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这句话放在职场上一点也不过。转眼间,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就成了职场的前辈。70年代出生的人,自然成了中坚力量。80年代的年轻人,生龙活虎地活跃在职场。20、30、40岁的一群人,成长的背景差距极大,如今在同一个职场中打拼,有哪些和谐相处的奥妙?沉稳的60年代职场人士、精干的70年代职场人士、活力的80年代职场人士,谁才是办公室的主角?
真正的主角:60年代
观察者:期期(70年代职场人士)
我们的大老板、小老板,统统都是60年代人士,职场中的实力派主角,非他们莫属。老板不是主角,谁是主角?
观察者:林林(80年代职场实习人士)
我看到60年代的同事统统称为“老师”,他们就算不掌握实权,也靠着年龄的优势,掌握着老板对他们的信任。也许他们轻描淡写一句评价,就能影响我们的去留和未来。
实力的主角:70年代
观察者:马马(60年代职场人士)
70年代的职场人士大都接受了良好正规的教育,他们身上既传承了60年代的部分严谨,又毫不放弃张扬自己的机会。如今连国资委公示的15名央企高管人选中都有“70后”现身,他们真的是职场中最有潜力的一代人。
观察者:艾米(80年代职场人士)
70年代的同事和我们的关系也许更近些,我们见到60年代的前辈总是有些诚惶诚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但是70年代的同事更像大哥大姐,没什么距离感。而且他们的经验也不落伍,和我们的观念也比较接近,如果让我投票,我投票给70年代人士。
每天的主角:80年代
观察者:张张(60年代职场人士)
每天办公室里的欢声笑语,多来自80年代的小孩子们。那些有趣的花花草草、各种稀奇古怪的音乐,都是他们的杰作,没有他们,办公室里就死气沉沉的。每天办公室的主角一定是80年代人士。
观察者:盖克(70年代职场人士)
我们是游戏公司,主力队员大多是80年代的年轻人。和他们在一起,我才知道当下年轻人中流行的是什么,才不会落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办公室主角。
“60”见面 “70”电话 “80”MSN
进出口国企高级业务经理董先生60年代人我们这一代人相信面对面建立起来的信任,比我们年轻一些的“70年代”人,从他们一开始工作起就学习用电话交流,当“80年代”人走上工作岗位,时代和科技已经发展到另一个层面,他们更加依赖计算机和网络来维系与外界的沟通。因此,最年轻的那代人一定是最爱用E-mail和MSN的那类人群,不管在进出口流程或业务单据凭证上曾经有过多少个教训,这样一种交流媒介依旧不听使唤地在流传。我有时在面对一些对方客户的年轻员工发来的邮件时会有些不知所措,不仅因为那全英文的书面形式,也因为实在是不习惯这样浮于表面而不牢靠沟通方式。毕竟,这让人感受不到人类的直接交流,也在业务上缺乏安全感。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不得不承认“80年代”的人比之前两代人更会获取信息渠道并利用自己需要的信息。我们常常会接到不同的人打来咨询业务的电话。那些需要从头到尾把细节一一详细询问的人必定是上了一点年纪的人;而那些新兴代的人群,总会说:“我已经在你们网站上查到了所有相关资料,只想就几个小问题咨询一下……”
“60”信经验 “80”走捷径 “70”在填坑
第九城市投资管理部高级总监刘琨先生(70年代人)我们前一代人都是经受过岁月考验的人,他们的阅历就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挫折。所以他们坚信任何事情是一定要靠自己亲身走过弯路、掉过陷阱才会切实明白道理的。前方的路有很多坑,只有一个个填补掉那些坑,才能走过去。所以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捷径”这两个字,时间就是最好的老师。
然而我们的后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80后”们,大都相信很多事情是可以靠听取别人经验、吸取别人教训而避免走弯路犯错误的,他们相信捷径的存在。我们这一代人定位可能就有些模糊。在前辈人眼里,我们正在“填满人生之坑”的路上,正在用自己很多失败的实践经验给积累自我的人生。而从后辈的角度来看,我们又不断在贯彻“前车之鉴,后人之师”的理念,总结着老一代人方方面面的教训和经验,避免自己的过失。我想,这完全是源于三代人处事信念的不同。
办公室三代人在共事时会出现什么样的差异和矛盾?
●helenc how007·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同、负责程度不同。如快递一事,“80后”觉得只要填写好运单就算完成了,不会去管此快递公司的口碑如何、效率怎样;而60、70代人就不同了,他要货比三家,只做信得过的。
●sunlouie·就拿单位最近一次庆典来说,“80后”年轻人建议采取DV等鲜活方式;60年代中年人坚持沿用照相摄影的老手段;“70”青年还倒向了“80”,“60”就觉得不可思议。
●cliff chow·其实,“60”和“70”之间没什么矛盾,大家都吃过苦,知道物质匮乏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80后”的生活绝不是这样,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认为自己的利益最大。我曾经的下属是个“80后”,交待工作给他时,他竟然问:“你在做些什么?这些事你为什么不做?”真要厥倒了,幸好部门主管一致觉得他没有合作精神,最后把他调走了。
●real_min·我们公司虽然有三代同堂现象,但整体氛围很OPEN,没有人倚老卖老,年长的人更容易包容和适应年轻人的工作方式。有问题时,稍作指导,相处和谐。
●chenxuehong·60年代的人按部就班,一条路走到底。而我们则是不求过程,只看结果,当中程序我不要去知道,也不想知道!
●jery-74·1.由于观念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就不同,容易产生矛盾。2.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穿着上有时较随便;有些服装不适合在办公室穿,也会引起矛盾。
●guhung·“80后”对收入福利一类太关注了些。
●arielling·最简单的就是购买办公用品。“80后”的人更愿意网上购买,送货到家,省时省力。“60后”的人更相信眼见为实,宁愿亲自去文具店或超市购买。
●angela_yjyme·老同志看不惯年轻人各种行为,比如边工作边用QQ、MSN、以及淘宝旺旺等聊天,比如中午不吃饭只喝酸奶要减肥,比如下午三四点就开始心不在焉等下班,比如什么事都说“知道了知道了”其实什么都做不好,比如穿着较暴露……
●林建平·60年代及以上的人做事情相对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说好听点是细致,不好听就是磨蹭;70年代人相对比较成熟,既周详也不乏速度;80年代的人有冲劲,但也稍显莽撞。
●carrieqian·80年代人有些不拘小节;60年代人爱抓小细节;70年代人都能接受。
●judy816·晚辈准备在办公室装咖啡机,而长辈只喜欢喝茶。
●py100518·“60”习惯早到办公室,扫地、泡水……;“70”泡水、看报;“80”掐着上班时间赶到公司,嘴里啃着早饭。(接下页)
第1页
第2页