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徐静蕾芳雅似兰;还有人说她是绿茶,嗅之芳香扑鼻,入口清凉回味长久……而我觉得她更像一朵含苞待放的雅菊,淡淡的,羞羞的,安静而含蓄,美丽而悠远。
她在严厉的家教中长大,却成为中国影坛的“玉女派”掌门人;从单纯的电影表演,到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她经历着一个女人20岁到30岁的蜕变。
在严厉的家教下长大
徐静蕾在极其严格的家教氛围中长大,再加上天生就比较胆小,使得她从小的梦想就与一般人不同。“小时候,我爸爸特别厉害,那时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能想干吗就干吗,没人管我。”由于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徐静蕾的童年是和奶奶一起度过的,“我觉得奶奶是世界上和我最亲的人,每次爸爸批评我,奶奶都会护着我,我觉得在奶奶身边特别容易找到安全感,有种很温暖的感觉。”
六岁的时候,徐静蕾就被父亲逼着去少年宫书法班学习。每天都要交很多的练字作业,那时的徐静蕾几乎把每天下午的五点看成了她的“世界末日”。“如果写字完成不了的话,爸爸不管多晚都要把我叫起来,所以小时候我最怕爸爸了。”
后来看人家画画就喜欢上了画画,17岁的她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偌大的北京城,走很远的路去学画,学画一年,一心要考中戏的舞美系和工艺美院,却名落孙山。
阴差阳错进了北影
徐静蕾曾一心想考中央戏剧学院的舞美系,但是考试结果却不如人意。于是她把目标又瞄准了北京电影学院。在考形体的时候,徐静蕾事先学的健美操还没完全掌握好,不敢拿出来表演,只好找了一段轻音乐,随便比划了几下。尽管表现得不好,但老师觉得徐静蕾有潜质,让她跟着钢琴的节奏围着形体教室跑了一圈就算其通过了。而在命题小品的考试中,徐静蕾又幸运地遇上了一个曾在话剧团从事过的优秀搭档,编小品的难事被搭档一手包办了,徐静蕾也跟着顺利过关。
21岁含苞待放
21岁的徐静蕾正上大三,胆小的她很害怕在人前表现自己,总是躲在后面。可她却幸运地接拍了一部由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这是徐静蕾第一次正式拍戏。平时不善言谈的她,在摄像机面前更是不知所措,紧张得连话也说不出来。这种情形持续了很久,表演得多了,徐静蕾慢慢才习惯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可是正是这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让她走入了观众的视线。
徐静蕾回忆道,“赵导当时到我们学校去招演员。我们做造型,拍照片,然后满墙挂着同学们穿警服的照片。我印象特别深,因为我在墙上还看到周迅的照片,然后我就跟赵导说,‘这女孩儿太好看了,她演合适’。”也许正是这句夸别人的话,让赵宝刚选择了徐静蕾来演。谈到自己的处女作,徐静蕾用惨不忍睹来形容,“看了片花之后,我觉得自己演得太差了,我对自己很失望,甚至觉得可能不适合干这个工作。”
23岁,将爱情进行到底
23岁时,刚刚毕业不久的徐静蕾接拍了《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戏让她真正地一炮而红。刚刚走出校门的徐静蕾在片中饰演了一个仍在读书的大学生,演戏时逐渐克服了胆却让她感觉非常轻松。而让徐静蕾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场戏她至少演了一百遍。“到最后的时候,我都快和张一白导演翻脸了,同一场戏演一百多遍那多恐怖啊,表情都僵硬了!”
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开始,徐静蕾的演艺之路便一番风顺。在《让爱作主》中,徐静蕾颠覆之前的玉女形象,饰演了一个“第三者”,那年她27岁。徐静蕾在演艺事业也就是从这年开始,有了不一样的突破。2001年,在电影《我爱你》中徐静蕾把一个为爱疯狂的痴情女子塑造得惟妙惟肖。
演而优则导徐静蕾是圈里出了名的才女。不仅书法写得好,戏演得好,而且文采也不错。拍完《我爱你》后,在很多朋友的鼓励下,徐静蕾对自己的事业方向作了又一次重要的改变。她开始自己写剧本,自己做导演。第一部电影他就选择了《我和爸爸》,“我理想中的爸爸,不是很严厉的那种,所以我把我能了解到的所有父女的故事,都放在这个里边了。”
徐静蕾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金鸡导演处女作奖,而她自己却很不满意这部作品。“我觉得特别不好。原来想象当中,第一次去电影院或者一个放映厅看我自己拍的电影,应该会很兴奋!但当我看《我和爸爸》的时候,简直想挖一个洞钻进去。”
《来信》一如雏菊般淡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徐静蕾执导的第二部电影。虽然还没有公开上映,却已经一举拿下了第52届圣塞巴斯第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徐静蕾认为这都是自己坚持的结果,“刚刚上大学时,我就读过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十年之后,当我再次读到这部作品时,感情则发生了变化,它让我学会了去成熟地思考、理解生活。”
徐静蕾说《来信》讲了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她自言已把爱情讲到极致。我跟许多人都有同样的感觉,《来信》讲故事的方式是那种淡淡的娓娓道来,而非跌宕起伏。对此,徐静蕾有同感:“《来信》不是故事性特别强,像悬疑片的那种电影。它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情绪和一种心灵对话,不是光靠外在的东西来渲染,它的旁白就像一个死去的人和一个活着的人的心灵对话。”
在徐静蕾的影片中,总有不少身边朋友助阵。“有一次姜文老师跟我聊天说,‘徐静蕾,你找我们拍戏,相当于你请我们来吃饭,就是你请客吃饭,所以你一定要对你请的那些人要好一点儿,热情一点。’”因此,在后来的拍摄中,她尽量微笑地面对每个人,“我见到每个人都上去握手微笑,刚开始我还觉得自己有点儿假。但时间长了之后我发现,其实说什么并不重要,一次握手可以鼓励别人,一个微笑就能带动起大家的情绪。”
下一步将直面历史
徐静蕾执导的下一部电影是一个历史题材,与别人驾轻就熟一种题材求稳的打法不同的是,徐静蕾求变的心理很强烈。“作为演员要‘变’不容易,毕竟很难完全抛开自身形象的局限。导演则不然,我自认做导演的潜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没做过的事情每一件我都想尝试,这个过程很有挑战性。客观讲我现在做导演,赋予我的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在这种前提下做不好只能说我是笨蛋,做得好是理所应当的。”
在徐静蕾看来历史题材的创作空间很大,她自认是一个有了冲动和热情就有超强自信的人,如果没有想法她肯定不会轻举妄动。
徐静蕾很感谢自己做导演的经历,她觉得自从自己拍电影后长了很多知识。“我是一个十足的实用主义者,每做一件事都会看与之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因为有的放矢,所以看书的质量很高,甚至过目不忘。”
徐静蕾最近看了很多有关斯里兰卡的书,所以她现在对斯里兰卡的历史,风土人情记得非常清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她马上要去趟斯里兰卡。“只有用心记的东西印象才会深刻,如果不去这个地方我可能看过了也就忘了。接下来要拍历史题材,我现在正在看剧本中涉及的那段历史时期的资料。如果我拍十部电影下来,我相信自己的知识储备会很丰富。”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