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从童谣开始的。童谣具有美育功能、同化功能、规范功能和导向功能。唱响新童谣,营造德育新环境。让童谣可演可唱,举办童谣社、童谣俱乐部,为童谣的普及和推广安家落户,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童谣,即儿童口头上流行的歌谣。它的特点是形式简短,意义浅显,念起来琅琅上口,有趣好玩,易于掌握,是儿童中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时代的儿童中都有童谣在流传,这些童谣有的是出自儿童之口,有的是大人们为孩子们编的,有的是作家学者写的,它除了有很强的娱乐性外,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有的健康向上,有的腐朽堕落,具有十分显著的德育功能。所以,开发利用童谣资源,“唱响新童谣,唱响新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动向,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简要谈谈童谣的德育功能及其运用。
一、德育是从童谣开始的
“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不知这句话是哪位作家说的,但不少媒体和文章都纷纷地转载和引用。我这里引用它,意义非常明显,那就是为了说明童谣与德育的重要关系。著名儿童诗人高波说“童谣是一面镜子”,也说明了童谣与德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从“哇哇”落地来到人间,首先是在妈妈的哼唱中吃好、睡好,然后又在周围亲人们的吟咏中成长、懂事。“吃豆豆,长肉肉,不吃豆豆,精精瘦”“摇摇摇,摇摇摇,小船摇到外婆桥……”这些哼唱,这些吟咏,就是童谣,不同语言,不同地区,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童谣,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孩子聪明健康的成长。这是每个人最初接受的德育。由此可见,德育是从童谣开始的。
二、童谣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从童谣开始的,可见,童谣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该有多么重要的关系,童谣对于学校德育工作中该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童谣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1、美育功能
从思想内容看,童谣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积极、健康、向上的,称之为“健康童谣”;一类是反映消极、落后、腐朽的,称之为“灰色童谣”。健康童谣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灰色童谣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有不良的影响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童谣本身存在着美和丑两种内涵,因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健康童谣反映积极、向上、健康的思想,它所表现的每一事物都具有美的价值,学生在说唱这些童谣的过程中,无疑是在体验美,感受美,从而受到美的教育,美的陶冶。不健康的童谣,反映了消极、落、腐朽的思想,它所表现的是丑恶的现象传唱这类童谣势必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说,童谣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美育的功能。
2、规范功能
童谣是儿童的语言,儿童的生活,儿童的诗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儿童长大成人的,都经历过快乐的童谣时代,如果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童谣时代,总能清楚地记得童谣曾经给我们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现代儿童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虽然不同,但童谣的规范作用和约束作用依然存在。如:“铃声叮叮响,钟声响叮当,我背着书包出学堂。出了校门快回家,不在路上跑和玩,红灯绿灯仔细看,安全第一记心上。”(本人编),在这则童谣中提出了“学生放学后不能在路上玩耍”“要遵守交通规则”等规范要求。又如:“太阳当空照,小鸟喳喳叫,我背书包上学校。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同学要问早。讲文明,讲礼貌,太阳公公咪咪笑”(本人编)。这则童谣提出了关于文明礼貌的规范要求。如此这些就是童谣的规范功能。
3、同化功能
有人认为,童谣是贴近学生的德育语言,是沟通学生心灵的金钥匙。的确,童谣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趣好玩,唱起来有韵有律,易于掌握,且意思明白,道理浅显,学生很容易接受。基于童谣的这些特点,把它运用于德育,自然成为德育的语言,自然成为沟通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所以,把童谣运用于德育活动,能让学生在无限乐趣中受到教育,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思想品行,使学生改掉坏毛病,形成好习惯。这就是童谣的童化功能。童谣的这种同化功能运用于德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导向功能
童谣对成长中的儿童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教育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儿童的行为动作方面进行引导训练,使之向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并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拿起小牙刷,刷呀刷呀刷。早晚刷两遍,一上又一下。里外刷干净,小牙白花花。不会生蛀虫,人人把我夸。”(福建新童谣《刷牙》)这则童谣对儿童养成刷牙习惯具有导向作用。“早晚刷两遍”提出了时间次数的导向;“一上又一下,里外刷干净”提出了方法的导向;“不会生蛀虫,人人把我夸”提出了兴趣意志方面的导向……等等这些都说明童谣具有导向功能。
以上所说童谣的美育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和导向功能很普遍。大多数童谣对儿童的思想行为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有的指向行为,有的指向思想,有的指向品德,有的指向意志……童谣的这些功能体现了它对教育工作的意义。挖掘利用童谣的功能为教育工作服务,是当前德育工作的新举动,新方向。
三、唱响新童谣,推广童谣歌
童谣具有不可置疑的德育功能,然而多少年来,童谣一直被视为“小姓”流落于民间,而未曾登上教育这一大雅之堂,直到近几年,社会上的灰色童谣冲击到了学校教育的宏伟殿堂之后,才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2002年团中央号召并发动了“唱响新童谣”活动,童谣这一璀璨的儿童文学——最原始、最朴素、最贴近学生的德育资源,才开始在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中火热起来,出现了“新童谣”。但新童谣的出现,并未在德育这块阵地上扎下大营而是一阵强风般的、一股热潮似的匆匆流过。如何让新童谣生动、有趣、持久、稳步地发展起来,如何正确、有效地发挥和运用德育功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父母家长,乃至每一位社会人士应当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领导挂帅,少队牵头,营造德育新环境
教育要有成效,就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同样的,童谣要真正发挥其德育功能。
首先,在校园内营造童谣环境。营造校园童谣环境,一是要领导重视,认真做好安排布置和计划工作,把新童谣活动纳入德育工作重点,长抓不懈。如:设立校园童谣节、童谣活动月、童谣活动周等集中固定的形式,为童谣环境的形成提供保证;二是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形式的说童谣、唱童谣、编童谣和演童谣等比赛活动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每个老师和家长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三是利用广播、校刊、校报进行宣传推动,广播室设置固定的童谣节目广播时间,校刊、校报设置经典童谣、新童谣(师生家长创编)拦目,烘托一个热热闹闹的音响环境和文化交流环境。
其次,在社会上大力宣传推广。如结合广场文化举办童谣说唱演活动;结合节日开展家庭说唱活动;结合现代媒体展示新童谣新作品等,让每个学生,让每个家庭,让全社会都认识童谣,了解童谣,形成一个童谣大世界。
2、 给童谣插上音乐的翅膀,让童谣可演可唱
前面已经说过,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有韵有律,是一种可说、可唱、可演、可跳的儿童文学,是无曲的歌,它本身充满了乐感,富含着音律,如果给它插上音乐的翅膀,那可谓是锦上添花。所以把童谣引进德育,还应当给童谣谱曲,让童谣真正可演可唱。具体做法两种:
一是选择学生优秀作品谱上曲,让学生唱自己的歌,唱身边的活动,这可以大大提高教育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最近,我为学生编创的“校园童谣组歌”和“快乐童年组曲”,学生非常喜欢,预期效果良好。
二是指导学生自己为自己的童谣谱曲。指导学生自谱曲,由于学生缺乏乐理知识和乐感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慢慢来,先从个别入手,培养兴趣小组,然后逐步推广。培养学生自谱曲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创建童谣俱乐部,为童谣的普及推广安家落户
唱童谣,编童谣,编到了学生的心里,也编出了学校德育新天地。为了让唱童谣活动全面普及推广开来,站牢德育阵地,就必须为它安家落户,即组建童谣俱乐部。童谣社、童谣俱乐部是学校为学生开办的儿童文化活动中心,它以童谣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儿童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童谣具有十分显著的德育功能,它寓教育于娱乐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受到教育,是一条切实有效的德育之路。把教育工作者调动起来,把少年儿童组织起来,把家庭和社会联合起来,唱响新童谣,唱响德育新歌,共同营建童谣的世界,共同打造德育的春天,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