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第四章(目录索引)
唐汉 译注
相关文章:
●康熙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译文·评注]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名实相副 混淆不得
训曰: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在大位者,称其清廉可矣。若使役人等亦可加以清廉之名乎?
朕曾于护军骁骑中问其人如何①,而侍卫有以端密对者②,军卒人等岂堪当此?端密乃居大位之美称,军卒止可言其朴实耳!
「注解」
①护军:官名,指皇帝身边的护卫军官,或指京旗护军营官兵。骁骑:官名,清有骁骑参领、副骁骑参领等军官,此处当指近卫骑兵。②端密:形容一个人正直、慎密、沉静。
「译文」
评价一个人的才干、品行,应当结合他的地位高低、为官大小。身居高位做大官的人称赞他为“清廉”之官是可以的。如果给那些供人差使的下人也冠以“清廉”的美名,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曾经在近卫护军、骁骑官兵之中询问某人怎么样,我的侍从护卫人员中有人竟以“端密”这样的评语回答我,像当兵的军卒这种人,怎么可以用“端密”来称赞、评价他的为人呢?
“慎密沉静”,只是身居高位的大官才能享用的美称,至于当兵的诸如军卒之类的人物,最多只可以说他朴实罢了。
「评语」
封建秩序的模式,乃是尊卑贵贱、君臣、父子、官民各守其名分。无此,封建秩序必被打破,社会等级制度必定崩溃,社会将陷入混乱。
商鞅讲过这么几句话:“一只兔子在街上跑过,后面有百人都在追逐,并不是这只兔子可以分成百份,也不是这一百个人贪婪,而是由于这只兔子的归属没有确定。卖兔子的人满市场到处都是,行人看都不看,盗贼也不敢贸然抢夺,并不是他们不想要兔子,而是兔子已有归属,所以,名分未定的时候,尧舜禹汤这些圣贤也会满街追逐兔子,当名分确定后连贫穷的小偷也不敢盗取。”
商鞅认为,治国首先要讲名分,他说:“名分已定,国家走上大治的道路;名分不定,必然使国家通向混乱的途径。”康熙告诫子孙,当对这条封建大法心领神会。
君子三畏 没齿不忘
训曰: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故孔子曰:“君子畏天命①,畏大人②,畏圣人之言。”③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④,则不罪于朋侪⑤,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尝见高年有寿者,平日俱极敬慎,即于饮食,亦不敢过度。平日居处尚且如是,遇事可知其慎重也。
「注解」
①天命:天神的意旨。②大人:德行高尚的人,兼指大官、贵族。③圣人:指儒家的先圣孔、孟一类的人物。④长上:上司。主要是指那些年长而又有官位者。⑤朋侪:朋辈、同类之人。
「译文」
人生在世,无论是年老年少,哪怕是一时一刻,也不能不心存敬重和畏惧。所以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敬重天命,敬重德行高尚或身居高位的人,敬重圣人的名言教诲。”我们这些身居高位的人,平日里做什么事都能敬重那些年长而有高位者,那就不会得罪朋辈或同类之人,也就不会导致失误,并且对自身的修养也大有好处。我曾经见过那些年纪高的老寿星,他们平日都十分尊重和小心,即使是吃饭,也不敢过分。平日的衣食住行尚且如此,遇事,他们的慎重态度可想而知了。
「评语」
富贵无常,天道循环。一个君王虽有天下,却不知畏惧敬重,不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以为有了权就能为所欲为,以为天下永远太平而不知危亡之忧患,是自取灭亡。
古人圣哲这样说,治乱兴亡的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君子三畏就是要居安思危,慎言慎行,存不忘亡,兴不忘衰。天下非一个人的天下,惟有德者拥有之。君临天下,而欲保持神器,不让他人染指,就必须有这种忧患之心,施政为国,行事为民。这种敬畏意识不仅对古代帝王们,对今人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天道好生 仁爱为本
训曰:天道好生①。人一心行善,则福履自至②。观我朝及古行兵之王公大臣,内中颇有建立功业而行军时曾多杀人者,其子孙必不昌盛,渐至衰败。由是观之,仁者诚为人之本欤!
「注解」
①天道:指冥冥中支配人类命运的天神意志。也可指自然法则。
②福履:即福禄,指福分和禄位。
「译文」
上天的意志是爱惜生灵。人如果一心一意去做善事,那么福分和禄位就会自己到来。纵观我大清朝和古代带兵打仗的王公大臣,其中颇有一些人建立了功业,但却因为领军作战时杀人太多,他们的子孙一定不会兴盛,会逐渐地走向衰败。由此看来,仁确实是做人的根本啊!
「评语」
康熙皇帝幼失怙恃,未曾像常人一样得到足够的父母亲情之爱,只是在祖母孝庄文皇后和嫡母孝惠章皇后的精心抚育下,才得成人。作为一个孤儿,康熙皇帝认为,祖母和嫡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不只是理所应该,也是一种超逾常格的赐予。对此,自己不但应该终生不忘,并且还应该加倍地予以补偿。正是幼年时期的这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康熙皇帝最初的仁爱之心。康熙皇帝成人之后,处理政务的实际需要和儒家经典的长期熏陶,使得这种最初的仁爱之心进一步得到发展,进而形成了仁慈宽厚的性格。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康熙皇帝认为,“政治之本在宽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无论是在统治集团内部,还是对于普通的百姓,康熙皇帝都采取了颇为宽仁的政策。在皇室内部,除清除鳌拜集团时偶有涉及外,终其一生,未曾屠戮一人,对于自己的几个兄弟,也十分友爱。
这些仁政的实施,正是康熙皇帝恪守“仁者无敌于天下”这一信念的体现。
仁慈宽厚的性格以及由此而推行的政策对于康熙皇帝统治的巩固和清朝政治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就积极方面而言,它使最高统治集团长期处于稳定状态,避免了因为统治集团内部分裂而触发的社会动乱再度发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原来颇为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些对于康熙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告诫儿孙,天有好生之德。君王秉承天意,统治万民,因而一定要少杀戮,要爱惜平民百姓的性命。杀人者家道衰败,祸及子孙。这样的阐释和主张,从一方面看确实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但从另一方面看,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力主少杀戮、爱惜生命,却是难能可贵的。正是这种爱民惜命的思想,才有康乾盛世之历史美谈。
心静身凉 祛暑之要
训曰:汝等见朕于夏日盛暑不开窗、不纳风凉,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①。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
「注解」
①腠理: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译文」
你们见我在三伏盛夏不开窗户,不吹凉风,这是从小形成的习惯,也是由于心中清静,所以身体不觉热。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只要心静,身体自然清凉”。盛夏不贪一时凉快而吹风,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因为盛夏酷热,阴气存于体内,要是贪图一时凉快而吹风,反而会将暑气关闭在体内,不能散发出来。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适,以后或许会导致疾病。我经常遇见深秋季节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的人,都是因为夏天贪图风凉而将暑气关闭于体内而造成脾胃不和的。
「评语」
人们有“心静自然凉”的经验。夏季炎热是自然现象,人通过心理调节,可以从心理上去热。这也是养生家所提倡的修行功夫,一个道行达到炉火纯青的出家人,六根清静四大皆空,对寒暑冷热自然毫无感觉,因此佛家有一句“安禅何必须山水,减去心头火亦凉”的名句。康熙在此告诫儿孙的全是自己的经验之谈。
食宜淡薄 于身有益
训曰:朕每岁巡行临幸处①,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②,尝喜食之。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注解」
①巡行临幸:即巡幸。指帝王到各地巡视。②居人:当地人。
「译文」
我每年外出巡视,所到之处,当地人就各自进献本地出产的瓜果蔬菜,我很喜欢吃。上了年纪的人饮食应该清淡一些,经常吃些蔬菜,这样可以少生疾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农民身体健壮,到老仍健康无病,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常吃蔬菜。
「评语」
康熙在这里告诫儿孙,多吃蔬菜对身体有益。上了年纪的人粗茶淡饭,多吃蔬菜,口味力求清淡,方能保持健康的身体。这是经验之谈。从今天保健卫生的角度看,也是对的。
酒伤身心 能饮不饮
训曰: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①,或至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君以旨酒为深戒也②。
「注解」
①心志:思想志向。②旨酒:美酒。
「译文」
我从小不喜好饮酒,不过,我是能喝酒而不喝酒的人,平时在饭后或遇到逢年过节举行筵宴的日子,我只喝一小杯。有的人一点酒也不能喝,这是他天生不能饮酒。像我这样能喝酒而不喜好喝酒,才称得上是真心的不好饮酒之人。一般来说,嗜好饮酒的人,他的思想、志向会被酒所迷乱,从而糊涂、愚昧,或者导致生病。酒这东西,实在是对身体没有一点好处啊!所以,古代夏朝的先君都将贪恋美酒作为最要紧的戒法来执行啊!
「评语」
酒有害身体健康,如果能够做到不饮最好。像康熙皇帝那样,能饮而不饮,非得有很强的自律精神不可。
善恶邪正 瞭焉眊焉
训曰:孟子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①。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②。”此诚然也。看来,人之善恶系于目者甚显,非止眸子之明暗有人焉,其视人也常有一种彷徨不定之态,则其人必不正。我朝满洲耆旧③,亦甚贱此等人。
「注解」
①眸子:眼珠。②眊:目不明,引申为昏聩、糊涂。③耆旧:故老,年老的旧好。
「译文」
孟子说过:“没有比人的眼睛更能表现一个人的为人的了。眼睛不能掩盖、隐藏一个人内心的邪恶。胸中一团正气则眼睛明亮,胸中不正,那他的眼睛就昏暗不明。”确实是这样的。
看来,人的善恶与眼睛的关系是太明显的了,不仅是从眼睛的明暗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善恶正邪来,从他看人时的犹豫彷徨的神态,也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术一定不正。我大清朝中的满洲故老,也都非常看不起这种人。
「评语」
人的喜怒哀乐、忧惧嫉恨等等,各种感情总要流露出来,即使想隐瞒也不能完全隐瞒住,所以观察一个人的面部表情、颜色,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及情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光明正大、心地无亏的人,眼睛必然明亮,目光必然有神;一个人如果做亏心事,一般都不敢正眼看人,眼神也不自在。在听人讲话时,注意观察他的神色,就可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
康熙在庭训中告诫儿孙“眼不正,心必邪”,是为了儿孙后辈在识人用人上有所鉴别,走正路,看正眼,也可说这是康熙用人的经验之谈吧。
回顾斜视 人之大忌
训曰:凡人行住坐卧,不可回顾斜视。《论语》曰:“车中不内顾①。”《礼》曰:“目容端。”所谓内顾,即回顾也。不端,即斜视也。此等处,不但关于德容②,亦且有犯忌讳。
我朝先辈老人,亦以行走回顾之人为大忌讳,时常言之,以为戒也。
「注解」
①车中不内顾:语见《论语。乡党》:“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又注:“车中不内顾者,前视不过衡轭,旁视不过骑毂。”②德容:指符合礼仪的仪容。
「译文」
一个人在行走、停留、端坐、躺卧的时候,都不可以回头看或是斜眼瞧。《论语》里说过:“坐在车子里不回头看。”《礼记》上说:“目光、容貌都要端正。”所谓的内顾,也就是回头看。不端正,也就是斜视。这些地方,不但关系到是否具有符合礼仪的容貌、仪容,而且关系到是否触犯了忌讳。我们清朝先辈老人,也把行走时回头看的人看作是犯了大忌讳。因此我时常提醒你们,要引为鉴戒。
「评语」
史载:三国时的司马懿,为人心胸狭隘,性情猜疑多变,表面上却装出宽和的样子。曹操觉察到他有称雄图霸的野心,十分注意观察他,听说他猛一回头时呈现一副狼顾相,就打算看个究竟。于是把他叫来,让他在前边走,曹操在后面突然喊他,让他回头,司马懿回头时,脸向后,身体却不转动,不让曹操看到自己“狼顾”的样子。后来曹操又曾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草,心里十分厌恶。于是曹操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可不是甘居人下的人,他一定会干预你的家事。”曹丕和司马懿平时关系很好,经常护着他,所以没有遭到厄运。司马懿知曹操考察他,从此也不敢放肆,更加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骗过了曹丕。司马懿最终杀掉曹爽,司马昭杀曹髦自立为帝,篡夺了曹氏政权,建立了司马氏的晋朝。
康熙在此告诫儿孙后辈,一方面是要儿孙做皇帝有皇帝样;做官有做官的样子,端端正正,威风凛凛的样子。另一方面也有同曹操一样忌讳“狼顾”的意思。
污秽之言 慎于口吻
训曰:今外边之无赖小人及太监等,惯詈骂人①,且动辄发誓,亦如骂人之语,皆出自口。
我等为人上者,断乎不可。或使令之辈有过,小则责之,大则扑之②,詈骂之亦奚为③?污秽之言轻出自口,所损大矣。尔等切记之!
「注解」
①詈:骂,责备。②扑:击,鞭打。③奚:如何,为何。
「译文」
当今社会上的无赖小人以及宫中的太监们,习惯于破口骂人,而且还动辄就赌咒发誓,发誓的话也和骂人的脏话一样,流利地从口中说出。我们作为人上之人,绝对不可以像他们那样骂人。即使是下边使唤之人有了过失,小过失就责问、处罚;大过失就鞭打,又何必要臭骂他们!污秽下流的语言虽说一张口就出来,但它的损失将会是很大的。你们一定要记住啊!
「评语」
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粗言鄙语下流话,换回的自然是粗言鄙语下流话。教养与权势地位并不直接相连,有了权势不一定就有教养,但有权势必须表现出教养,这就叫“礼不下庶民”。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郑重指出,骂人、说下流话,是一种没有教养的行为。即便手下人做错事,也不能谩骂失礼,大失身份。这里虽是从封建贵族的身份、地位讲说此理,但其所告诫的道理,却值得我们为戒。
须发变白 听其自然
训曰:有人见朕之须白,言有乌须良方,朕曰:我等自幼凡祭祀时,尝以须鬓至白、牙齿尽黄为祝。今幸而须鬓白矣,不思福履所绥而反怨老之已至①,有是理乎?
「注解」
①福履:犹福禄,指福分与禄位。绥:安,安抚。
「译文」
有人见我胡子白了,就说他知道让胡子变黑的秘方。我说:我们大家从小时候参加祭祀时起,就祈祷神灵,让神灵保佑我们须发变白、牙齿变黄,健康长寿。现在有幸活到须发全白,不想想这是神灵所赐的福运,反而抱怨衰老的到来,有这种道理吗?
「评语」
听其自然,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篇中所言体现了康熙的生活态度。
年老齿落 有益子孙
训曰:我朝先辈有言:“老人牙齿脱落者,于子孙有益。”此语诚然。数年前,朕诣宁寿宫请安①,皇太后向朕问治牙痛方,言牙齿动摇,其已脱落者则痛止,未脱落者痛难忍。朕因奏曰:“太后圣寿已逾七旬,孙及曾孙殆及百余,且太后之孙皆已须发将白而牙齿将落矣,何况祖母享如是之高年﹖我朝先辈尝言:”老人牙齿脱落,于子孙有益。‘此正太后慈闱福泽绵长之嘉兆也。“②皇太后闻朕之言,欢喜倍常,谓朕言极当称赞不已。且言皇帝此语,凡如我老媪辈③,皆当闻之而生欢喜也。
「注解」
①宁寿宫:为皇太后所居,在毓庆宫之东。请安:清代见面问安的一种仪式。男子屈右膝半跪,口称请某人安;女子则双手扶左膝,右膝微曲,往下蹲身。
②闱:宫内后妃居处。福泽:福利恩泽。绵长:连绵长久。嘉兆:好兆头。③老媪:老妇人。
「译文」
我大清朝的老前辈说过:“老人牙齿脱落,对于子孙后代有利。”这话千真万确。几年前,我前往宁寿宫给皇太后请安,皇太后向我询问治牙疼的药方,说现在牙齿松动,掉了以后就不疼了,还没掉的则疼痛难忍。我随即奏道:“太后圣寿已过七十,孙子、曾孙将近百余人,而且太后的孙子都已须发皆白、牙齿将落了,更何况祖母您享有如此高龄呢?我大清朝先辈曾说过:”老人牙齿脱落,对子孙后代有利。‘这正是太后慈祥仁爱福寿绵长的好兆头啊!“皇太后听了我的话,格外高兴,说我讲得十分有理,称赞不已。皇太后还说,皇帝的这番话,即使像我这样的老太婆听了也都会十分欣慰欢喜的。
「评语」
上了年龄,牙齿脱落是自然现象,然而,中国人,尤其清代的中国人,缺乏刷牙护牙等保健措施也是牙齿脱落的一大原因。康熙想法子让皇太后高兴,自是一种自圆其说,离科学和卫生学相去甚远。
心志专一 即是养生
训曰: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与我国之耆旧善于书法者,俱寿考而身强健。复有能画汉人或造器物匠役,其巧绝于人者,皆寿至七八十,身体强健,画作如常。由是观之,凡人之心志有所专,即是养身之道。
「译文」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潜心钻研一种技艺,那么他的心思就能集中在一起,不会产生什么私心杂念,而这样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我所见到的明朝末年的一些人以及我大清满洲德高望重的元老,凡是善于书法的,都长寿,而且身体健壮。还有那些会画画儿的汉族工匠、制作各种器物的能工巧匠,凡是技艺出众,有拿手的绝活儿的,都活到七八十岁,身体健壮,画画做工像往常一样精力充沛。由此看来,凡是一个人潜心钻研一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养生的好办法。
「评语」
古人写字,主张恭敬、安静、平心静气,这样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使心理和谐,达到修身养性。以唐代的帝王、文学家及书法家三类人物的年寿来作比较:17个皇帝的平均年龄是46岁,五大文豪(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的平均寿命是59岁。唐朝六个大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柳公权)平均寿命为80岁。其中虞、欧阳、柳三人均在85岁以上,而褚、颜、李则因政治上的牵连而早亡。《书林藻鉴》也曾对清朝1940位书法家的年龄稍作统计:百岁以上者二人(李芳孝,1823-1937,卒时115岁),90岁以上者27人,80岁以上者137人,70岁以上者419人。练书法是最好的消闲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它既是脑力的休息,亦是精神的活动,可以调整身体内外各部位机能,收到如打拳、气功、静坐等养心健身术一样的功效。书法也可以治慢性疾病、降血压、除焦虑。在明窗下,净几上,集中意志,挥毫泼墨笔随心意,充满激情,满怀乐趣,可使人得到无穷的感悟。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训曰:老子曰:“知足者富。”①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②,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③,固自若也④;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⑤,不知箪食瓢饮者⑥,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⑦,从不兼味⑧。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使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注解」
①知足:自知满足。②知止:懂得适可而止。③鹑衣:鹑,尾秃,故用以形容衣服破旧褴褛。缊:新茧和旧絮。④自若:自如,无拘束,像原来的样子。⑤罗:陈列,摆放。⑥箪食瓢饮:喻生活清苦。⑦肴:指鱼肉一类荤菜。馔:食物。⑧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译文」
老子说:“自我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又说:“自知满足的人不会招来屈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碰上什么危险,这种人可以永保平安。”为什么世间的人明知道穿衣服是为了遮盖身体,而有人却身着价值千金的裘皮衣服还感到不满足?他们不知道身穿旧衣破袄的人也有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同样,人们吃饭也只不过为了充实肠肚,而有的人一顿饭花一万钱仍感到不满足,他们哪里知道生活清苦、饮食清淡的人也自有不与外人述说的乐趣。我一想到这里,就感到知足了。我虽然贵为天子,但穿衣服也只求合身;我虽有天下的财富,但每天日常用餐,除了赏赐给他人外,留给自己吃的菜肴从来不超过两种以上。这并不是我要勉强这样做,实在是由于我的天性如此。你们看到我如此崇尚节俭的德行,就一定要共同努力,相互勉励自己这样做。
「评语」
康熙幼年丧母,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抚育,这位祖母按照未来君王的目标培养她心爱的孙子,标准高,要求严。康熙自幼年学步时起,凡饮食、动作、言语,皆有规矩,虽平时一人独处,亦必须自觉遵守,不得越矩超规,节俭和礼仪就是这一时期养成的习惯。
康熙身为君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能够以俭朴为乐,以知足为荣,是十分了不起的。仅凭这一点,证明康熙皇帝为后人推崇不是偶然的。
勤俭敦朴 惟念民艰
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①,食御浩繁②。掖庭宫人③,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④。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⑤。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⑥。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
「注解」
①宫闱:宫中后妃居住的地方。②食御:指皇宫里吃的、用的。③掖庭:宫中旁舍,妃嫔的住地。④动:动辄。⑤军国:指军务国政。⑥敦朴:纯真、朴素。
「译文」
我曾经听说明代后宫之中,吃的用的花销很大。后宫的妃嫔、宫女等,有数千人之多。稍稍有个建造,动辄花费就是数万。现在,就拿我们清朝各宫计算,尚且还达不到当时明代皇宫中一宫妃嫔的人数多。我朝的朝廷和军务国政所需经费和明代大致相仿。至于后宫的花费,我朝一年的费用还赶不上当时明朝一月的费用。这是因为,我深知老百姓的财力艰难,国家的储备至关重要,而祖宗流传下来的家法,又是以勤俭、纯真、朴素为风气。古人有这样一句话:“让一人治理天下,但不能让天下供奉一个人。”用这句话作为训言和座右铭,不敢超过啊!
「评语」
明清两朝的后期,都是以腐败而臭名昭著的。在明朝后期,一方面是皇宫里的骄奢淫逸,大事铺张浪费,另一方面是朝廷对官吏的低薪制。显然,皇帝由于国库拮据,不能给臣属以优厚待遇,只好对下边的贪赃枉法行为,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清朝入关后,秉承明制,对官吏仍然实行低薪制。康熙在这篇庭训中总结明代宫廷奢靡已极的历史教训,通过对比,再次强调继承勤俭、淳朴家风的重要性。一个封建皇帝,能把生活上保持俭朴作风与治国相联系,并说出了“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这样的话来,堪称目光远大。然而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晚清的腐败,包括皇帝和官吏都达到历史之最,这想必出乎康熙的预料吧。
雷雨大作 不躲树下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切记!
「译文」
每当倾盆大雨、急雷骤作之时,千万不要站在大树底下。以前,老年人经常告诫我们,我也曾经亲眼看到此类事情,你们要一定牢记住啊!
「评语」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作为皇室贵胄,自然更应该珍惜生命。康熙在这篇庭训中告诫儿孙,雷雨时,万万不要站在大树下面,以防雷击死伤。可见康熙对儿孙的一片爱心,也可一窥康熙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是十分细致的。封建迷信中,把自然雷击解释为雷公替天行道,惩罚恶人,康熙学习过西方科学,对雷击的认识已超脱迷信教条。当然,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是使后人少犯错误的一条途径。
居家洁净 清气著身
训曰: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①。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蔽矣。
「注解」
①清气:指洁净之气。著身:上身。
「译文」
你们凡是起居住行,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一个人平时仪表整洁,干干净净,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清纯的气质。如果不讲卫生,平时被污秽肮脏的空气所污染,那么他即使具有清静明朗的风度,也会逐渐被蒙蔽而变得龌龊不堪。
「评语」
注意环境卫生,生活在洁净明快的环境中,对身体是有益处的。然而,康熙庭训中所着眼的并不是这一点,他告诫儿孙:洁净则清气上身,污秽则浊气蒙蔽。此话十分有道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办公桌、床铺都收拾不干净,做起事来,一定是有始无终,混乱不堪。
俭约不贪 福寿长全
训曰:民生本务在勤①,勤则不匮。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至于人生衣食财禄②,皆有定数③。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④,亦可以致寿⑤。
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⑥。居官居乡只廉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以给之?与其寡廉,孰如寡欲?语云:“俭以成廉,侈以成贪。”此乃理之必然矣!
「注解」
①民生:平民的生计。本务:本业,指农桑之事。②衣食财禄:指生活、财产、官禄等。
③定数:一定的气数。④养福:颐养福气。⑤致寿:导致长寿。⑥养廉:保持和养成廉洁的操守。清制,于官吏正俸之外按职务等级另给银钱,称养廉银。
「译文」
平民的生计,就在于勤,有了勤就什么也不会缺少。世间如果有一个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就会有一个人因此而挨饿;如果有一个农妇不从事养蚕,就会有一个人因此而挨冻。所以说,勤劳可以帮助人们免除饥寒。
至于说人生一世所能享受的衣、食,所能得到的财富、禄位,都有一定的气数。如果能够勤俭节约不贪心,就可以因此颐养福气,也可以使自己延年益寿。如果是做官的人,节约则可以使他保持和养成廉洁的操守。或在位做官,或闲居在家,如果只注重廉洁而不懂得节俭,想要使宅院宽广漂亮,使妻妾尽心尽力侍奉自己,使仆役增多,使自己的交游广泛,那么,不贪污,又能从哪里得到一切呢?与其寡廉,不如少欲。古语云:“节俭能使人变得廉洁,奢侈能使人变得贪婪。”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评语」
俭可以养廉,这话一点不假。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不以此观点看待事物往往会走向绝对。
像把钱财视之为生活的全部,就走向了极端。生活奢侈的人,无论有多少财产,到头来都能挥霍精光,因此他内心常感不满足,其欲望有如永远填不满的沟壑。反之一个生活节俭的人,他们平日能量入为出,虽然不富有,但是在金钱上从来没有感到不足,因此也就没有非分之想,能平平安安过个极快乐的日子。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俭以成廉,侈以成贪”,可见康熙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勤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平民百姓,只有勤、俭都具备,才能安居乐业;权贵官吏只有节俭,才能廉洁而不贪渎。
一丝一缕 来之不易
训曰:朕为天下君,何求而不得?现今,朕之衣服有多年者,并无纤毫之玷,里衣亦不至少污,虽经月服之,亦无汗迹,此朕天秉之洁净也。若在下之人能如此,则凡衣服不可以长久服之乎?
「译文」
我是统治一个国家的君王,想要什么而得不到呢?现在,我的衣服中间,有穿了多年并没有丝毫玷污的,许多内衣上没有一点点污脏的地方,即使是穿了一个月之久,也没有汗渍,这是我天生喜欢洁净的缘故。倘若下边的人都能像我这样,那么他的每件衣服不就可以穿的更长久吗?
「评语」
康熙告诫儿孙崇尚节俭,身为一国之君,确实难能可贵。如果一个人,在穿衣这种小事上也力求节俭,那他在大事上也必定是一个精打细算、力主节俭之人。
相关文章:
●康熙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译文·评注]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