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杨国忠领使宫市 唐朝后宫采购少付钱?

作者:佚名来源:中华励志网 2010-08-01

唐前期,内廷所需基本是供送制。供送物品的来源,一是诸司供给,由司农寺、少府寺、太府寺、太仆寺、将作监等负责;二是诸方贡献,有来自地方诸州,有来自戚属百官;还有一部分是自供。殿中省负责御物的管理支配。一部分供送内中物品需在京城就地采办,采办有两种方式:一是临时所需,即时采买;二是配户和市,由京兆府属官主知。《广异记》所云长安尉主知“宫市”,与裴耀卿废配户和市旧法,两者时间一为开元初,一为开元中,前后相继,但是否有直接关系却不甚明了。

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文化的繁荣,使内廷对市场的需求极为迫切,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广泛,内廷人数的增加,更加大了对市场的需求量。与这种大趋势相适应的是,政府供给系统中市场采购比重逐渐增加。财政体制的变革,财政系统的使职化,内财政内廷市场采购份额逐渐加大,原有供送系统在人员和经费已不能满足宫内的即时需要,城市商品经济日趋活跃,这正是“宫市”置使、权限扩增、人选趋重的主要原因。

不经由寺监或府县供送系统,而由内廷委派专人负责到京城市场采购,始自杨国忠,但初领使职,并非称“宫市使”。

据前引洪氏《容斋续笔》载,天宝时,杨国忠以宰相领“宫市”使,是为“宫市”之始,后人似未提出异议。但该书前已罗列杨国忠拜相前职衔,任御史大夫时已领“宫市”,而后语“宫市之事,咸谓起于徳宗贞元,不知天宝中已有此名,且用宰臣充使也”,显然与史实并不相符。

《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载:“上春秋髙,意有所恶,国忠探知其情,动契所欲,骤迁检校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监水陆运及司农出纳钱物、内中市买、召募剑南健儿等使,以称职迁度支郎中,不朞年,兼领十五余使,转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是岁,贵妃姊虢国、韩国、秦国三夫人同日拜命。兄铦,拜鸿胪卿。八载,玄宗召公卿百寮,观左蔵库。喜其贷币山积,面赐国忠金紫,兼权太府卿事。国忠既专钱谷之任,出入禁中日加亲幸。”既知,杨国忠任职度支员外郎兼侍御史时已兼司农出纳钱物使和“内中市买使”,两使职一管钱物出纳,一管入市采买,迁御史大夫后“内中市买使”已改称“宫市使”,仍由杨国忠领任。虽然“内中市买使”不见他书记载,但从杨国忠前后担任的职掌分析,兼有内外身份,内中采买确实非他莫属。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

返回以史为鉴栏目

励志和正能量的网站:集青春励志、人生感悟、生活哲理等,融思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海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励志网 · 浙ICP备120312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