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以神奇怪异的外貌特征、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的神通传说以及在中国社会中所表现出丰富多采的文化现象,而引起许多学者的极大关注,并以巨大的热情去研究,探寻龙的起源。其中,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图腾合并说”影响最大,至今人们还多引此说。我们今天着重介绍闻先生的“图腾合并说”。
什么是图腾呢?据美国著名古代历史学专家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一书中说“图腾”是印第安语,其意是“他的祖宗、祖先”的意思。在原始人类进入氏族社会后,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科学技术极其落后,人们不仅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现象,也不能正确地认识人类本身,不知道自己这个氏族是怎样来的,在冥冥之中觉得本氏族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某种无机物,于是他们就把某物作为自己的祖宗加以崇拜,即图腾崇拜,并绘制出某物的图形(史学家称之为图腾徽铭)作为本氏族的保护神和标志与旗帜(简称为标帜)。图腾崇拜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产生的最早的宗教意识、宗教崇拜。图腾崇拜曾经存在世界各个角落。一百多年来对摩尔根提出的图腾的含义没有什么疑义。但是就“图腾”是外来语还是中国语?“图腾崇拜”是源于美洲还是源于中国?1998年5月,王大有、王双有推出的《图解中国图腾》一书向摩尔根提出了挑战。这部巨著指出:摩氏“图腾说”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把“流”说成了“源”。二王指出:“图腾”的源在中国而非美洲。其根据是:首先他们通过大量的考证提出印第安人乃是中国人种。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后,特别是在周灭殷商后,一部分殷部落的人迁徙到了美洲并定居下来。“印第安”实际上是“殷地安”,即殷人安居之地。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登岸后首先遇到的居民就是这些人。当问到这是什么地方时,因语言不通而误以为问他们可好,于是就回答:“殷地安好”。哥伦布便把他们称为“印第(殷地)安人”。二王以此为立论,指出:“殷地安”人既然带去了中国古代文明如制陶工艺等,也必然把图腾文化带到了美洲包括图腾的本音。其二,图腾:图者,图符也;腾者,媵也,即婚媾也。说明图腾系地道的中国语,非外来语(系“出口转内销”)。二王提出的新观点虽是一家之言,但是大量的史料足以证明中国古代存在过图腾崇拜事实。比如:
《史记•殷本纪》载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吞之,因孕生契。”
《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
从这二则史料可以看出殷部落与秦国先人是把玄鸟作为自己的祖先,即作为本氏族的图腾。除此之外,以虎、豹、熊、罴等作为图腾的部落也有记载。《山海经》就记载了各种图腾徽铭。据此,闻一多提出了 “图腾合并说”。
闻一多指出:“……龙图腾,不拘它局部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多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的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闻先生的假说,虽然考古学家至今未曾发现可信的文物资料证明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强大的蛇图腾部落统一各部落的事实,但是并不能就此否定闻的假说。因为我们从史料中确可找到图腾“合并”的佐证。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率熊、罴、貔、貅、豹、虎,六种猛兽同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这一史料中说的熊、罴、貔、貅、豹、虎,六种猛兽,实际是指以这六种猛兽为图腾的六个部落。战争的结果黄帝取得了胜利,统一了各部落,形成了华夏民族。新的统一的民族也需要一种图腾标帜,但任何部落的标帜已不足以囊括整个华夏民族的信仰,于是从各部落的图腾物中选取最富有特征的部分合并成一个新的图腾徽铭,于是龙的形象产生了,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帜。后汉学者王符在分析龙的形状时就指出:“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说明图腾合并说是有一定根据的。
当然,除了图腾合并说之外还有其他的假说,但共同点都认为龙并非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动物,是宗教意识的产物,犹如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是耶稣创造的一样。
总之,龙源于宗教意识,并经代代相传,代代添枝加叶,不断丰富、完善它的形象和内涵,使之成为一个神奇莫测,富有神通的怪异之物,借以表达人们的某种意志和愿望。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并不去探究龙是否实有其物,而是无条件地接受了它,将其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帜加以崇拜。共同的崇拜、共同的祭祀,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正因为这个原因,龙虽然没有在世上存在过,但却活在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并经过漫长的岁月演绎出丰富多彩的龙的文化。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