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他的名言:“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道德准则,高远如深邃星空,但道德的种子,可以饱满地落入平实的土地里。也许,就在你为陌生人亲手调制的一杯咖啡里,就在冬天的夜晚你给孩子讲述的故事里,就在清晨抽取的一张励志卡片给自己的心理暗示里……“正面能量”润物细无声,经常警醒你我反思:为什么“物质富裕、内心贫瘠”会成为21世纪人们的共同焦虑,我们怎样应对?
10月25日至26日,在主题为“培养道德:人类、自然与世界”亚太地区道德教育第六届年会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代表一起探讨有关“道德教育”的睿智金句,那些金句如金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美丽的东郊。
教育即生活——
道德,小到一杯咖啡,大到和世界的交流
目前任联合国“生活价值教育计划”中国地区协调员的卓德先生原本只给记者15分钟采访时间,但他落座后,出人意料地微笑着说:“嗨,中国记者,其实,你们已经用行动开始和我交流了。”
记者惊讶。这位英国绅士微笑着解释说,其他人一般只想着采访,赶紧在15分钟内从我这里索取信息,你没有,而是花费宝贵的两分钟给我调上一杯热咖啡。没想到从我这里‘拿’,而是不功利地先‘给’我,这是这一杯不经意的咖啡的道德内涵。”
卓德打开话匣子:“世界发展到现在,人口越来越多,经济越来越好,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但是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贫瘠,人类一味地向自然索取,与别人争夺,忘记了‘给予’。人和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变得冷漠、抽离,不再是以前其乐融融的模样,所以我们今天聚在这里探讨这个问题。”
“生活价值教育计划”的观点秉承“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从1997年展开,至今已达71个国家,教学活动已伸展到超过1500个地区。卓德信奉杜威的一句名言:“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卓德说,教育并不是强制儿童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卓德从身后抽出一叠纸卡片摊在记者面前,在他的提示下,记者分别抽到“勤奋好学”和“慈悲为怀”两张卡片。他展示的72张卡片,正面是鲜花图案,背面写有四字金句。这些卡片“汇集了有关道德的每一个特征:言行一致、简单淳朴、意志坚定、关爱他人、心胸开阔、细致入微、感恩怀德、乐于助人、知足常乐、心地善良、忠心耿耿、海纳百川……”“我每天都会从这72张卡片中抽一张,然后按照上面的金句去做,比如我今早抽到的是‘乐善好施’,那么我今天就会做到这一点。”
这些卡片是卓德先生和同事们设计出来用于价值教育的“教科书”。一张纸卡片,一份好修行。
童话有灵魂——
“讲故事的人”让孩子感受道德,铭记终身
64岁的美国老先生Palph Singh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故事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几个字写在他名片的背面。
“我喜欢讲故事给我的两个孙子听,在我精心挑选的故事里,他们能发现各种美德。后来,我去了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学校,教那里的老师讲各种故事,希望通过他们让孩子们在学校听到好的故事,就像在家里围在餐桌前听爸爸妈妈讲故事那样。” Palph Singh老先生眯着眼睛微笑道。
他娓娓道来一个“大象和流浪狗”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有一头御用大象,它被饲养员喂得很好。每当大象“酒足饭饱”后,周围的流浪狗就会跑来吃它剩下的食物。有一天,一只极其瘦小的流浪狗来到大象的食盆前,小小地吃了一口,远不及其他狗的十分之一。大象没想到世上还有胃口如此之小的动物,就给小流浪狗取了个名字“小不点儿”。大象和“小不点儿”成了好朋友。可有一天饲养员的朋友将“小不点儿”买回了家,大象从此一蹶不振。国王望着日渐消瘦的大象很是担心,派人请医生来为大象看病。医生告诉国王:“大象没有生病,只是很思念它的好朋友。”国王下令让“小不点儿”回来。大象恢复了神采,快乐地用鼻子轻轻卷起小不点儿放到脊背上,任由小不点儿在上面撒娇玩闹……“看吧,真正的友谊可以跨越等级、贫富、强弱等等,这也是上天给我们的最伟大的礼物之一!”
老先生意犹未尽:“从前有个聪明的国王,他从百姓的言行中,敏锐地观察到了一些负面现象:攀比、敲诈、谩骂等等。国王想到了一个计划,他把百姓的孩子们都送到了一个秘密的孤岛上。在岛上,孩子们随时都可以看到漂亮的花、吃到香甜的水果,但如果一下子拿得太多的话,花儿会枯萎,水果也会干瘪;同时,如果孩子生气的话,清澈的山泉水也会马上消失。几个月后,孩子们学会了分享鲜花和水果,微笑对待他人。国王很开心,准备送孩子们回去,但孩子们不乐意回去,因为他们的家长还在尔虞我诈中生活。‘正因为这样,你们才更要回去,只有你们才能改变他们,教会他们微笑、分享和善良。’国王告诉孩子们。”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我们对理想国的定义是一样的——只要有爱,处处都是桃花源。分享、节制和微笑永远是爱的种子,对别人仁慈其实是对自己仁慈。”
“让你的孩子听听童话故事吧!”Palph Singh老先生捋了捋黑白相间的长胡须,意味深长地说道。“这次到中国来,也是为了讲故事,孩子们枯燥的课本已经够多的了,鲜活的故事可以引导他们朝着更积极、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当故事走进学校,孩子们和老师围坐在一起,他们的心才靠得最近,心灵的教育就从这里起航。”
道德即未来——
全世界解决“21世纪焦虑”的必修课
“物质与精神,两者要同时发展,绝不是先后的关系,而是飞机的两翼、铁轨的双道、人的左右臂膀。在未来,没有精神、没有道德、没有灵魂的人和国家,将会没有未来。”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目前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院的戴霞宁对记者说。
“小悦悦事件”引发中国人对道德、良知的反思。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山东师大客座教授于天龙在美国生活了15年,最近在国内休假,他对记者说:“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轧,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却视而不见,未施援手。如果说一个路人的冷漠可以归结为个例,那么18名路人‘不约而同’的漠视则多少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滑坡。当代社会对于利益的过度强调,使得人与人之间日益隔阂,加剧了人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
卓德坦言他也知道“小悦悦事件”,“我认为,这在中国应该是极个别的事情,但既然发生了,就是一个提醒,提醒大家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应该如何改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面临丰富的物质条件,就可能产生索取过度、内心苍白、道德滑坡甚至迷失的问题。道德教育是全世界的命题,道德危机是21世纪全世界共同的焦虑,走出危机是全人类的必修课。”
“而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道德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者应该充满爱心和智慧,让孩子们感到,做有道德的人不仅不难,而且快乐而宁静。”于天龙说。
“道德不是空中楼阁般的观念,而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道德教育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于教授说。“在美国,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专门的课程和老师来做道德教育,他们讲究的是顺其自然地渗透,特别是为人师表的老师要在各种细节上给学生做好榜样。此外,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很多良好习惯、高尚道德的养成要依靠父母,比如早上起床后见人要说‘早安’,男孩子要有绅士风度,女士优先等等,都是家庭教育的内容。”
“现在很多中国人都去国外旅游,购买名牌,这说明中国在高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一种焦虑。其实,欧洲人并不看重名牌,相当多的欧洲中产更注重家庭生活、健身旅行、音乐艺术修养,还有就是志愿服务,在社区做义工是他们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和吃饭睡觉一样。”卓德说。
“有道德的人有未来。真正富有的人,不在于拥有大房子、名牌车,而在于拥有健康、道德而快乐的灵魂:我开不开心?别人会不会爱我?会不会尊敬我?我会不会相信我身边的人?我身边的人会不会相信我?我是否还保持一颗童心?”卓德先生的这一连串文句,字字玑珠,落在人的心坎上;而仰望星空时,这些问题则一一逼问人们的内心。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