者:如文来源:人民日报 2007-08-02

4年前,骆洪梅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来到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成为一名志愿者。如今,骆洪梅已经像一棵胡杨一样在大漠深处扎根,在于田结婚并贷款买了房。7月22日,她在电话那头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刚装修好新房,再过几天就搬进新家了!”

维族大娘说,“做咱的干丫头吧”

2003年非典那年夏天,骆洪梅大学毕业时,正赶上团中央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首批志愿者,她没有多想就报了名。

2003年8月,骆洪梅和来自全国的601名大学生志愿者一起来到新疆,其中,包括她在内的35名志愿者被分配到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于田县。“不说从河北到于田的距离,单从乌鲁木齐到于田县,我们一行乘坐汽车,翻过天山,走过戈壁,穿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当时就走了36个小时。”骆洪梅说。

于田,是昆仑山脚下的一块绿洲,有“玉石之乡”的美称。但对骆洪梅来说,初到于田,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气候,陌生的语言。她忐忑不安地问自己:“这就是未来一年自己将要生活的地方吗?连话都听不懂,我能坚持下去吗?”

骆洪梅和另外3名志愿者一起被安排到科克亚乡当农业技术员。维吾尔族老乡那一张张迎接他们的热情笑脸,让骆洪梅和她的伙伴们感到温暖。她说,这里民风纯朴,下乡时,不管到哪家讨口水喝,乡亲们都很热情。

有一次,骆洪梅帮维吾尔族老乡收苞谷,烈日下一干就是一整天。傍晚,维族大娘一定要他们留下来吃晚饭。大娘做饭时,她很习惯地帮大娘洗米、择菜,忙来忙去。维族大娘特别高兴,笑得合不拢嘴。大娘听说她是从河北来的大学生志愿者,跑过来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了好多话。乡里的同事赶紧帮忙翻译:“大娘说,要认你作干丫头呢!让你以后就住她家!”

到了邮局门口,却没进去寄简历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骆洪梅被调到县广播站工作。

为了办好广播站的汉语自办节目,她精心编排。在半小时汉语节目中,不仅包括《于田新闻》,还添加了报纸摘要、法制专题、计划生育专题、安全生产专题、科技生活专题、为农服务专题等栏目。后来,又增加了诗歌、散文等文学内容和《每周一歌》,受到当地听众的好评。通过她的努力,于田县广播站停滞了好长时间的汉语自办节目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告别了只播紧急通知的窘况。

辛勤的工作和满腔的热情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2003年底,她被评选为“于田县优秀新闻工作者”。在狠练业务本领的同时,她还在思想上不断成熟进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04年8月,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期满。但骆洪梅已经喜欢上这片土地,不想走了。通过公开考试,她留在了于田,成为于田二中的一名化学老师。

骆洪梅说,当时,家里已帮她在保定联系了一份工作。同时,苏宁电器专门面向大学生志愿者招聘工作人员。在一位同学的鼓动下,她也填写了一份应聘苏宁电器北京分公司的报名表。走到邮局门口,她却犹豫了,停下了脚步,没有进去寄简历。

要像胡杨一样,留在大漠深处

2005年4月,骆洪梅从教师工作岗位上调到于田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外出采访工作的增多,使她更加领教了这里自然条件的恶劣。扬沙天气里,有时能见度只有几米。为了采访到第一手材料,她经常顶着风沙,经受着沙粒的拍打,奔跑在田间、地头。每次回来,脸上、嘴里都是土。

“于田人民苦,一天要吃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骆洪梅说,“这句当地人们用来形容恶劣的扬沙天气的谚语,并非戏言。”

由于工作出色,2005年8月,骆洪梅被任命为县广电局副局长,主管外宣。她专门制定出外宣奖励政策,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年共向上级电视台投稿300余条,创造了于田电视台在上级台发稿率最高纪录,在全地区各县市中名列第一。

工作做出了成绩,领导和群众都说,“志愿者还真行!”每当这时,骆洪梅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为自己是“永远的志愿者”而自豪。(记者

杨明方)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名人事迹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