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三章[译文评注]

作者:康熙来源:中华励志网 2008-10-14

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三章(目录索引)

唐汉 译注

好学多问遍求名师     日进日新精进永固

希贤希圣谁能阻挡     虚心向学习人之善

研读古书审其大义     一字未明必加寻绎

知书明理贵在贯通     知之为知不知为非

循规蹈矩才是真孝     体贴君亲忠出至诚

父祖之基不可易视     不为书愚不为书欺

博采众长垂示永久     顺适为安自然为孝

冠帽尊贵放置有序     权变为雄惟时惟事

礼用和贵齐家治国     远近之道皆宜深省

昏定晨省不可拘泥     宽严兼济使人之要

约束下人禁其滋事     严饬则爱娇纵则害

家居闲谈善行良言

相关文章:

康熙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译文·评注]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好学多问 遍求名师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训曰: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学惟以经书为要,至于诗文则在所后。及至十七八,更笃于学。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朕少年好学如此,更耽好笔墨。有翰林沈荃素学明时董其昌字体①,曾教我书法。张、林二内侍俱及见明时善于书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书法有异于寻常人者,以此。

「注解」

①沈荃:字贞蕤。江南华亭人。进士出身。康熙朝用为侍讲、侍读、日讲起居注官、国子监祭酒等。曾教授康熙书法。董其昌(1555-1636年):字元宰,号思白。华亭人。明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

我八岁登上皇位的时候,就懂得努力学习。当时教我识字读书的,有姓张、姓林的二位内侍,他们都是明代读书很多的人。他们教学的主要内容只以经典书籍为主,至于诗词文赋,就列在经典著作的后面了。到了十七八岁,我更加笃志于学习。每天未理政务之前,五更就起床诵读;天晚了政务之事告一段落,稍有闲暇,又与人探寻、切蹉学问。最终由于我过度劳累,咳出来的痰中带着血丝,即便如此,我的学习也从没有放松或间断过。我在少年时代就是这样好学苦读,而且还特别喜欢书法。当时有位名叫沈荃的翰林,他学的是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书法字体,曾教过我书法。张、林二位内侍,当年同明代擅长书法的人有交往,也经常来指点我。

所以我的书法和一般学书法者有所不同,原因就在此。

「评语」

康熙皇帝出生于帝王之家,按理来说,教育应受到重视。但是,与一般人想像相反,由于他在童年时期不受父亲顺治皇帝喜爱,即位之后,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又从固有的民族偏见出发,“甚厌汉语”,几个辅政大臣也把开发康熙皇帝智力视为对自己权力的威胁,因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但无人为他聘请名儒教授汉文,甚至也没有正式的师傅为他教授满语。这样,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宫女、宦官便成了他的最初的启蒙塾师。其中,为他教授满文的,是一位名叫苏麻喇姑的宫女;教他汉文的,则是姓张和姓林的两个太监。张、林二太监原来都是读书士人,明朝末年,自幼入宫,成为宦官。在他们的辅导下,至康熙八年时,康熙皇帝学完了“四书”。这些成就,对于注重子孙早期教育的汉人官宦来说,固然不值一提,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能将康熙皇帝培养到如此水平,对于教者和学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成绩。由于张、林二人原是读书人,明朝末年,又亲身在宫中供役多年,熟谙掌故,因而在教读康熙皇帝汉文书籍之暇,还给他介绍了许多明末宫廷轶闻逸事。这些故事,内容真实,情节生动,极便于年幼的康熙皇帝理解和接受。

也许正是这样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年幼的康熙皇帝的求知欲望,促使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向人求教,希望从书中和年长者口中得到自己所不知道的新鲜事。

康熙十年四月,开始日讲,请了不少通熟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的翰林官员充任讲官。此后不久,他又先后选拔一些翰林入值南书房,辅导自己读书写字。至此,康熙皇帝才算有了自己的正式教读师傅,学习环境和条件都大为改善。这些官员与康熙皇帝谊属君臣,情同师友,他们的思想风貌、兴趣爱好、教养对康熙皇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学习传统治国理论并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同时,出于治理国务的需要,康熙皇帝也十分热爱自然科学。当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已在世界明显处于领先地位,为了在华传教方便,许多西方国家也先后派遣兼有专技的传教士来华。这样,为了学习先进的自然科学知识,康熙皇帝便成了第一个配备外籍教师的中国帝王。

日进日新 精进永固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大凡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也,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而不学,则终无成矣。所以,初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又贵有勇猛精进之心,尤贵精进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译文」

《易经》上说:“日日更新可称得上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或一种极高尚的品德。”喜欢学习的人应当天天都有所进步,才能不虚度光阴。大凡人世间每一种技艺,开始学习的时候,其难度往往使人忍受不了,就好似万万办不成的。如果因此放弃而不再学下去,那终将是一事无成。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可贵的是要有一经决定就不再改变的意志,还要有不断追求上进的恒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要有一种言行一致、固守正道、誓不后退的决心,那么又有哪一种技艺学不到手呢?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468x60, 创建于 08-8-27 */

google_ad_slot = "7958292499";

google_ad_width = 468;

google_ad_height = 60;

//-->

「评语」

孟子说:“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说明一个人要想创立大事业,必须先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炼心性,然后才经得起巨浪的冲击,担当起“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

一个奋斗者的一生可能会走弯路,但只要认识正确,不停脚步,终将会有所成就。

做事做人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功德圆满,功成名就的,平时不抓紧时间积累知识,不注意修身养性,指望临时受用不可能有长久的效果。古来名将驰骋千军万马之中而泰然自若,熟用兵法韬略运筹帷幄,虽说经常出入于九死一生之中却仍能悠闲自得毫不仓皇,这就说明“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闲中不放过,静中不落空”的功用,“临阵磨枪”、“临渴掘井”是不能从容应敌的。

希贤希 圣谁能阻挡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圣人一生只在志学一言。又,实能学而不厌,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千古圣贤与我同类人,何为甘于自弃而不学?苟志于学②,希贤希圣③,孰能御之?是故志学乃作圣之第一义也。

「注解」

①“子曰”句:见《论语。为政》。②苟:如果。③希贤希圣:指希望达到圣贤的境界。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贯穿圣人一生的一句话,就是“立志于学习”。

另外,真正能够做到学习了但时时不感到满足,这就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的原因。

自古以来的圣贤和我们都是同一类人,为什么要甘心于自暴自弃而不好好学习呢?假如有志于学习,希求达到圣贤境界的愿望又有谁能够阻挡得了呢?因此说,立志于学习是作为圣人的第一要义。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在闲暇的时候不要轻易浪费宝贵时光,要利用空闲读书,等到忙碌紧张时就会有受益不尽之感;当安闲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等到大批量的工作一旦到来才会有从中得利之感;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在无人处却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怀,既不生邪念也不做坏事,专心致志于学习,那你在众人面前,在工作中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

虚心向学 习人之善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①。朕生性好问。虽极粗鄙之人②,彼亦有中理之言③。朕于此等处决不遗弃,必搜其源而切记之,并不以为自知自能而弃人之善也。

「注解」

①盈:满。此处作自满解。②粗鄙:粗野鄙陋。③中理:合理。

「译文」

人虚心,那么他的学习才有进步,自满了,他的学习就要落后。我天性好问,即使是没有文化的下等人,他们有时也能说出非常有道理的话。而我对于这些没有文化的下等人的言论决不嫌弃,一定要寻根究底地问出个来由,并好好地牢记在心,并不认为自己懂得了,也有能力了,就放弃学习别人的长处。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468x60, 创建于 08-8-27 */

google_ad_slot = "7958292499";

google_ad_width = 468;

google_ad_height = 60;

//-->

「评语」

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质。

即使是为国家立下大功,成为天下崇拜的英雄伟人,假如自己产生自夸功勋的念头,把自己沉浸在一个荣誉的花环中,不思进取,那么,大功不但会在自傲中丧失,说不定为此还会招来意外的祸。俗话说“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所以做人必须切实排除这个“满”和“盈”字。

研读古书 审其大义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①,所谓一以贯之也②。若其字句之间,即古人亦互有异同,不必指摘辩驳,以自伸一偏之说③。

「注解」

①审:仔细观察、研究。②一以贯之:用一种道理贯穿于事物之中。③伸:陈述,说明。偏:片面。

「译文」

阅读古代人的书籍,应该仔细研究它的主要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所谓的贯穿于事物之中的一种道理。至于书中字句之间的问题,即使是古人也各不相同,不必寻章摘句加以辨析反驳,用来证明自己的一家之言。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要求儿孙后代在读书时应注意书本的中心思想,切不可沉溺于章句辞藻,在形式问题上钻研,更不可执拗地与他人辩驳或者至死不悟地考证。寻求“微言大意”是考据学家的事,而不是君王的所作所为。

一字未明 必加寻绎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①,必加寻绎②,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③。不特读书为然,治天下国家亦不外是也。

「注解」

①间:间或。②寻绎:推求,探索。③明惬:明白,快意。

「译文」

我从小读书,倘若读到其中有一个字不明白,就一定要多方探寻、究问,把它弄到彻底明白,心里才踏实。不仅读书是这样,治理天下国家也毫不例外。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事做人,都应该一丝不苟,寻根究底。事实上,正是这些最基本最粗浅的日常道理,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作为;作为君王的品性,则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安危。如此,又怎么能说是小道理呢?

知书明理 贵在贯通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则失俱无可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特思索矣。

「译文」

读书以明白事理最为要紧。事理明白了,那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一切是非邪正就自然而然能够分辨出来。遇到有疑难的事,只要按照道理大胆去做,那么不论事情是成功或是失败,都能无愧于人。《尚书》上说:“学习古人的教诲,就有收获。”大凡古圣贤的经典著作,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有很深刻的道理在其中,读书时便应当留心去体会,这些地方可以为我所效法,这些地方我应该注意,引以为戒。时间长了,就能够完全领会书中的意旨,那么碰到事情,脑子里就立即能够有所反应,想出办法来,而不用你特意去思索了。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这一段话主要是讲读书与明理的关系。古代典籍积累了前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确实可以借鉴。不过,更重要的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辅相成。关于这点,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知之为知 不知为非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人多强不知以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见高年人,必问其已往经历之事而切记于心,决不自以为知而不访于人也。

「译文」

人大多不懂而装懂,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此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自小就是按照孔子的教导这样做的。我每每见到年事已高的人,一定要问问他们以前经历的事,并把他们谈的事牢记在心中,决不自以为知道了,就不去请教、询问别人。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不懂装懂,甚至强词夺理,这种人只能自害其身。康熙谆谆教诲子孙,切勿不懂装懂,必须向比自己年高的长者请教学习,这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正确态度。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循规蹈矩 才是真孝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合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其可谓真孝者矣。

「译文」

一个人要尽到孝道,讨得父母的欢心,不在于穿衣、饮食方面对他们的奉养。只有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一举一动符合古人所教诲的道理,以此告慰父母而得到父母的欢心,才称得上是真正孝顺的人。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468x60, 创建于 08-8-27 */

google_ad_slot = "7958292499";

google_ad_width = 468;

google_ad_height = 60;

//-->

「评语」

中国古代有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这套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固然有其落伍之处,但许多道理在日益重视金钱的现在,仍不失其现实作用。不论是敬老尊贤的公德意识,还是养儿防老的反哺思想,对稳定社会都有着积极意义。人生在世,对朋友有友爱之情;在家里,安享天伦之乐,正表现出人的一种善良美好的本性。正是这种家庭人伦之爱,维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传统。

这种爱是自然的,是金钱权力所不能交易到的,是不存在恩惠观念的,是感情生活中的一块净土。康熙皇帝在这篇庭训中告诫儿孙,真正的孝道不仅是从生活上侍奉老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行和孝心对社会尽其责任,使父母为之感到欣慰和骄傲。应该看到,这种孝道所包含的内在道理,除去其宣扬忠孝的封建统治思想之外,也是今天社会所应提倡的。

体贴君亲 忠出至诚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为臣子者,果能尽心体贴君亲之心①,凡事一出于至诚,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

昔日太皇后驾诣五台②,因山路难行,乘车不稳,朕命备八人暖轿③。太皇太后天性仁慈,念及校尉请轿步履维艰④,因欲易车。朕劝请再三,圣意不允,朕不得已,命轿近随车行。行不数里,朕见圣躬乘车不甚安稳⑤,因请乘轿,圣祖母云:“予已易车矣,未知轿在何处,焉得既至?”朕奏曰:“轿即在后。”随令进前。圣祖母喜极,拊朕之背称赞不已曰:“车轿细事,且道途之间,汝诚意无不恳到,实为大孝。”盖深惬圣怀而降是欢爱之旨也。可见,凡为臣子者,诚敬存心,实心体贴,未有不得君亲之欢心者也。

「注解」

①君亲:指皇帝和父母。②驾:帝王的车乘。五台: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东北。③暖轿:有帷幕遮盖之轿。④校尉:指卫士。请轿:指为皇上等抬轿。⑤圣躬:皇帝的身体。此处指太皇太后的身体。

「译文」

凡是作为臣下、人子的,确实能尽心体贴国君、父母之心,做什么事情都能出自真诚,那么,决不会得不到国君和父母的欢心的。原先,我祖母驾幸五台山,因为山路难行,坐车不稳妥,我就命人准备了八抬暖轿。我祖母天性仁慈,考虑到抬轿的侍卫们行走困难,因而要改轿为车。我再三请求,她不答应,不得已,我只能命轿跟随在车后面行走。走了没几里路,我注意到祖母坐在车里不怎么安稳,因而还是恳请她坐轿,祖母说:“我已经换乘车了,不知道轿在哪里,哪能马上就到?”我启奏说:“轿就在后面。”随即就命令把轿抬到祖母跟前。祖母高兴极了,抚摸着我的背,对我称赞不已说:“车、轿都是些小事情,况且是在路途之中,但是你的诚恳之意却是无微不至,这实在是大孝顺。”这是由于事情做得合乎祖母的心愿因而赐下来的欢爱意旨。可见作为臣下、人子者,真心的敬爱,实在的体贴,没有得不到国君、父母的欢心的!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468x60, 创建于 08-8-27 */

google_ad_slot = "7958292499";

google_ad_width = 468;

google_ad_height = 60;

//-->

「评语」

篇中告诫儿孙,为臣为子者,必须细心体察君王或父母的意愿和要求。在这里,封建统治者有意地将忠君和孝亲联系在一起,其目的,乃是希冀封建王朝和伦理纲常代代相传。但其中的某些道理,时至今日仍有其积极意义!

父祖之基 不可易视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赖祖父福荫①,天下一统,国泰民安。远方外国商贾渐通,各种皮毛较之向日倍增。

记朕少时,贵人所尚者,惟貂,次则狐天马②之类,至于银鼠③,总未见也。驸马耿聚忠着一银鼠皮褂,众皆环视,以为奇珍。而今银鼠能值几何?即此一节而论,祖父所遗之基,所积之福,岂可易视哉!

「注解」

①祖父:指清太宗皇太极。②:美。天马:骏马。狐天马,似指名贵狐裘。③银鼠:状颇类鼬,耳小,毛短,其色洁白,皮可御寒,极贵重。

「译文」

依靠祖父荫庇,国家天下统一,国泰民安。远方外国商人来做买卖的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皮毛流通比以前成倍地增加。记得我小时,王公贵人中最时尚的,只有貂皮,其次就是各种狐裘,至于银鼠皮,是见不到的。当时驸马耿聚忠穿了一件银鼠皮褂子,大家都围着看,当作奇珍异宝。但现在银鼠能值几文钱?就这一点而论,祖父所遗留下来的基业,所积下来的福祉,怎么能够轻率地对待呢?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468x60, 创建于 08-8-27 */

google_ad_slot = "7958292499";

google_ad_width = 468;

google_ad_height = 60;

//-->

「评语」

一米一线,当思来之不易;一物之用,当思先辈创业之艰辛。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谆谆告诫儿孙,必须重视祖父开创的基业和积下的福气,必须惜福和不忘祖辈艰辛。教导儿孙不忘过去,不忘祖先才能惕厉自己,才能国泰民安。

不为书愚 不为书欺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即如董子云①:“风不鸣条②,雨不破块③,谓之升平世界。”果使风不鸣条,则万物何以鼓动发生?雨不破块,则田亩如何耕作布种?以此观之,俱系粉饰空文而已。似此者,皆不可信以为真也。

「注解」

①董子:董仲舒(前179-前104年),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专治《春秋公羊传》。极力推崇儒术,抑黜百家,开其后一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为正统的局面。后人尊称为董子。著有《春秋繁露》等书。②“风不鸣条”句:见董仲舒《雨雹对》:“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鸣条,指风吹动树枝发出声音。③破块:指暴雨毁伤农田。

「译文」

大凡看书而不为书所迷惑,才称得上是明智。像汉代董仲舒所说:“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雨水不会冲毁土壤,称之为太平之世。”果真风吹不会使树枝发出声响,那么天地万物靠什么来使它们得到激发、生成呢?雨水不会冲毁土壤,那么田地怎么耕作播种呢?从这些地方看来,都是一些貌似好听而经不起推敲的空话罢了。像这样的话,都不要信以为真。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468x60, 创建于 08-8-27 */

google_ad_slot = "7958292499";

google_ad_width = 468;

google_ad_height = 60;

//-->

「评语」

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相信,就放弃个人的独特见解;也不要因个人好恶,固执己见忽视别人的金玉良言。事物总是相对的,什么事一旦过度便变质。人固然要有从善如流的习惯,但决不是人云亦云。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真理还在少数人手中,该坚持的原则决不可动摇。不过有时自己的见解也未必高明,那时就应本着谦逊的态度多听人家的话。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在能否明辨是非,认识大体,在众多议论中保持清醒,在清醒中审时度势,做出正确决策。

博采众长 垂示永久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训曰:朕自幼留心典籍,比年已来所编定书约有数十种①,皆已次第告成。至于字学②,所关尤切。《字汇》失之简略③,《正字通》涉于泛滥④。兼之各方风土不同,语音各异,司马光之《类编》⑤,分部或未明;沈约之声韵⑥,后人不无訾议⑦;《洪武正韵》多所驳辩⑧,迄不能行,仍依沈韵。朕参阅诸家,究心考证,如我朝清文以及蒙古、西域、洋外诸国,多从字母而来,音虽由地而殊,而字莫不寄于点画,两字合作一字,二韵切为一音⑨,因知天地之元音发于人声紒紛矠,人声之形象寄于字体。故朕酌订一书,命曰《康熙字典》紒紜矠,增《字汇》之阙遗,删《正字通》繁冗,务使详略得中,归于正当,庶可垂示永久云紒紝矠。

「注解」

①比年:近年。②字学:研究文字形、音、义之学。③《字汇》:字书。十四卷。明梅膺祚著。④《正字通》:字书。十二卷。清张自烈著。泛滥:指内容庞杂。⑤《类编》:文字学著作。十五卷,每卷各分上、中、下,故亦称四十五卷。宋王洙、司马光编。⑥沈约(441-513年):南朝声韵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于声韵主“四声八病”之说。著有《宋书》、《四声韵谱》等。⑦訾议:非议。⑧《洪武正韵》:韵书。简称《正韵》,十六卷。明洪武时乐韶凤、宋濂等奉诏编撰。驳辩:辩论是非,否定他人的意见。⑨切:以二字切合成一音。唐以前韵书称反,宋以后称切,合称反切。此处指拼音。紒紛矠元音:此处指最早的声音。紒紜矠《康熙字典》:清代官修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撰。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故名。紒紝矠垂示:留给后人示范。

「译文」

我从小就留心对经书典籍的学习,近年来主持编写已成稿的书大约有几十种,都已经陆续完成。至于对文字形、音、义等的研究,我更是密切关注。明朝人梅膺祚所著的《字汇》一书,缺点在于过于简略,本朝人张自烈所著《正字通》涉及的内容不免过于庞杂。加之中国各地风土人情不同,语音也各不一样,因此,宋朝司马光的《类编》,各部分的分类间或有不清楚的地方;南朝沈约的声韵学说,后代人也对它有所批评;明代的《洪武正韵》对他书的意见多所否定,但却未对音韵提出正确读法,因此并未流行开来,人们还是依照沈约的音韵去正音。我阅读,参照了各家的意见,潜心推究、考证,发现如本朝的满文以及蒙古文、西域文、海外各国的文字,大都是从字母拼读而来,发音虽然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但字的形体无不是由点、画构造而成,两个字母合成一个字,两个韵可以反切成一个音。因而我懂得了天地最早的元音,是由人声所形成的;人声的形象就是借助于字体来显示出来的。所以,我考虑要编一部字典,名为《康熙字典》,补充《字汇》的缺漏,删削《正字通》的繁琐、芜杂,一定要使它详细适度,成为一部比较正确、适用的工具书。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留给后人作为典范了。

「评语」

康熙晚年对修书最感兴趣,成果也以晚年最多。他一生自撰及组织才能之士编纂的书籍达六十余种,其中绝大部分在五十岁之后完成。修书之所以成为康熙晚年“最乐之事”,并非单纯出于兴趣,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康熙治国数十年,建树甚多,成效卓著,守成、创业之功绩,举世公认。因此,他珍惜自己的事业,总结治国之经验,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他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君主,深知科学文化的价值不可忽视,因而肯下功夫、花工本进行整理,使之发扬光大。他的思想是深邃的,经验是丰富的,留给后人的是一笔最宝贵的遗产。他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治国,都十分认真,并投入全部精力,自信每个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这一切,使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写出来、留下去的强烈欲望,如蚕吐丝,欲罢不能。康熙晚年亲自组织纂修的书籍,不乏传世之作。如《清文鉴》、《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子史精华》、《佩文韵府》、《骈字类编》、《广群芳谱》、《律历渊源》等,已成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修成的《康熙字典》,吸收历代字书的有益成分,并加以补充和发展。其突出特点是:1。收字最多,达47035字;2。

在辨形、注音、释义、引例等方面,都比以前字书完备、细密、实用;3。编排体例采用明代字书行之有效的部首检字法,并将部首及部中之字均按笔画为序,查阅较为便捷。

这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从细小做起,完成大一统的伟大抱负。

顺适为安 自然为孝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训曰:尝观《宋史》,孝宗月四朝太上皇①,称为盛事。孝宗于宋固为敦伦之主②,然而上皇在御③,自当乘暇问视,岂可限定朝见之期?朕事皇太后五十余年,总以家庭常礼出乎天伦至性④,遇有事奏启⑤,一日二三次进见者有之,或无事即间数日者有之。至于万寿诞辰、嘉时令节,朕备家宴,恭请临幸。则自晨至暮,左右奉侍,岂止月觐数次!朕巡狩江南⑥,出猎塞北,也随本报三日一次恭请圣安外,仍使近侍太监乘传请安⑦,并进所获鹿、狍⑧、雉、兔、鲜果、鲜鱼之类。凡有所得,即令驰进,从不拘定日期。且朕侍皇太后家人礼数,以至顺适为安,自然为乐,并不以朝见日期限定礼法而称孝也。

「注解」

①孝宗(1127-1194年):指宋孝宗赵眘(古“慎”字)。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赵构无子,立为皇太子,在位二十七年。月四朝:每月四次朝见太上皇。太上皇:一般指皇帝父亲生时的称号,也用于禅位后的先帝。这里指禅位后的宋高宗赵构。②敦伦:勉力于伦常。

③在御:在位,在世。④至性:纯厚的性情。⑤奏启:向上请示报告。⑥巡狩:同巡守。

帝王离开国都巡行境内。⑦乘传:古代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此处指驿传。⑧狍:大鹿。

「译文」

我曾经阅读《宋史》,《宋史》记载宋孝宗每月要四次朝见太上皇,并把它称为盛美之事。

宋孝宗在有宋一代,固然算得上是敦厚、笃于人伦的国主,但是太上皇还健在,就应当抽出时间,随时随地去探望、问候,怎么能够限定一个朝见的时间呢﹖我侍奉皇太后五十多年,总是保持着家庭日常的礼节,一切做法都出自天伦的本性,遇到有事需要禀告的,一日拜见二三次的情况也有;没有什么事间隔几天才去拜见的情况也有。至于皇太后的诞辰、嘉庆的日子、节日,我准备了家庭宴席,恭请太后临幸。从早到晚,我都在她身边侍奉,岂止一个月去拜见几次!我巡视江南,到边塞去狩猎,随着三天一次的奏折附上我对太后的恭敬问安之语,并且还经常派身边的侍从太监借助驿传去向太后请安,并呈献上我捕猎所得鹿、野鸡、鸭兔以及新鲜水果、鲜鱼等。只要获得什么,我即派人快马给太后送去,从来不限定什么日期。我侍奉皇太后按照家庭的礼节,仅以恭顺安适为好,以自然、不造作为快乐,并不认为定下日子去拜见、执行这些礼法才是孝顺。

「评语」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相当重要的伦理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子女而言,孝是衡量每一位作为人子者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在先秦儒家典籍中,对孝的推崇,在相当程度上强调的是:孝要出自,出自子女对父母亲的一种深厚的爱。孔子的“色难”说法(见《论语。为政》),在认为侍奉父母,时时刻刻做到和颜悦色是件难事的同时,指出孝顺的儿子对于父母只有深爱,才能不烦不恼,总是保持愉悦之色。康熙的这则庭训,就是对先秦儒家伦理规范的一种发挥。“顺适为安,自然为乐”,即不拘泥于孝的形式,而注重于内心的情感,其理论的核心是正确、合理的。

冠帽尊贵 放置有序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冠帽乃元服最尊。今或有下贱无知之人,将冠帽置之靴袜一处,最不合礼。满洲从来旧规,亦最忌此。

「译文」

冠帽是头部服饰中最尊贵者。现今有一些下贱无知之人,把冠帽和鞋袜放在一起,是最不合礼仪的行为。按照我们满族自古以来的旧规矩,也是最忌讳这样做的。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468x60, 创建于 08-8-27 */

google_ad_slot = "7958292499";

google_ad_width = 468;

google_ad_height = 60;

//-->

「评语」

帽子和靴袜不可放置在一起,这是传统的“礼”和满族的旧规所规定了的,康熙在诸如此类小事上特别讲究,正是为了宣扬和实行上下有别、尊卑有礼的封建等级观念,以此作为王权统治的基础。

史载:春秋时期,晋国的智伯瑶联合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围晋阳城。赵国顽强抵抗,三年没有被攻下。后来,赵国的公卿襄子派谋臣张孟谈夜里出城,策反韩、魏与赵联合,反戈一击消灭了智伯瑶。

赵襄子论功行赏,有五人获赏,其中高赫第一个受赏。张孟谈问道:“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立什么大功,现在为什么先赏他?”赵襄子说:晋阳被围,国家危在旦夕,群臣傲慢无礼,只有高赫不失君臣之礼,恭恭敬敬,因此先赏他。孔子听说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赏一人而使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忘记礼节了。”

孔老夫子对礼节如此看重,康熙帝对礼仪细节特别讲究,其用意完全一样。

权变为雄 惟时惟事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古人有言:“反经合理谓之权①。”先儒亦有论其非者。盖天下止有一经常不易之理,时有推迁,世有变易,随时斟酌、权衡轻重而不失其经,此即所谓权也。岂有反经而谓之行权者乎!

「注解」

①反经:意为不合于常法,权宜行事。

「译文」

古人说:“不合于常法却合于事理,这就叫做权宜或权变。”以前的儒家也曾论述过这种做法不尽合理之处。因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经常存在而从不变的法则,时间迁移,世事变易,随时比较权衡轻重、主次,但又不能丢掉那经常不变的法则,这就叫做“权”。哪有什么既违反亘古不变法则,而又称之为运用权宜的情况呢?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篇中告诫儿孙,时间在不断推移,世事多变,因此制定政策要随已变化的情况而变化,但法则——封建伦理秩序却是永远不会变的。在这里,最高统治者关于处变策略的认识,通权达变而不背离基本法则的处事方式等,不无辩证法的色彩。但所谓“行权不能反经”的说法,却未跳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模式。究其原因,是未认识到封建社会形态终究要被历史淘汰。

礼用和贵 齐家治国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有子曰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盖礼以严分,而和以通情分。严则尊卑贵贱不逾,情通则是非利害易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一不由于斯?

「注解」

①有子:即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

「译文」

子有说过:“推行礼时,‘和’是很重要的。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以礼、和兼用为最好。

假如每件事无论大小都用礼节秩序而不用亲和情谊,就会有些事行不通。懂得‘和’并实行调和,但是不用‘礼’来节制也会行不通的。“这是因为”礼“主要是以严辨别,而”和“则是以交流感情来区分。严,则尊卑贵贱互相不能超越;情通时,即便事关是非利害关系也容易理解。要想整治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定好天下,没有一样不是通过”礼“与”和“的兼用来达到目的的。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468x60, 创建于 08-8-27 */

google_ad_slot = "7958292499";

google_ad_width = 468;

google_ad_height = 60;

//-->

「评语」

康熙饱读史书,而且有多年的历政经验,因此,他对于礼节秩序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在庭训中,他告诉儿孙:要行“礼”制,必须尽力做好人“和”的工作。因为“礼”是原则,“和”是策略,以严格区分尊卑贵贱上下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礼”是丝毫不能违反的,但不采用调和人心的策略,得不到别人内心的爱戴,礼是不易推行的。若强行之,则带来暴政的味道。

因为,礼作为他人行为的规范,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约束,对欲望的压抑。如果不能让他人自觉自愿或者是心甘情愿地执行,则必须强制行之了。

远近之道皆宜深省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孔子云:“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①此言极是!朕恒见宫院内贱辈,因稍有勤劳,些须施恩②,伊必狂妄放纵③,生一事故,将前所行是处尽弃而后已。及远置之,伊又背地含怨。古圣何以知之而为是言耶!凡使人者,皆宜深省此言也!

「注解」

①逊:恭顺,谦逊。②些须:少许,一点点。③伊:他或她。

「译文」

孔子说:“惟有女人和小人是很难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对你不尊敬;疏远他们,他们就会对你埋怨不已。”这句话对极了!我常看到宫内的那些下人,因他们稍稍表现勤劳,做主子的施给他们一点点恩惠,他们就会变得狂妄放肆起来,势必生出一件什么事故来,非要把此前留下的良好印象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等到疏远他们,将其冷落一旁时,他们又会背地里含怨诉苦。孔圣人从何得知这类情况而讲出这样的名言呢?但凡差使人者,都应该深刻理解这句话!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妇女及劳动人民极端蔑视的态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应该坚决摒弃。康熙对孔圣人的这句话奉为圭臬,或许是有感于宫闱之中尔虞我诈的斗争,或许是对某些“被使”之人的不满,但不管如何,这种封建统治阶级的恶劣思想是必须批判的。

昏定晨省不可拘泥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记》云:“昏定晨省”者,言为子之所以竭尽孝心耳。人当究其本意,不可徒泥其辞,必循其迹以行之,如朕子孙众多,逐日早起问安,汝子又早起问汝之安,日暮如此相继问安,不但尔等无饮食之暇,即朕亦将终日不得一饭之暇矣,决非可行之事。由此观之,凡人读书俱究其本意,而得之心可也。

「译文」

《礼记》上说:“早晚问安”,是说作为儿子的应该对父母竭尽孝心。对于这句话,应当推究它的本意,不能够仅仅拘泥于字面的解释,一定要遵循本意的轨迹去实践。比如我有众多的子孙,你们每天都早起向我问安,你们的儿子又早起向你们问安,到了傍晚又是如此这般的问安,这不仅仅你们连饮食的时间都没有,就是我也将整天得不到吃一顿饭的时间,这是绝对不能实行的事。从这一点看来,凡是人读书都应该推究作者著书的本意,领会在心中,这才是可行的。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篇中告诫儿孙,“昏定晨省”只是一种表示孝心的形式,重要的不是形式,而在于对老人是否竭尽自己的真心。读书也是这样,一定要领会书中的基本思想,而不是专门在章句辞藻上下功夫。议论如此浅显,但实质上十分深刻。

宽严兼济 使人之要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为人上者,使令小人固不可过于严厉,而亦不可过于宽纵。如小过误,可以宽者即宽宥之;罪之不可宽者,彼时则惩责训导之,不可记恨。若当下不惩责①,时常琐屑蹂践②,则小人恐惧,无益事也。此亦使人之要,汝等留心记之!

「注解」

①当下:当时。②琐屑:繁细。蹂践:蹂躏,践踏,摧残。

「译文」

作为统治者,在使唤下人时,不可过分地严厉,也不可过于宽容、放纵。如果他们有小的过错,能够宽容时就要表示宽容饶恕;假若他们犯了不可饶恕的大过失,那么就要惩罚、责备并教训他们,但不要记恨在心。假使当时不惩罚他,不责备他,而在日后琐碎的事情上折磨他,就会使下人恐惧不安,无所适从,这就没有什么好处了。这也是用人的原则,你们一定要留心记住它。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康熙皇帝在管理臣下方面,是有心得体会的。在这篇庭训中,他告诫子孙,御下之道,能宽即宽,惩罚须适度;该罚当罚,罚后不再计较。最要不得的是当罚不罚,而事后却又抓住不放,耿耿于怀,弄得人人谨小慎微,无所适从。

约束下人 禁其滋事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尔等平日当时常拘管下人,莫令妄干外事,留心敬慎为善。断不可听信下贱小人之语。彼小人遇便宜处,但顾利己,不恤恶名归于尔等也。一时不谨,可乎?

「译文」

你们平日应当经常约束、管理下边的佣人,不要让他们胆大妄为干预皇宫外面的事,要引导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对上、对事的恭敬、谨慎和为善上面,断然不可听信那些出身低微的小人说的话。他们那些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只贪图让自己多得好处,并不顾惜把坏的名声带给你们这些主子。所以,你们一时不注意、不谨慎,让他们钻了空子,这怎么可以呢?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知道如何用人是王者之道,知道怎么办事是为臣之道。善用部下,各负其责,是治理一个国家或领导一个团体的根本大计。古代贤明有为的帝王能够用人所长,长治久安,这是一个主要条件,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严饬则爱 娇纵则害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①。看来,有一等王公之子②,幼失父母,或人惟有一子而爱恤过娇甚,其家下仆人多方相诱,百计奉承。若如此娇养,长大成人,不至痴呆无知,即多任性狂恶。此非爱之,而反害之也。汝等各宜留心!

「注解」

①饬:教导,告诫。②一等:另一种。

「译文」

作为上等人,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小加以严格教导、管束,这样才有好的结果。看来也有那么一些王公大臣的子女,他们有的是从小失去父母,或者是只有一个孩子,过度地爱护和怜惜,家里的仆人们又千方百计地引诱他们、奉承他们。像这样地娇养下去,长大成人了,即使不至于痴呆无知,也大多是任性、骄横、恶劣。这并不是爱他,相反的是害了他。你们各自应当小心为是。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溺爱不是爱孩子,从小严加管束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用之才来。宠爱、娇生惯养只能使孩子任性狂妄,这样做只会害了他们。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值得今天的为人父母者好好思考。

家居闲谈 善行良言

返回第三章(目录索引)

训曰:吾人燕居之时①,惟宜言古人善行善言。朕每对尔等多教以善,尔等回家,各告尔之妻子,尔之妻子亦莫不乐于听也。事之美,岂有逾此者乎!

「注解」

①燕居:退朝而居。

「译文」

我们闲居的时候,只应该说古人的善行、善言。我每次都教诲你们要多行善事,你们回家后也要把我的话告诉你们的妻子、儿女,你们的妻子、儿女也没有一个人不乐于听从我的劝导的。世上的好事,还有超过这件事的吗!

google_ad_client = "pub-0149582512245117";

/* 250x250, 创建于 08-2-15 */

google_ad_slot = "1196433901";

google_ad_width = 250;

google_ad_height = 250;

//-->

「评语」

家人团聚,乃人间快乐之事。如果能使家庭内保持一种向上、向善的气氛,岂不是更快乐吗?康熙在这些看起来是小事,实际关乎家教大事上格外用心。他把儒家学说中的“齐家”的思想可谓落到了实处。

相关文章:

康熙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译文·评注]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window.google_render_ad();

点击显示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