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在中国的科学文化史上占重要地位。而魏晋南北朝近400 年的科学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继往而开来。这时期战乱频起、山河分裂,但科学文化仍有累累硕果。其足以称道者,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至今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骄傲,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火花。
贾思勰,山东益都人,生卒年不详,曾任高阳(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后回家经营农牧业。他不仅具有广泛的农学知识,而且关心民生、农事,鄙视王公贵族“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民”的行为和思想,推崇“富国以农”的观点,主张重视农耕。北魏永熙二年(533 年)至东魏武定二年(554 年)间,他广泛查阅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民谣、农谚,访问有经验的老农,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写成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农业专著——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重要的一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生物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全书共有10 卷,92 篇。包括正文和注11 万多字。它主要记载了自西周以来,特别是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包括谷物、蔬菜、瓜果、林木的栽培(一至五卷);家畜、家禽、鱼类的饲养(第六卷);酿酒(第七卷);制酱、制醋、腌腊(第八卷);主食品制造、副食烹调(第九卷)以及黄河流域以外的北方、南方各地,还有国外,各处传入中原的各种作物品种介绍(第十卷)等。它不但集中了古代旱地作物生产经验之大成。而且从中反映了农村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情况。贾思勰给这部书起名为《齐民要术》,“齐民”是使人民丰衣足食的意思,“要术”就是重要的方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谋求提高人民生活的重要方法。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提到顺(应)天时(时令),量(估量)地利(土地情况),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凭主观)反道(违支客观规律),劳而无获”他譬喻说:“到泉水里去砍伐树木,到高山上去捕捉鱼虾,结果自然只能空手而回,逆风向泼水从、平地向高坡滚球,效果也一定很差。”所以贾思勰特别提醒种作物要充分利用“上时”(最好的时机),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才能获得好收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不失农时”和“因地制宜”的道理。贾思勰还注意到地理环境不同,同样的作物, 在不同的地区生长情况就不一样,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如他指出,并州(现在山西省的太原、大同一带)没有大蒜,从朝歌(现在河南省的淇县)取来的蒜种,结果种成了“百子蒜”,蒜瓣变得很小。而外地的芜菁移到并州来种,芜菁根变得有碗口那么大。他认为蒜由大变小,芜菁根由小变大, 主要是土质条件不同而造成的,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他的又一重要贡献是搜集和记录了不少民歌和农谚,对当时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加以总结。如“湿耕泽锄,不如归去(回家)”,说地太湿就去翻耕,会使土地板结变硬,不如不翻得好。又如“耕而不劳,不如作暴”,是讲耕了地面不把它平整好,那就等于瞎胡闹。又如“锄头三寸泽(水分)”,锄头上带有三寸深的水,是说勤锄勤耪,利于保墒的道理。再如:“穄(祭, 糜子)青喉,黍折头”,是讲穄在穗与杆相接的地方,还没有变黄时就得收割;而黍子则要等完全成熟,穗子弯下头时才能收割。《齐民要术》为我们保存了许多农谚,十分珍贵。
贾思勰对于选种下了一番调查研究的功夫。仅仅对于谷子的品种,他就列举了86 种,他对它们的品质、性能都进行了分析。他还指出,播种必须适时,在一般情况下,早播比晚播好。播种稀密的程度,应视作物的品种和土质的肥瘠而有所不同,一般作物合理密植会提高产量,同时他又指出,密植时要留下一定的空间,使作物能够通风、透光,也便于中耕锄草。例如“谷子一尺留一棵”,种瓜应考虑到摘瓜的运输道及其多蔓的情况等。这些都是极可贵的经验总结。在施肥方面,他肯定绿肥的肥效与腐熟的粪便相等。绿肥能起改良土壤使薄地变肥的作用。且种植绿肥时,以豆类植物为宜。我国劳动人民,早在战国时期对绿肥有初步的认识,但贾思勰对绿肥的使用和培植又作了系统的和重要的发展。此外,他又主张用颓坏的土墙作肥料,这个办法现在农村里还有人使用。
他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经常访问农民,向他们学习生产经验,还亲自做实验。贾思勰自己养过200 头牛,因饲料不够,饿死大半。后来他又养一群羊,准备了充分的饲料,羊还是死了不少。最后他去请教一位养羊的能手, 才知道饲料随便扔在羊圈里,羊的屎尿都撒在上面,羊不肯吃,因此饿死了。贾思勰参观了那位养羊能手的羊圈,学得一套养羊的经验,自己才养好羊。这件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贯穿于《齐民要术》这部书中的重实践、反对空洞理论的精神,就是它的具体体现。
贾思勰具有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既重视前人的经验,更重视运用这些经验,在实践中加以鉴别。如《汜胜之书》谈到黍子要种得比禾稀一点。而贾思勰从实践中了解到,稀植的黍子谷粒不饱满,米色较黄;而密植的虽棵小些,但谷粒匀称饱满,米色较白。因此,他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改正了《汜胜之书》的说法,作出了黍子密植为好的正确结论。总之,《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论述农业科学的专门著作,它不仅对当代起过作用,而且对后代的农业生产也有巨大影响。1020 年,北宋政府曾刻印了《齐民要术》发给各地的“劝农使”,一般群众知道后也争相传抄。历代农学家编写的农书,如元朝的《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清时的《授时通考》等,无不注意吸收《齐民要术》的精华。直到今天,《齐民要术》仍是我们研究农业科学史的宝贵材料,占有很高的地位。在国外,特别在日本影响很大。《齐民要术》中引用过上古以来的有关书籍150 多种,其中的一些书早已失传。因此,《齐民要术》就显得更为宝贵。如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的《四民月令》等,赖此书而保存了部分内容。因此,它是世界农业科学著作中的一部珍贵典籍。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