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生命体悟(4)

作者:楼宇烈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9-01-14

生命的真谛也是禅宗经常讨论的问题。禅宗祖师六祖慧能从他的老师弘忍那里得法后,弘忍劝他快走,因为弘忍怕慧能的师兄弟们嫉妒。慧能连夜就走了。第二天一早,弘忍的弟子得知此事后便去追,其中一个和尚追上了慧能。慧能问:“你追来是不是为了我的袈裟和钵盂啊,给你得了。 ”“我不要。我想要得法。”慧能又说:“不思善,不思恶,哪一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成了禅宗追求的目标。本来面目就是指人的本性。禅宗认为,本来面目就是清净的本性。《坛经》中慧能的得法偈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初记载的是:“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本来无一物”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佛性常清净”是说它的本性是清净的,所谓“清净”就是指“空”。既然是空,为什么还要讲清净呢?《大般若经》里讲明了:一般人听到空就认为是什么也没有,就害怕,所以要讲清净。“性空幻有”,空是从本质上讲,而有是从现象上讲,所以称为幻。空不离有,有不离空;离有无空,离空无有。如果能认识到事物本质是空,那么任何的分别和执著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哪一个生命体不是空的、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有哪一个生命体不是空的、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这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既然如此,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是怎么来的?是社会给我们的,是众生给我们的。所以,最后应该把现有的东西全都还给天地,还给众生,这就叫报恩。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中華励志网]荀子说过,“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祖先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所以中国古代,人们都要供一个牌位:天地君亲师,为什么啊?报本,报生之本、类之本、治之本。大乘佛法认为,最有意义的生命是要慈悲济世。很多佛经中写道:“如来圣教,慈悲为本。”一切佛法以慈悲心养育民物,以慈悲水灌溉众生。大乘佛教把慈悲是放在第一位的。所谓慈悲,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众生于苦难,合在一起,就是说要救度众生。

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智,悲。也可以连在一起,叫做“悲智”。“智”是讲自我觉悟的问题,“悲”也就是 “觉他”,是讲救度别人的问题。“悲智”也即自觉觉人,自度度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就是“智”,因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觉悟,没智慧的人永远是“ 迷”,在“迷”的过程中三毒攻心。奉献人生就是“悲”,就是度人。禅宗对生命的认识不能够只停留在虚无缥缈的地方,不能永远沉浸在幻想中间。禅宗十分强调现实,也即当下。生命的意义,体现在当下,我们活在当下,修在当下,悟在当下。禅不需要离开当下,离开了当下什么也得不到。近代著名高僧太虚的偈子“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体悟生命,就要从当下作起,不要离开现实。

最后,我送给大家三句话,是“学禅三要”。第一句,做本分事。这里的“本分”不是指不胡作非为,而是说应当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再美的理想,如果不从本分事做起,也是无法达到的。想得太多而不从当下落实,则是在浪费生命。所以,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坚定性、毅力,去掉虚荣心。第二句话,持平常心。这句话现在人们经常在讲。没有平常心的话,我们无论对什么事情都思前想后,百般思索,千般考虑。曾有位禅师问慧海,你是怎么修炼的呢?答日:“饥来吃饭,困来睡觉。”很多人吃饭的时候不专心,百般思索;睡觉也不安宁,千般考虑。的确,名和利是对人性的最大的束缚,名缰利索。要打破此束缚,必须有平常心。我们对各种吹捧或者谩骂都不动心,哪是那么容易就做到的呢?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去拜访佛印禅师,佛印禅师不在,他就留了首诗,其中两句说:“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表达自己学佛的体会。佛印看后,即批“放屁”二字,派一名侍者送过江去给苏东坡。东坡看后很生气,马上过江来要找佛印理论。佛印说,还说什么八风吹不动,我这一屁你就过江了。(笑)应该对得失毁誉都不动心。第三句话,成自在人。这很难,因为现在,我们的各种束缚太多太多了。终日吃饭,未曾咬到一粒米;终日走路,未曾踏到一片地。如此,才会放弃一切相,则终日不离一切事,而不为一切事所惑,这才叫自在人。我们要体悟实实在在真实的生命,体悟时时刻刻充实的生命。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智慧人生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