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上有些文章把宋朝吹得花团锦簇,这是严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历史事实是:宋朝--最不重视人才的朝代。
宋仁宗
一、宋朝重官轻吏
宋朝除非两榜进士出身,是无法进入仕途担任县以上的官的。汉朝以小吏因政绩而到两千石的宰相的不乏其人,而在宋朝一旦进入吏途,基本上就是到头了。小吏没了干好工作往上爬的欲望,自然要千方百计搜刮百姓。正如《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所说,“然良吏实寡,赇取如故。”史学家赵翼在考察了这段历史之后,慨而言之:“给赐过优,究于国计易耗;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此宋制之不可为法者也。”(《廿二史札记·宋制禄之厚》)《廿二史札记·宋冗官冗费》又云:“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二、宋朝重文轻武
宋朝开国以来,为了避免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一直极力压制武人的地位,士兵地位低下,那些判了刑的小混混,都被送去充军,连同样地位低下的妓女都看不起当兵的人。
狄青
狄青有一次赴韩琦的宴会,妓女白牡丹为狄青斟酒,当场出言不逊,“劝斑儿一杯(狄青脸上有刺字)”,韩琦脸上挂不住,下令将白牡丹打了一顿。还有一次,狄青宴客的时候,邀请了一位文臣刘易,宴会上“优人以儒为戏”,刘易认为这是狄青授意的,勃然而起,摔碎了盘子,破口大骂,“黥卒敢尔?”闹到狄青还要给他陪不是的田地。
在“文德致治”的宋代,武人是心照不宣的二等人,没有资格充当统治集团的宰辅,当年韩琦要杀狄青的部下焦用,狄青极力为部下求情,言说焦用是个好男儿,韩琦讥讽道,“状元及第的才是好男儿,焦用一介武夫哪有这个资格”,硬是当着狄青的面杀掉了焦用,难怪狄青叹息自己比起韩琦这样的文人来,少了进士及第,但是,在宋代没有进士及第,就如同今天一个年轻人没有大学文凭,想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肯定是困难重重、希望渺渺。
而狄青偏偏不在这个游戏规则之内,自然会让众多进士及第的文人心中忐忑不安。士兵是“赤老”,枢密院的人说,“迎一赤老,屡日不来”,狄青当上了枢密使,就变成了文人眼中的“赤枢”。宋仁宗曾劝狄青用药物除去脸上的黥文,改头换面,重新包装,狄青十分坦然,“(狄)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宋仁宗十分感佩,认定狄青是个忠心耿耿的好臣子,但是,文人出身的大臣如欧阳修等人轮番上书,一定要罢免狄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皇帝置身在文人的喧嚣当中,左右为难。
说一千道一万,文人们其实找不到狄青的什么罪证,狄青一向深受军士们的爱戴,史书上记载,狄青“尤喜推功与将佐”,但是文人们的借题发挥却是耸人听闻,他们说,狄青家中夜里出现光怪,其实这是狄家祭祖烧纸钱的火光,但管家忘了事先通知京城的有关部门。还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上长角,是个怪物。京城突发大水,狄青避洪水于相国寺中,他穿过浅黄色的衣衫,正好犯了民间忌穿黄色的大忌,被视为企图谋逆的证据,众口烁金,宋仁宗再三为他辩护,说他是个忠臣,文彦博立马反驳,“本朝太祖也是周世宗的忠臣”。欧阳修上书说道,“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把京师发大水的天灾解释为上天对狄青担任枢密使的警示。宋仁宗大病刚愈,一位刘姓官员就大放厥词,“今上体平复,大忧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这“大疑者”就是狄青。终于,朝廷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在狄青担任了四年枢密使之后,“乃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外放陈州。
三、宋朝文人毫无气节
现在网上一个流传极广的论调,就是由于宋朝待文人最厚,所以宋朝文人最有气节。这全是胡说。拿被炒得很热的崖山海战来说,陪宋帝殉国的是十万军民,而不是网上所说的什么十万自愿前来投海的读书人。宋朝的文人早就改投元朝谋取富贵去了。大家只看到崖山,但知不知道在元兵逼近临安时,宋朝的大官们,例如同知枢密院事曾渊子,左司谏潘文卿,右正言季可,两浙转运使许自,浙东安抚使王霖龙,侍从陈坚、何梦桂、曾希颜等数十人,全都私自逃跑了。签书枢密院事文及翁,同签书院事倪普,故意令御史台谏劾自己。御史台的奏章尚未呈上,他们已经出关潜逃。宋朝的太皇太后无计可施,下诏哀求这些文人说:
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工,未尝有出一言以救国者。内而庶僚,畔官离次,外而守令,委印弃城。耳目之司,既不能为吾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方且表里合谋,接踵宵遁。平时读圣贤书,自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亦何以见先帝?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其在朝文武官,并转二资,其畔官而遁者,令御史台觉察以闻,量加惩谴!
这诏虽下,朝中百官,仍然纷纷逃逸;大家顾命要紧,能有几个忠君爱国的志士,肯出来支撑危局?这就是被吹得天花乱坠的宋朝文人的气节。宋朝有文天祥和陆秀夫,但仅仅只有这两个而已。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