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商品琳琅满目,娱乐方式多种多样,越来越多的消费方式走入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上个世纪的大学生是怎样花钱的呢?本报大学生记者团调查了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学生,在他们提供的账单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消费在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反映了三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观念。将之放在一起对照和比较,别有一番滋味和思考。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对物质基本没有奢望
李女士 东北财经大学毕业 律师
在校时间:1987年应届毕业生
月生活费:50-60元
生活费来源:父母
日常生活主要消费:饮食
其他消费:买书,乘车,看录像
拥有的数码产品:无
最想拥有的东西:无
“我们那个年代大学里的生活是很平淡的。思想单纯,对物质的要求也不高,大学毕业十多年了,每次回忆起那时候的生活,都记忆犹新。那个年代的朴实和真挚真让人怀念。”李女士的一席话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那个激荡着文字和激情的80年代校园生活。
“我是1987年上的大学,那个时候大学特别不容易考,相对来说学费不高,物价也很低,那时候每一个家庭几乎都要同时供养几个孩子,生活自然很拮据。生活费也就50多元钱,大部分用在了吃饭上,因为学校食堂很便宜,所以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米饭3角钱,一顿饭也就一两元钱,嘴馋了就去食堂吃小灶,有红烧肉、鸡腿等,4到5元钱就可以给自己改善生活了。”李女士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后,如今已是一名出色的律师,已经拥有了很富足的生活。但是回想当年和姐妹们在食堂花5元钱“聚餐”的日子,依然沉浸在那种简单而欢乐的氛围中。
“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穿的衣服也都很朴素,热衷于打扮自己的人很少。一般一两个月才能花十多元钱买一件衣服,化妆品最奢侈的也就算口红了,两元钱一支,节日的时候我们女同学擦上口红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裙子,去参加学校的舞会,那是我们最时尚的活动了!”李女士兴奋地说。
据她回顾,在上大学期间,虽然大家学习都很努力,但是由于政府是给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没有就业压力,所以身心都很轻松,有很多的闲暇时间开展娱乐活动,“我们一有时间就去看录像,一段录像5角钱,那些港片和琼瑶剧都特别受欢迎,有时候也买琼瑶的书看,一本书也就1元钱左右。”
李女士在回忆女孩们一同度过的闲暇时光的同时,情不自禁地讲起难忘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女孩子都很勤俭,但也是很调皮、很活泼的,记得有时间大家就一起乘车去青泥洼桥玩,车票是3角钱,为了逃票,车一停就一窝蜂地挤下来,趁混乱少给乘务员阿姨几角钱车票,这样的事情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有意思,那个时候生活条件虽然苦一点,但是大学四年大家都过得很快乐、很轻松,一点儿都不觉得苦。”
看到现在的大学生精彩的大学生活,李女士感慨万分:“我们走过的时代,是和现在没有办法相比较的,那个时候的大学生,是一群单纯的少男少女,对社会认识得也不深,对物质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奢求,没有什么特别想拥有的东西,也没有积蓄之后大手笔花销的习惯,但是在这样困难的环境下磨炼了我们坚韧的性格,还有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现在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学生在拥有了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有了考研、就业、留学等带来的压力,所以大学生在享受大学生活的同时,还是不要忘记艰苦朴素、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BP机是最气派的
李扬 辽宁师范大学毕业,现为高校老师
在校时间:1996年应届毕业生在校每月生活费:300元
生活费来源:父母、奖学金、学校补贴
日常主要消费:饮食、买书
其他消费;购买电话卡、买磁带,同学之间交际
拥有的数码/电子产品:随身听
最想买的一件东西:高等随身听,电子辞典
进入90年代,学费和就业的困扰已经开始逐渐走入大学生活,有很多学生已经开始试着自己赚钱。作为大学扩招后的第一批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李扬的大学生活水平还是比较可观的。“就我来说,每个月家里都会寄来生活费用。除去一些生活必需品,大部分花销都是用在学习方面。应该说买书的钱是一笔大的开销,此外,买磁带也是那时候的时尚。一方面要用于英语学习,另一方面作为当年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听音乐自然成了我们的首选!那时我们寝室都有各自的偶像呢!”李扬说,那个年代的学生几乎没有手机,联系基本靠的就是电话卡,即使偶尔有用手机的,也是极少数家庭优越同学的舶来品,取而代之的是传呼机。“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在那个年代,如果谁腰里挂着一台传呼机,那可是相当的气派了!”
谈及女孩子的爱美天性,李扬告诉笔者,由于大连略高的消费水平,平日里常用的化妆品、新衣服大都是从老家阜新带过来的。偶尔几个好姐妹一起出去逛街,也都是选择便宜实用的地点。“天津街是个不错的购物地点!那时候还没有形成所谓的消费规划,基本上每个人都是按照日常需求分配自己的花销。和小商贩们讨价还价经常是我们生活中的乐子。”比起今天大学校园中众多的网虫,16年前的大学生们最流行的消遣方式不过是看小说和听音乐。不论是金庸、古龙、琼瑶、王朔,还是罗大佑、郑少秋、王杰、汪明荃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对象。”
回顾往昔,对比今天,李扬有所感叹:“时代不同了,转眼又十年,很多观念都发生了改变,现在的大学生举手投足都诠释着‘时尚’的信息,生活水平比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贫困生这个特殊群体和我们那个年代基本差不多,现在有很多贫困生依然不能摆脱生活的苦境,学校、社会都应该给予更好的关注。”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现代大学生:“新三件”一个都不能少
在校时间:2016年入学至今
月生活费:600-700元
生活费来源:父母,奖学金,兼职
日常主要消费:饮食,穿戴,上网
其他消费:买书,碟片,手机费,考级培训费
拥有的数码/电子产品:手机, C D机,MP3
最想拥有的东西: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
当代大学生已经处于科技发达、信息充裕的先锋时代,越来越多的学生多数已经拥有了“新三件”:手机、电脑和 MP3。与上个世纪相比,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科技的高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多样化,大学生的消费种类也有了很大的增加。为了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笔者采访了3名2005级的大学生,针对目前的校园生活消费,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方式。
(1)锦州的贾同学月平均消费500多元,现在读大二的她说,相对于大一时,花销要高了一些。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贾同学有很大一部分花销是用来买外语读物的。每月吃饭的消费在300元以内,其中部分支出在零食上。除去平均每个月60元的手机费,每月逛两次超市休闲购物,平均每次花销60元。贾同学觉得自己的月花费还是很固定、很有规律的。
(2)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张同学由于自己做兼职工作,每个月能赚400元,为父母减轻了很大的压力的同时自己的花销也变得很充裕,总的花销700元,饮食花销400元,电话费和上网费200元,“学校的图书馆基本上各类的图书都具备了,在图书馆借书可以节约买书的费用。我觉得应该把钱花在真正有用的地方。”她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图书馆里面学习,每学期都能拿到学校的一等奖学金1500元,“迄今为止得到的3500元奖学金都被我花光了,我用它买了喜欢的衣服和数码相机,”张同学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3)“因为家里条件相对不错,生活费用方面更多还是家长负责。我个人虽然不必为生活费担心,但还是习惯性地每天记录自己的花销。”
家住浙江宁波的辽宁师范大学2005级的许同学在谈到消费状况时,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划。“虽然已经购买了笔记本电脑,但手头的数码产品除了一个国产MP3之外就没有其他的了。我觉得这些足够用了。”许同学每月的消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其中除400元伙食费外,其他的更多是用在电话费和同女朋友交往、娱乐上。“说句实话两个人花费自然要比一个人多,但如果能够做好规划,还是比较可观的!另外,不抽烟、不喝酒的我,相对来说也能节省一部分费用吧,总之一句话,钱谁都有,关键是看你怎么花!”
编辑 敖霞)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