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先拿当今世界上使用国家和地区最多的语言———英语来说。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施行现代中学教育会考的国家之一。依据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法的规定,英国成立了“学校考试和评估委员会”(SEAC),其职能相当于中国目前的“教育部考试中心”。
为了有效地组织会考,英国还成立了6个地区性的考试机构,称之为“考试组”或“考试和评估委员会”。其中英格兰地区4个,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各1个。各考试组都要为每门学科制定考试大纲。
当年与考试大纲相对应的试题如下:写作
阅读下列两组材料,并回答问题。
第一组材料兼有图画、文字和照片,题目是《猎狐:支持或反对》。第二组材料图文并举,题目是《血腥的户外运动》,其中列举了追猎野兔、斗狗、打鸟、诱杀獾,以及钓鱼等项目。
试题如下:
1a.议会正在讨论并表决是否应该禁止野外运动,你对此正犹豫不决。请你写一篇短文,扼要地说明赞成还是反对这些体育活动。引用给定的两组材料,意见不能偏袒。
1b.按照你认为合适的观点,为你的议员写一份简明的辩论书,要有说服力。
2.有时,人们不可预料地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请写一个发生了某事的场景,致使家长或老师改变了他们原来的重要观点。
英国是代议制国家。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方式主要是选出地方议员作为自己意见的代言人。议员即民意代表。因此,公民有责任将自己的意见提供给本地区的议员,再由议员在议会上进行讨论表决。这道试题便是以这个制度为背景的。
试题选择了两个事例。第二题紧承第一题。前者是以个人观点,后者是以议员身份,暗合了写作目标(ii)“具有读者观念和多种情境中的文体意识”。但后者相对来说更难。值得注意的是,在试题(1a)和试题(1b)中各出现了“扼要”和“简明”两字。后者还强调“要有说服力”。这就表明文章必须言之有物、简洁明了,不能空发议论。
考生若要写好这篇短文和论辩书,不仅仅要将题中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而且平时对这类公共问题必须有所关心了解。因此,考生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且也得到了一次如何行使自己公民权利的“预演”机会,或者说公民意识的教育,学会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从这一点来说,教育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只是命题者做得非常自然巧妙罢了。
但最具挑战性、也最能见出编题者深心的当属最后一题———第2题。编题者在前述题目的基础上,颇具戏剧性地宕开一笔———跳出了前两题的条件,设想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例外。编者似乎有意启发考生:世界是复杂的;生活并不总是按正常的逻辑来运行的,生活中总是有种种无法意料的意外。编者在着意提醒考生: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又必须防止思维的偏执,褊狭,学会正确的放弃,学会尊重客观事实。这与其说是对写作方法的培养,还不如说是培养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
反观我们的议论文教学,如果用3个字———“假大空”来形容似乎并不过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纷纭的时代。我们的国家、社会,有多少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思考、去关注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想象作文命题的触角伸向这些方面,把题目出得切实一些、明晰一些,引导学生真正去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触摸时代,探索自我?如果这样,每年也不至于有那么多因为“跑题”而“屈死”在-想象作文上的考生。
美国
为了较具比较价值,笔者特地托大洋彼岸的朋友找到一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016年高中会考英语语言艺术试题集。这册试题集共有160页。
也许是两个国家同以英语作为母语,美国试题的思路跟英国有很多相近之处。
以下是关于写作方面的内容与要求:
1.电视、收音机、报纸和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只是我们能得到新闻的几种渠道。大部分人可能会每种都用一些,但一些人会完全依赖某一种新闻渠道。请写一篇短文讨论某一种新闻渠道相关的优点和弱点,并举例阐述你的观点,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这种特殊的新闻来源的利弊。
2.在你上学期间,你细细地琢磨过许多人,请回想其中一位你曾细细琢磨过的人,是什么使得这个人与众不同?请写一篇短文讨论这个人,说明是这个人身上的什么东西使他非常特殊,请用例子和细节来支持你的观点。
笔者看了第一组材料后不禁暗暗叫绝———这个题目出得实在太好了!
毋庸置疑,我们已置身于一个全球性的信息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常常使我们迷失方向。教育应该承担起什么样的责任,让新一代具备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辨别真伪的能力?我想,上述这道写作题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这两道题的共同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了解社会、了解他人,如何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而且题目内容既简洁明了,又具体切实。命题者似乎唯恐考生跑题,还将写作注意事项交代得一清二楚,让考生一看便明白应该如何去完成。从这些内容及注意事项背后,我们不难体察到命题者的友善和“人文关怀”。
法国
法国没有统一的“高考”,大学录取是依据高中毕业考试成绩。会考通常在6月中旬举行,跟中国每年的高考时间差不多。法国的高三分文、理、经济三科。下面是2001年法国高中毕业会考-想象作文题。各科均有三题,可选做一题。
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不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和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看到这样的题目,笔者真是感慨系之。
笔者不想再多做评析了。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语文”教学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们对国民基础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并且,由此也可以联想到法兰西民族的素质、教养和内在的精神气质。
由于所看到的资料有限,笔者只能做一点浮光掠影的介绍。笔者深知,比之世界上别的国家,中国的高考承载了太多也太沉重的内涵。因此,这些比较的意义也是相对的。我们企望读者透过这一派“域外风光”,对中国当下的语文教育有更多的理性反思。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