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生于前137 年,卒于前52 年,是西汉名将。他少习兵法、善骑善射、沉勇有谋。年逾七旬,仍戍边沙敌,传为千古美谈。
赵充国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汉武帝刘彻当政的时代。当时,“以杀戮力耕作”的匈奴贵族经常侵犯汉朝边境,国家殷富、实力雄厚的汉政权有条件解决匈奴的骚扰。于是,从公元前133 年到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取得了以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为代表的重大胜利。公元前101 年,且提侯单于即位后表示愿与中国和解,把扣留的汉使遣返。前100 年,汉匈正式通好。但随同苏武的副使张胜在匈奴国谋乱未遂,至使苏武被扣,汉匈关系又趋紧张,重新兵戎相见。汉武帝派两路大军向匈奴汗国进攻。一路由大将军李广利率领出酒泉,深入西域,另一路由大将李陵率领,出居延海,向北深入沙漠。赵充国熟悉匈奴和羌族的情况,从李广利西征。李广利部深入西域,到达天山。初战时,李广利部小有胜利。后敌兵渐增达10 万之多,将汉军团团围困。李广利指挥将士几番冲突皆不得脱,死伤甚多。而且,汉军的粮食也吃完了, 又没有水喝。李广利愁眉紧锁、一筹莫展,于是召集部将议事,看大家的意向,是不是愿意降敌以谋生。当此军心大乱、士气低沉、将帅踌躇之时,以假司马之职从军的赵充国力主勉力突围,绝处谋生。然李广利等皆有难意,对突围已失去信心。赵充国亢声曰:“诸位当军国大任,岂有监阵退却之理。与其忍辱谋生,不如战死为荣!”但是,在这人困马乏,四面楚歌的时候, 谁有勇气带领士卒作此最后一搏呢?众将缄口低头,李广利亦无心再战。赵充国见状不由得气愤激昂,对李广利说:我身为假司马,有自己的职责,但如将军信得过我,令我率众突围,我当万死不辞!李广利于是同意让他试一试,然终对突围不报希望,怕作无用之搏损兵折将,所以只给了赵充国数百人马。
赵充国精神抖擞,呼曰:大将军令我率兵突围,能否摆脱重围、生还故土、在此一举,有勇者随我来啊!那些身临困境的士卒闻此言不由得为之感奋,怒目圈睁,蜂涌而起,真是一呼百应,士气高涨,锐不可挡。匈奴兵胜利在握,大意轻敌,只等收降汉军,没想到竟有这么一支英勇无敌的军队风驰电掣般杀过来,一个个惶惶然不知所措,未及还手即身首异处、命归黄泉。
此所谓一鼓作气,赵充国果然得手,一往无敌,冲出重围。李广利见突围有望,连忙令全军随赵充国部杀开的血路外突。李广利也在众将护卫下冲出包围。但是汉军被匈奴兵拦腰斩断,还有数千兵在重围之中,面临或死或降的困境。赵充国知道此况,毫不犹豫地又率众回戈奋击、杀入敌阵。此举又令匈奴兵所未料及。赵充国部得以再杀开一条血路,汉军里应外合,脱围而出,直奔玉门关,才得立足。李广利清点人马,虽然死伤大半,但毕竟避免了全军覆没,自己也未死未降。此举全赖赵充国之功。于是派人飞马入京,为赵充国请功。武帝读了奏章,甚佳其勇,要赵充国即刻进京面君。赵充国驰还京都,武帝亲视其伤。解开战袍,见他累累伤痕多达20 余处,有的地方还在流血。武帝不由得慨叹道:赵充国真将军也!为了表彰他积极请战,冒死奋击的精神,拜为中郎,车迁骑将军长史。
与李广利同时出发的另一路军李陵部北入沙漠,5 千步兵与8 万匈奴兵苦战,最后箭尽粮绝、部众战死,李陵被俘。当时的局势,大汉朝处于失利的一方。由于赵充国熟悉边况,又勇敢善战,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取得胜利。(1)昭帝刘弗陵朝(前87—前74 年),赵充国以大将军护军都尉平定武都(今属甘肃)氏人之乱,任中郎将,又迁衡水都尉。(2)与匈奴交战时破敌致胜,俘获匈奴西祁王,赵充国因功升为后将军。刘询即位为宣帝(前74 年)后,封为营平侯。(3)前70 年(宣帝本始四年)以蒲类将军出酒泉迎击匈奴的侵扰,杀敌数百而还。匈奴再次集兵10 万准备反击,赵充国率4 万余骑屯于边境,匈奴兵不敢与之交战,悄然退兵。匈奴兵不能在赵充国手下占到便宜,十分惧怕他。
宣帝元康元年(前65 年),西海(今青海)一带的羌人在匈奴的煽动下叛乱,向汉军发动进攻,使汉军陷于困境。朝廷急需派人前往镇抚。前64 年,赵充国以73 岁高龄自荐率军前往,以解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之围。赵充国认真分析了当时情势,认为羌人“难用兵碎”,不可冒然急于用兵,而应审慎行事,宽威并施。到金城后,他“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垒”。为了和解与羌人的关系,他下令严禁随意屠杀羌人、焚烧牧场。羌人败走也不过于追杀。至使羌人感其德,有的首领自动归降。宣帝责其慢兵并派员督战,赵充国详陈因由,并提出以兵屯田、耕战两利的策略。屯田的实施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批羌人自动归附。赵充国靖边有方,致使后来他告老还乡后,朝廷还听取他对边事的意见。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