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写作是经济来源
韩寒这几年到底赚了多少?
可以简单地计算一下:韩寒每一本书都能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三重门》和《零下一度》更是长时期在停留在榜首位置。《三重门》再版多次,实际印刷数字应该超过100万册,《零下一度》差不多也有100万的发行量。2002年后的新作虽不多,但也都是三十万册起印。其版税大约在24%,每印刷一本,也就意味着他有2元的进帐。以上是国内出版部分,据悉,其新作《长安乱》在国外也有发行,而且销量相当可观。所以,说他这些年赚了二百万,应该不会有什么疑问。
买韩寒书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学生族并不是一个消费力很强的群体,但是根据教育部门研究显示,学生日常可支配金额里,有25%用在买书上。而且由于平时生活的环境相对简单(家和学校两点一线),热门话题和新鲜事物,很容易在学生之间流传。
面对过重的考试和升学压力,学生都抱怨很多,却还亦步亦趋地顺流而上。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辍学的勇气,韩寒的受关注就不难解释了。
另一要素,是媒体。近几年是媒体发展迅猛的时期,各类新兴的报纸、杂志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选题就成了各家争夺的核心,僧多粥少,有点风吹草动必然就能引起数倍的反应。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天才少年一茬接一茬,别管多大年纪(当然是越小越好),也不用考量到底写得怎么样,只要能有作品问世,媒体就不遗余力,不惜溢美之辞的炒作。
其实,在“写作经济”里真正得益的是书商,一本书的印刷成本不到书价20%,再刨去书价10%左右的版税(刚出道的孩子们只有8%),书商的利润相当广阔。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不做冷僻的选题,别和钱过不去,做书总是有利可图的。
出版社的责编、书商愿意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神话。发掘能人后,更是要苦心栽培,多多鼓励。也就无怪,少年们还未成年就已经著作等身。甚至听说过,某少年作家,在编辑的紧追慢赶下,一天一万字,半个月后写并修完了8万字的小说。再过一个月,这本“奋笔疾书”就摆在了书店的推荐架上。
就写作来说,韩寒观察敏锐,言之有物,难能可贵的是,毫不矫情。相比时下,一大堆用有限的性经验夸张出的惨淡文本少年作者,韩寒真是“有一说一”。这些年,他的产量并不高,也没东拼西凑拿些应景的东西来恶心人。
写作本身是和经济冲突的,一本佳作的诞生,需要耗费大量的心血。而作家多是精神世界丰富,物质世界相对匮乏。韩寒很明白这点,而且他并不认为,除了文学就没有别的出路。他还年轻,完全可以有时间去感受更多更不同的生活。
赛车是速度乐趣
别管他嘴上狂傲或没正经,做起事来是一点不含糊的,开车没几年,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2016年6月加入云南红河拉力车队。同年获得亚洲宝马方程式资格赛冠军,获得宝马参赛奖学金5万美金,并参加年度亚洲宝马方程式。同年巴林站获得第七,新秀杯排名第一。马来西亚站获得第八,新秀杯排名第二。
当天的比赛中,韩寒状态相当不错。发车阶段,他从起始的第十位非常惊人地窜升至第四位。之后,他一直紧追着前三的车手。不过在第十圈正要进站的时候,车突然熄火,停在了赛道上,他不得不直接退出比赛。
尽管遗憾和难受,比赛一结束,韩寒就忙不迭地跑去看数据,而且看着他认真的劲头,有理由相信,他实在是爱好这个工作,并且很认真地去把它做好。所以,他又嚷了,“我可不想要上什么时尚杂志,我只想上赛车杂志”。
才华是我自己的
尽管,他努力做出桀骜不驯的姿态,但当我们问到隐私和敏感话题时,他明显流露出反感的情绪,甚至直接抗议,“怎么可以当着车队工作人员和其他媒体的面问出这种话?”他哪里是不顾及形象,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应该讲什么样的话。所以,有那么多人不喜欢他,却不得不欣赏他。
鉴于其本人的不合作态度,对敏感问题的认识,只能通过曲径获得:
“只要我喜欢一个女的,只要她不大大地伤害我,我会一直喜欢她,连同长得差不多的一起都喜欢。”
“就像我现在选择赛车,很多人说我江郎才尽什么的,我觉得才华是永远存在的东西,不可能这个人今天很有才华,明天突然没了,所以还是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非得做些什么证明给很多XX看?”
“还是赛车好,人不能让一帮自己根本不认识的XX们决定自己的前途,不然就比他们更XX了。”
韩寒在理财上似乎并没有长远的打算,他反复强调,这些年钱就花在了换车和日常开销上了。而现在,除了开车和写作,也没有其他的事务性工作,生活充实而简单。甚至会让人觉得,他是无视眼前这些财富的,他只不过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愿意去惹更多的麻烦。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验的不断增加,韩寒的赛车成绩将越来越好,而写作方面,书商和出版社的编辑也将不断鞭策他,韩氏写作经济前景一片大好!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