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著名作曲家奥尔夫在他的“音乐教学法”中着重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确实非常关注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这一方面能力的发展,但教学手段往往具有明显地认知痕迹,如在打击乐活动《民族音乐大联奏》中,我以节奏卡片的形式帮助幼儿学习四种不同民族音乐的节奏。在一些歌唱活动中,如果歌曲的节奏本身难以让幼儿唱得到位,平稳,节奏卡片就会时不时地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当然,对于这一教具在教学上所获得的有效之处是毋庸置疑的,便于幼儿理解,带有童趣和象征性的节奏卡片在音乐活动中帮助幼儿更好地去理解与体验音乐。但同时我也发现,音乐节奏的学习不单单可以通过节奏训练的方式学习,在民间童谣,儿歌等语言念白活动中,对于幼儿节奏的发展,效果可能更显著,更能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于是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将音乐节奏变为一种语言节奏,把语言节奏改编成富有韵律的儿歌,童谣,以此来发展幼儿在音乐上的能力。而这一设想,是从一个民间童谣引发而来的。
在大班《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生成了“我爱家乡”这样一个站点,其中有一个民间游戏活动《讨小狗》,游戏中运用到的儿歌是用上海本地方言来念得,幼儿对这个儿歌非常感兴趣,户外游戏中一直愿意玩这个《讨小狗》的游戏,因为他们对儿歌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说念兴趣,并且我发现随着游戏的多次开展,有些幼儿会随时改变儿歌的节奏来念白,比如在念到“小黄狗”的时候,将语速慢下来,以一拍为单位将最后的部分念完;后来在开始部分“笃笃笃”中,我要求幼儿用“笃笃笃”的节奏来念儿歌,他们在不用提示的情况下,马上将整个童谣的节奏来了个大变样,以开始部分的节奏将儿歌念完。由此我发现,语言节奏的念白对于幼儿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如果能结合我们日常的音乐活动,应该如何更好地加以利用呢?
有了这样一个思考,就有了接下去的实践活动。在“我自己”主题中有这样一首歌曲,叫做《总是和我在一起》,这首歌曲在歌唱上的难点是将休止的地方唱准确。活动中幼儿跟唱了几次,都难以达到歌唱目标,于是我将歌曲转化为一个念白式的“童谣”,当幼儿有感情地念歌词的时候,节奏的休止就出现了,两遍后更是明显,这样的念白体验使幼儿在歌唱中很容易就将休止的部分唱得更精准一些。
再比如在歌唱活动《菜场》中,中间部分有带有符点的节奏,老师同样可以通过童谣念白的方式让幼儿感受到音乐节奏的这个特点,从而在参与念白的过程中学习节奏。在学习朝鲜音乐节奏《小白船》时,也同样可以让幼儿在有感情地学念童谣中感受朝鲜族独特的音乐节奏。
童谣的念白也是具有休止,轻响,感情起伏的,有些童谣也同样具有二声部的节奏,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转化教学手段,提高音乐节奏目标的达成度。
天天励志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