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的智商很一般,属于怎么都学不会星际的那一类。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在填表时特长一项常无奈地以“无”相对。
我的学校还不错,却是在很多顶尖公司的网上申请的university list根本找不到的那种。
当我拿到宝洁的offer后,面对师弟师妹的各种问题,我坚持我只是很平凡的人,因此我的求职经历也只能是波澜不惊的那种,现在把它总结出来,最大的想法是希望大学中平凡的人能因此受到启发,善于把握机会大胆尝试,以找到合适自己的起点。
尝试
之所以要花不少笔墨谈自己大四前的历程,是因为它们是我求职的基石,我能进宝洁并能有其他一些不错的工作机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些锻炼和塑造了我的经历。
我很看重尝试,但自己其实却是一个被动尝试者;换句话说,我不是那种会自己创造机会的人,甚至没能去捕捉稍微“远”的机会,只是比较善于利用身边的一点机会去尝试罢了。进校三年,一直懵懵懂懂,信息闭塞得很,当然这跟我那时所在的浦口校区也有很大关系,那是一个几乎远离闹市文明的地方。由于能从社会和学长获得的指导很少,我所能做的也就是努力学习和积极参加社团与学生会活动了。
学习方面我不想多言,最大的体会就是学会一种思维方式要比争取多考三五分有意义得多。一直很感激自己的英语专业,倒不仅仅是因为其中学到的技能能让我轻松考过托业考试,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另一种思维方式:大部分课业项目都需要小组讨论所赋予的团队精神,开门见山层次分明的英语式-想象作文所要求的严谨思路,还有课堂鼓励发言所培养的敢为人先的胆量——所有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式教育所缺乏的,而又是将来招聘单位尤其是外企所看重的。其他专业我不清楚,应该都有相互可借鉴和学习之外。参加社团和学生会事务已经是大二的事了,然后一直到大三暑假,其间三次机会的把握与尝试最为难忘。
第一次尝试源于一天深夜里一个师兄的突然来电。他说希望我能接受一个他负责的政治理论类型的社团的社长一职。当时仅仅是一名普通会员的我,面对这样的责任倍感意外。其实我也清楚,这样的社团由于理论性太强,不太为同学所欢迎,愿接手的所谓强人不多。当时没有太多的顾虑,在师兄的诚恳劝说下同意了,就想给自己一个机会锻炼一下再说吧。没想到这竟影响了我后来的大学生活轨迹。
我开始很卖力地投入到这个濒临解散的社团的事务中,一边克服创业般的困难,带着几个骨干朋友在楼道熬夜出海报、不吃午餐赶着招新、策划组织活动、坐车到城里跑外联;一边还要常常忍受着不少其他“大牌”社团人的不屑眼光(主要是社团小就没地位)。我其实是近似的完美主义者,认准一件事不做出点东西就不愿轻易放弃。这样坚持一学期下来,除了两次规模不大影响可以的活动,我身边的理事比原先翻了一番,社团账上的余额则是原先的十倍。现在想来,这是我大学时代第一次担任leader的角色,同时我开始了解社团热爱社团,在当时任社团管理部长的师姐的引导和鼓励下,我报名参加了部长的换届改选。
我当选后却颇为犹豫,因为大三课业太重,又是转折的一年,几乎所有曾在社团活动中活跃的人都退走为自己做其他打算。我最终还是选择留了下来,主要是很喜欢社团这边同时也深为前任赋予的责任心所影响。这第二次的尝试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留给我的只有忙碌与匆匆。
面对着五十几个社团的短信和电话的狂轰滥炸,我开始也吃力得不行,但逐渐地学会了安排时间、分工、人员激励、人际沟通等一些基本能力。现在想来,在学生会担任部长还是很有锻炼价值的,有时感觉自己就是一家企业的管理者,要设法为广大社团(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让部员(员工)得到很好的发展,协调与其他部门(竞争者兼合作伙伴)的关系,并使团委老师(股东)满意自己的表现。其间学到的东西甚至比去一些公司做兼职打零工要更有意义,而这些组织和参与过的活动在将来求职面试时往往成了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去一家公司(如果不是知名外企的话)兼职固然有助于了解一些商业流程和岗位要求等,但在那我可能不是leader,也不会是trainee,我的潜质如领导能力等怕是得不到发挥的;而在学校的社团或学生会中我将很可能去管理一个项目或团队,其间很多能力是进外企以及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而那些一般的商业知识在很多大公司里不久便能了如指掌。
第三次尝试已经是实习了。我找出一直留在身边的上一届学生就业情况表,上面有前一年来院系招人的单位。我挑了几家打电话询问实习,结果只有中国日报对我表示了一定兴趣,但需要我自己解决住宿问题否则不予接收。我一下子有了很大干劲,毕竟中国日报是英文系学生普遍向往的大媒体,自己也一直对新闻很有兴趣。那时候正处SARS高峰刚过,北京的高校普遍禁止外校生留校。我只好撒个谎说解决了,这样才得以成行北京,后来通过对外经贸大学的同学找到了安身之处。
实习结束回校后我竟然一时成了焦点。不少同学很想知道我怎么进了这样“大牌”的媒体实习,我反复解释说我不过是打了几个电话,有号码的那张表辅导员都曾分给大家过,要是你抓住机会早一点大胆试试,去的恐怕就不是我而是你了。
三次尝试我的最大感受便是利用有限的大学时光多尝试自己有兴趣的事,始终与身边最优秀的人一同共事,其间付诸努力的每一滴汗水终将凝结为体现价值的粒粒珍珠。
转了这三个道口一路走过,这些经历加上不错的专业成绩也几乎成了我踏上就业征途的所有装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准备是何其的不充分,当北大清华的学生对即将来校的知名外企及其岗位要求如数家珍时,我连四大的名称都叫不全,也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干什么。事后证明,如果早一点了解就业方面的东西,想想适合自己的路,恐怕下面的很多抉择就可以果断做出了。
审视
刚刚搬到鼓楼校区,南京火炉的暑热尚未退尽,招聘单位的脚步便悄然迫近,外交部和宝洁在9月率先燃起了求职场的战火。但在燥热中我却又多了几分焦虑,原先已打算全力找工作的我在这时意外得知自己的成绩刚刚够上了保研。到底是要过“猪”的日子还是“狗”的生活,我一时迷失了方向。
虽然家里没给我什么压力,但看得出父母还是希望我能读研的,这几乎是当代大学生父母的普遍心态。我先是交了申请表,在痛苦地思考了几天后还是决定放弃了。征询朋友意见又认真审视后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读研,我不喜欢也难以做到静下心来看书,对写论文之类的文章尤其感到头皮发麻,半天图书馆泡下来都觉得很痛苦,前面两年的社团和学生会活动使我更渴望一种忙碌而又富有激情的生活。
当然现在很流行的说法是混张硕士文凭再说,这一点我很难赞同。具体地说不外乎四个原因:不管是英文还是新闻(我也能被保送到新闻系),读了研并不比本科能多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反倒老了三年;读研的理论框框很容易让人的思维受限,变得不够活跃;读完研期望值通常更高,这又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很多岗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工作都没有差别,但由于研究生的薪水高,在其产出不高于本科生的情况下其边际收益率就要比本科生低,说白了企业是不愿为相同产出多付成本的。我这么说是从对研究没兴趣的文科本科生的角度出发,当然没有贬低研究生教育的意思。然而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最后自己还是申了一下复旦的外语系,当时觉得在南京机会太少想到上海发展,不想考完即被拒绝,算坚定了自己找工作的决心。
放下保研这块“鸡肋”,接下来又面临是做公务员还是进外企的抉择。我所在的英语系与通常认为的进外企机会多恰恰相反,倒是去国家部委的不少,尤其是男生,每年一群“进京族”是系里特有的景观。老师和家长都挺希望我进部委,我却矛盾得很,一方面觉得政府机关的工作不太适合自己好动的个性,一方面又对自己进外企很没有信心。投了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也顺利通过了前期的求职面试,但宝洁的考试进展得更快,使我很快便在两者之间作出了选择。
我报的是宝洁的CBD,即客户生意发展部,基本上也就是销售这个领域。关于经典的六轮考试网上已有各式版本,只想强调一点,进外企之前还是有必要对从前的经历好好做一下总结,通过审视看看自己究竟哪些能力突出,是个什么个性的人,能胜任什么工作。求职面试本身也是一次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机会,正如宝洁的一句经典的话所说的:我们的求职面试官会帮你发现你个性和能力中你自己从未认识到的一面。我当然希望在求职面试官发现之前自己先发现我自己。因此,在没求职面试宝洁之前,还在做个人简历的时候,我就花了大半个国庆假期把自己前面几年干的主要事情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先是看看自己成功的或失败的经历表现了什么能力或缺憾,然后又根据外企等普遍要求的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等,想想自己哪些事情能体现这些内容。这两种方式是逆向的,效果却很好,第一次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我不赞同为了进宝洁等外企故意编造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某方面的能力,那样本身就违背了外企最看重的道德品质——诚信,但我觉得在求职面试之前很有必要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历,利用沉淀下来的煤层去释放现在需要的能量。
一番审视之后,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不少品质比较适合宝洁这样的公司,在惶惶不安中增添了一点心理砝码。后来的两轮求职面试完全就是情景或实例型的,即用具体例子去证明能力,我很幸运自己在学生会和社团的经历能派上用场。二面后不到一周,宝洁的一位客户经理打了我手机说道:“我同时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带给你……”
合适
自己投的外企很有限,之所以投得 不多,后来和同进宝洁的同学交流时大家开玩笑说,这完全是宝洁的错,中计了。的确,宝洁来得太早,我在11月中旬拿到offer之后便没有太多的动力,觉得来校招聘的其他外企,在规模、培训和待遇上似乎不见得比宝洁好,也就没有投简历的必要了,却不曾想过宝洁提供的岗位是否真的很适合自己。
拿到宝洁offer不久后,之前投的四大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给了我考试的机会,我一开始只想试一下。不想最后一轮求职面试,那位合伙人却让我对自己原先的决定有些动摇。她几乎没什么针对性强的问题,却为我描绘了一条审计行业很不错的career path,并称我的英语将会在工作中派上大用场,这些让我颇为心动。很快我便拿到了这个让我较为头痛的offer,我开始打电话给会计系的朋友和宝洁的师兄。他们让我有了更多的认识,在签约的最后时刻我婉言谢绝了德勤。因为我明白虽然自己不是会计专业照样也能进德勤,但确实缺乏对财务数字的敏感性和兴趣,另外会计所高强度的工作也是自己不愿承受的。
静下心后不久却又听说不少销售不如市场培训好、自己喜欢的英语在宝洁销售工作上纯粹是浪费等种种传闻,自己一时有些迷茫,不知道销售是否适合自己,想当时怎么不试一下市场部,真是遗憾。不久恰逢欧莱雅开始校园招聘,我很快投了自己的简历,申请市场工作的MT(管理培训生)。前面两轮求职面试很快就顺利过关,人力资源部把我推荐了给了市场部,到了上海总部参加三面我才知道自己已被安排在薇姿这个品牌。整个求职面试几乎是全英文的,两位女考官对我是否做过跟市场相关的实践很感兴趣,我的经历少得可怜,只能将营销课上做过的模拟营销计划拿出来,她们问得很细。而我坦言了整个项目数据不清、先入为主等缺陷,我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很坦诚,因为我是冲着市场的岗位来的,而我自己也不清楚自己更适合市场还是销售,因此希望把自己很坦诚地展现给她们,让她们在知情的前提下做出合理判断。所以当她们问及我的缺点时,我坦言自己对时尚和市场缺乏sensitivity和必要的了解等。“我不会去看阅览室那些时尚杂志的,”我笑着告诉她们。
结果我被推荐到了销售部加试一轮,还是薇姿这个品牌。偏离了自己原先的目标我却反感到轻松和满足,一个循环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我是在凌晨从黄山回校后睡了四小时又赶到上海的,半个小时的交谈中,薇姿的中国销售总监首次澄清了我关于市场和销售对能力和性格的不同要求的迷惑。谈话中我发现,销售工作需要的是漏斗性思维、常规工作下追求完美的激情、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以及充足的精力,这些正是我比较擅长的。我带着倦容和满意在当晚赶回南京。
两天后的晚上,宝洁的buddy打电话问道:“我想知道你现在的想法。”聊了很久之后,我很感激而诚恳地说:“我现在知道自己更适合什么了。”
宝洁和欧莱雅再好也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不适合并不代表不优秀,也许有些能力不错的人进去了会发现自己全无兴趣。世界上最痛苦的莫过于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很多求职和就业的“悲剧”就在于当事人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做了完全错误的选择。我想,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首先要多多尝试,然后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多多审视自己。
我也曾想过去挑战一下那些顶级的咨询公司和投行,但现在发现自己缺乏相关必要的商业知识和每周一百小时以上的工作精力。一切虚名和传闻都是没有意义的,正是现在的兴趣和条件使自己基本确定了在个人消费品行业从事销售工作的职业起点。当然也许将来我会去尝试其他的岗位或行业,这只与未来的探索有关,现在我能感觉的便是当前选择给予的快乐。
我身边有不少同学能力并不差,但并没有到外企的汹涌波涛中来搏击,而是选择去中学教书或去机关任职。薪酬可能不高,“牌子”可能不响,但他们很满意,很开心,我想他们喜欢稳定的想法会使他们将来继续开心。
适者常乐
我的平凡经历就到这里了。是否道路平凡其实不要紧,要紧的是朝着自己的目标迈出坚定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